冬瓜炭疽病
冬瓜炭疽病
冬瓜炭疽病是由刺盤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冬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瓜類的葉片、瓜蔓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
冬瓜炭疽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冬瓜炭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6-9月。年度間梅雨期間悶熱多雨、夏天悶熱多雷雨的年份發病重。
冬瓜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首先留種與種子處理,茬口輪作,加強栽培管理,清潔田園。最後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目錄
基本信息
病原特徵
病原為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ll. et halst.),屬半知菌亞門、葫蘆科真菌。分生孢子盤初為埋生,紅褐色,後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分生孢子梗圓筒狀,無色, 單胞,大小(20-25)微米×(2.5-3.0)微米。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圓形,大小(14-20)微米×(5.0-6.0)微米。萌發產生芽管1-2根,頂端生附着胞,附着胞暗色,近圓形。主要危害黃瓜、西瓜甜瓜、冬瓜、絲瓜、瓠瓜、節瓜等葫蘆科作物,是瓜類的常發重要病害。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的發病溫度10-30℃;最適宜的發病環境,溫度為22-27℃,相對濕度95%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開花座果期到採收中後期。發病潛育期5-7天。孢子在4-30℃間均可萌發,低於相對濕度54%則抑制病害發生。
為害症狀
冬瓜炭疽病主要危害瓜類的葉片、瓜蔓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
苗期染病,子葉邊緣產生淡褐色稍凹陷病斑,半圓形或橢圓形,外圍常具黃褐色暈圈,後期病部長出紅褐色至黑褐色點狀膠質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害發展到莖基部,引起鎰縮,使折倒枯死。
葉片染病,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小點,擴大後病斑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邊緣紅褐色;發生嚴重時,病斑連接成片,形成不規則形大病斑,病部長出小黑點,使葉片千枯,潮濕時葉面生出粉紅色黏稠物,乾燥時病斑易破裂穿孔。
瓜蔓和葉柄染病,產生黃褐色長條形病斑,稍凹陷,發展後病斑環繞莖蔓和葉柄,可造成葉片或植株病部以上枯死,高溫高濕時表面生粉紅色黏稠物。
果實染病,產生初呈水浸狀、擴大後為黃褐色橢圓形病斑,稍回陷,病部長出小黑點,高溫高濕時病部表面生粉紅色黏稠物,病部後期開裂。
發生規律
1、冬瓜炭疽病的病原以菌絲體,擬菌核在種子上或隨病殘株在田間越冬,也可以在溫室或塑料大棚舊木料上存活,成為初侵染源。帶病種子可引起幼苗發病。病原通過雨水傳播。
2、在溫度在10~30℃範圍內均可發病,溫度在22~27℃,濕度在85%~95%時發病最重。適溫範圍內,空氣濕度大,易發病。
3、一般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連茬、植株生長勢弱時容易發病。[1]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擬菌核(未發育成的分生孢子盤)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可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在越冬器官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反濺或氣流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先侵染下部葉片,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經潛育後出現病斑,遇有雨水,在受害部位的分生孢子盤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引起多次再侵染。帶病種子發芽後直接侵入子葉,引起幼苗發病。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一般選用果皮厚、蠟粉多的品種。
2、與非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3、加強栽培管理。
①選擇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種植,避免在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種瓜。
②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及時根外追肥;雨季注意排水,果實下鋪草墊瓜,以防止瓜果直接接觸地面。
③收穫後及時病蔓、病葉和病果。
4,、種子處理。從無病株、無病果中採收種子,播種前進行種子。可用55℃溫水浸種15-20分鐘,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種1小時,撈出後清水洗淨,催芽播種。
5、藥劑防治。
①苗床土或無病土育苗。每m2苗床土用70%五氯硝基苯10g加65%代森鋅20g,再加15kg細土混勻,用l/3藥土墊底,2/3藥土播種後覆在種子上。
②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