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瓠瓜 |
中文學名:瓠瓜 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葫蘆目 科:葫蘆科 屬:葫蘆屬 |
瓠瓜,為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性草本。瓠瓜幼果味清淡,品質柔嫩,適於煮食。 在河北一帶的某些地區,「瓠瓜」專指西葫蘆,「瓠子」則用來專指瓠瓜。 中國古時以其老熟乾燥果殼作容器,也作藥用。[1] 《詩經》中已有記載。瓠瓜是可消腫結、潤肌膚的藥用瓜菜。中國自古就有栽培,嫩果可供食用,老後不能食用,是民間夏令常吃的佳肴。相對其他果蔬,營養價值較低。其食用部分為嫩果。瓠瓜品質細嫩柔軟,稍有甜味,去皮後全可食用。可炒食或煨湯。瓠瓜在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南方栽培普遍,近幾年北方也開始引種栽培。
目錄
形態特徵
瓠瓜根系發達,莖為蔓性,長可達3~4米,分枝性強。單葉,互生,葉片呈心臟形,上面有茸毛。雌雄異花同株。有時也產生兩性花,但所結的果實常為畸形果,無食用價值。花白色,多在夜間以及陽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開放,故有別名「夜開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則多生在主蔓的上部。側蔓從第1~2節起就可着生雌花,故以側蔓結果為主。
瓠果,開花後10~20天即可採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後果皮硬化,胎座組織也乾枯,不可食。觀賞葫蘆或稱小葫蘆。果實長僅10厘米左右,有一細腰或一長果頸。5個變種的染色體數均為2n=22,可相互雜交。
瓠瓜為淺根系,側根發達,主要分布在表土20厘米內。根的再生能力弱, 不耐乾旱也不耐澇。莖為蔓生,中空,上被白色茸毛,蔓長3~4米以上,卷鬚分叉,分枝力強。一般全蔓着生雌花晚,側蔓1~2節即可發生雌花。莖節易生不定根。葉單葉互生,心臟形或腎臟形,密生白色茸毛,葉大而薄,頗柔軟,蒸騰量大。花為雌雄同株,單花腋生,花大白色,花柄甚長。雌雄花大都在夜間及早、晚、光照弱時開放。果實為瓠果,有長棒形、長筒形、短筒形、扁圓形或束腰形狀,嫩果果皮淡綠色果肉白色而柔嫩,種子卵形,扁平,千粒重125克左右。
生長環境
瓠瓜為喜溫植物。生長適溫20~25℃。栽培時一般先育苗、然後定植到露地。 不耐澇、旱,在多雨地區要注意排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溉。
環境要求
瓠瓜喜溫,小耐低溫,種子在15℃開始發芽,30~35℃發芽最快,生長和結果期的適溫為20~25℃。長瓠子不耐高溫。 瓠瓜對光照條件要求高,在陽光允足情況下病害少,生長和結果良好且產量高。 瓠瓜對水分要求嚴格,不耐旱又不耐澇。結果期間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 瓠瓜不耐瘠薄,以富含腐殖質的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為宜。所需養分以氮素為主,配合適量的磷鉀肥施用,這樣才能提高產量和品質。
分布範圍
原產非洲南部。中國各地栽培。亦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
主要品類
線瓠子
瓠瓜植株攀緣生長,葉片綠色,圓五角心臟形,葉緣淺齒近於全緣,葉面密生 白色短茸毛。子蔓結瓜,瓜細長棍棒形,上中部略細,光端略粗,瓜頂平圓,瓜基部瓜柄四周略突起有縱棱;瓜長60~70厘米,較粗祁分橫徑6~7厘米,較細部分橫徑4~4.5厘米,單瓜重0.5~0.75千克,瓜皮綠白克,瓜皮綠白色,表面密生白色茸毛.老熟時皮色塵淺,瓜皮變硬,茸毛脫落;瓜肉白色,厚1厘米左右,肉質細嫩,纖維少,品質佳且熟食,耐熱性較強,不耐寒,不耐澇。抗病蟲能力中等。
長瓠子
又名長葫產,夜開花,芋莆等,果實長圓筒形,長40~50厘米,果皮淡綠色,果肉白色,柔軟,品質優良,果實多結在子蔓或側蔓上,為早熟種。
麵條瓠子
又名香瓠子,南京地方品種。果實長70~100厘米,上下粗細相近,柄部稍細,果皮薄,淡綠色,有光澤,肉厚而嫩,白色。種子少,單瓜重1.5~2.0千克。耐老、較早熟。 大葫蘆系北京地方品種。子蔓結瓜,瓜葫蘆形,下部膨大呈球形,底部平,上部漸細呈短柱狀,單瓜重1~2千克。嫩瓜外皮白綠色或淡綠色,底上有白色不規則花斑,表面密生白色短茸毛,瓜的上半部為實心,膨大部分瓤小肉厚,瓜肉白色,質地較緻密,水分多,纖維少,略有甜味,品質較佳,嫩瓜供熟食,老瓜可用盛器。耐熱、不耐寒、不耐旱、喜肥。
