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
凌海市是遼寧省[1]轄縣級市,由錦州市代管。位於遼寧省西南部。總面積2417平方千米。總人口48萬人(2013年末)。全市轄2個街道、16個鎮、2個鄉:大凌河街道、金城街道、石山鎮、余積鎮、雙羊鎮、班吉塔鎮、沈家台鎮、三台子鎮、右衛鎮、閻家鎮、新庄子鎮、翠岩鎮、安屯鎮、大業鎮、八千鎮、白台子鎮、溫滴樓鎮、建業鎮、板石溝鄉、謝屯鄉。市政府駐大凌河街道青年大街96A。
地處遼西走廊東端,南瀕遼東灣,西北依松嶺和閭山余脈,東部和中部是平原,南部近海地勢低洼。主要河流有大、小凌河和女兒河。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8.6℃,年降水量550~620毫米,礦藏有石油,煤碳、黃金。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名勝古蹟有清乾隆院碑、東北督軍張作霖陵園,大凌河口濕地、大凌河、茶山、十三峰、岩井寺、朝陽洞山等。