孝感瓠瓜
湖北孝感縣地方品種。果實長圓筒形,腰部稍細,先端稍膨大,長70厘米,橫徑7厘米,瓜皮薄,綠色,肉厚白色,種子少,品質好。單瓜重1千克左右,早熟高產品種。
三江口瓠子
江西省南昌市地方品種。第l雌花着生在土蔓第4~5葉節及側蔓第1~2葉節上。果實棒形,長49厘米,橫徑7.5厘米,外皮淺綠色,具白色茸毛,肉質細嫩,味稍甜,品質優良。單瓜重750克。較耐低溫,較抗病蟲。畝產3500~4000千克。
栽培技術
栽培環境
種皮較厚,發芽較慢。為使主蔓早生側蔓,多生雌花,當主蔓生出4~6節後,即可將主蔓的頂芽摘去。也可用植物激素處理,促使主蔓早生雌花,提早結果。瓠瓜對肥料及水分要求較高,要施足基肥,並多次追施速效氮肥。不耐澇、旱,在多雨地區要注意排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溉。栽培季節瓠瓜一般春季播種,夏季收穫。在保護地中栽培,可適當提早或延後。
種植方式
瓠瓜可在終霜前露地直播,或在保護地中育苗後再定植。播種前,種子需要處理。需浸種24~48小時,然後播種,每畝地用種量為250克。瓠瓜苗期的管理同春黃瓜相同。可參照黃瓜育苗技術。
播種育苗
用溫床育苗。2月底至3月上旬播種,每hm2用種量3.75kg(667m²用量0.25kg)。播種前用55℃溫水浸種15 min,然後放入25~30 ℃的恆溫下催芽,待芽出齊後播人營養缽中。苗期要保溫防寒,通風透光,保持土壤乾濕得當。苗齡約30~35d。定植前10d左右進行低溫煉苗。
整地施肥
選擇富含腐殖質的油沙土作栽培田,該田要求2~3年未種過瓜類作物。前茬收穫後及時深翻20~25 cm,並施足基肥,每hm²施腐熟有機肥30000~45000 kg(667m²施2000~3000kg),人糞15000~22500kg(667m²施1000~1500kg)或餅肥1500~1875kg(667m²施100~125kg),過磷酸鈣300~400kg(667m²施20~30kg)。定植前10d按畦高20~25cm、畦寬100cm,溝寬50cm作畦,然後鋪地膜待栽。
定植株距0.67米,挖穴栽單苗,澆水定根。翻耕前用克蕪蹤除草1次,整好地後再噴丁草胺1次,然後才進行移植。
植株調整:瓠瓜可分為搭架或不搭架栽培,地爬不搭架需壓蔓,以防風害、搭架的,當苗長到30厘米高時,用2~3米的長竹竿設立人字架,約在1.3米處交叉,為了便於側蔓攀緣和人工分層綁蔓,需橫架2~3條。隨着秧苗的生長,將蔓數次綁在支架上,並使其分布均勻。瓠瓜主要由子蔓、孫蔓結瓜,故應進行植株調整,常實行2~3次摘心,促使子蔓及孫蔓發生。如果噴灑2次,連續着生的節數更多,雄花的發生大大減少。
肥水管理
瓠瓜生長勢較其他瓜類弱,生長期短,結果集中,除施基肥外,還要追肥灌水。追肥宜薄施勤施。在定植成活和摘心後、果實膨大期分別施1次肥。開始採收後分期追肥1~2次,促使後熟瓜生長。瓠瓜需水較多,應及時澆水,結果期間天旱可1~2天澆1次水,但如果雨水多時,應及時排水防澇。
追肥依據地力,結合澆水進行,一般移植後6天每667平方米施豆麩浸液15千克、生物磷1.5千克、生物鉀1.5千克,混合糞水淋施,每隔7~10天淋施1次,種植後 10~15天進行插竿搭架。整枝打杈,摘心。去老葉,調節空間,使其通風透光。在植株具4~6片真葉時,葉面噴施2次1.5~6的乙烯利,可使雌花早日形成和增多,提高產量。
採收
適時採收可提高果實品質,促使上部繼續結瓜和後續瓜的生長,這是早熟高產栽培的重要措施。當幼瓜茸毛基本脫落,皮色變淡時為適收期,一般第一批瓜的採收時間是開花後15~20天,旺果期為開花後10~-12天,果實過老採收影響食用價值。
果實:秋季採摘已成熟但外皮尚未木質化的果實,去皮用。種子:秋季收成熟的果實,取出種子,洗淨,曬乾。
果殼: 秋末冬初採取老熟果實,切開,除去瓤心種子,打碎,曬乾。莖、葉、花、須:夏、秋季採收,曬乾。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瓠瓜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干……」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醃製,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瓠瓜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瓠瓜食部:每100g含蛋白質0.7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2.7g、膳食纖維0.8g、胡蘿蔔素40μg、硫 胺素0.02mg、核黃素0.01mg、尼克酸0.4mg、抗壞血酸11mg、鉀87mg、鈉0.6mg、鈣16mg、鎂7mg、鐵0.4mg、鋅0.14mg、硒0.49μg等。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瓠瓜具有清熱利水、止渴、解毒功效,適應於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肺炎、腸炎、糖尿病等症。其治病之劑,如:治濕熱型急性腸炎,用瓠瓜150g、馬齒莧70g、薏苡仁50g、粳米100g、煮粥食。
治肺炎:用瓠瓜80g、玄參12g、魚腥草30g、白茅根20g、甘草8g,水煎服,每日2次。
瓠瓜幼果含水量達95%,每100克鮮重約含維生素C10~15毫克,以及少量的糖和磷、鈣等。味清淡,品質柔嫩,適於煮食,不宜生吃。有些品種,因果肉中含瓠瓜苷的配糖體而帶苦味。生產上選用無苦味的雙親本並控制授粉,所結種子的後代即無苦味。
在食用上,瓠瓜分為甜瓠瓜和苦瓠瓜。
甜瓠瓜營養豐富,是夏季受市民喜食的蔬菜。 瓠瓜的食法有炒、燴、做湯、制餡,如:辣炒瓠瓜條、瓠瓜燒肉塊、瓠瓜湯等等。 烹調時不宜煮復太爛,否則營養損失多。
營養:瓠瓜含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同時,瓠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能力。從瓠瓜中能分離出兩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對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降糖的效果。 胡蘿蔔素在瓠瓜中含量較多,食後可阻止人體致癌物質的合成,從而減少癌細胞的形成,降低人體癌症的發病率,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相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
製作方法:
1 瓠瓜和葫蘆瓜一樣,只能熟吃而不能生吃,且多在夏季食有。
2瓠瓜栽培時因土壤或光照等原因,可能含有醣苷結構化合物,食後容易中毒,烹飪前可舔嘗,如有苦味,應棄而不用。
3瓠瓜的食用法有炒、燴、做湯、制餡等,如辣炒瓠瓜條、瓠瓜燒肉塊、瓠瓜湯等等。
4烹調時不宜煮復太爛,否則營養損失多。
5苦瓠瓜因含有過量的瓠瓜甙等苦素有毒物質,食後易出現嘔吐葉、腹瀉和痙攣等症狀,應在烹飪之前先嘗出來而棄之不要。食療作用瓠瓜性寒、味甘,入肺、胃、腎經;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消腫散結的功能;主治水腫腹水、煩熱口喝、瘡毒、黃疸、淋病、癰腫等病症。可用於輔助治療水腫腹脹、煩熱、口渴、黃疸、瘡毒以及腎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另有潤肌膚的優點,能抗病毒並防癌。
食療功效
1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瓠瓜含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素。 2降糖。從瓠瓜中分離出兩種胰蛋白酶抑制劑,對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降糖的效果。 3防癌抗癌。
食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特別適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
苦瓠瓜毒素
有苦味的瓠瓜名叫苦瓠瓜,與市民平時食用的甜瓠瓜外形相似,但苦瓠瓜含有糖苷毒素,加熱後毒素也不易被破壞,誤食後輕度中毒會發生口乾、頭昏、噁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脫水、大便帶膿血等症狀,中毒患者還很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性痢疾。
安全食用
在購買「夜開花」時,應先用舌尖舔嘗鑑別其有無苦味,不要烹燒、食用有苦味的「夜開花」,謹防在夏季食用有苦味的「夜開花」後中毒。 「夜開花」夏季上市。因其味甜,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糖分、有機酸和各種維生素,深受人們喜愛。如果食用後,極有可能引起中毒,可能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腹脹、臍周疼痛、脫水等。 為預防食用苦味「夜開花」引起中毒,加工前,應先仔細檢查,如發現瓜苦,應及時銷毀。另外,還應加強宣傳,使「食用苦味『夜開花』會引起食物中毒」成為一種基本常識。
使用
瓠瓜用途: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果實老熟後經一定處理可作容器,如酒壺;生活用具,如水瓢;鳴蟲玩具,如蟈蟈葫;及觀賞品等。
樂器
在古代,瓠瓜是製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於絲竹。《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於漢代的《禮樂志》:「有葫蘆笙。」後來晉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里。」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瓠瓜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共鳴箱。瓠瓜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製法各異。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蕭」,別處也有稱為「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將傣族不標準的漢語「蕭」誤聽為絲而得名,有說是為了區別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為「篳朗道」,「朗道」為「葫蘆」的傣語名,「篳」為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
日用
瓠瓜作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瓠瓜開口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水或裝酒的水壺或酒壺,也可用來舀水、淘米、舀面、盛東西等。在古代瓠瓜還被用來盛藥,它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乾燥,不致損壞變質。另外,瓠瓜還能製成舟和農具,甚至被製成火器,在戰爭中使用。
藥用價值
瓠瓜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瓠瓜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瓠瓜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瓠瓜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鬆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癰疽惡瘡。尤以瓠瓜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瓠瓜殼,療效愈高。
藥用部位 :以果實、種子、莖、葉、花、須、果殼或老熟果殼入藥。
中藥名:果實:壺盧。種子:壺盧子。果殼: 陳壺盧瓢。莖、葉、花、須:壺盧秧。
藥理作用抑制胰蛋白。性味果實:甘、淡,平。種子:甘,平。果殼:甘、苦,平。莖、葉、花、須: 甘,平。
功能果實: 利水,消腫,通淋,散結。種子: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果殼: 利水,消腫。莖、葉、花、須:解毒,散結。
主治用法
果實:用於水腫,腹水,黃疸,消渴,淋病,癰腫。內服,煎湯,9~30克;或煅存性研末。
種子:用於肺炎,腸癰,牙痛。
果殼:用於水腫,膨脹。內服,煎湯,10~30克;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莖、葉、花、須:內服, 煎湯,6~30克;或煅存性研末。用於食物、藥物中毒,齲齒痛,鼠瘺,痢疾。 內服, 煎湯,9~15克。
應用舉例
水腫:葫蘆瓤子1個,赤小豆30克。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肺炎:葫蘆子(搗碎)、魚腥草個15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湯火灼傷:舊壺盧瓢燒灰,傅之。(瀕湖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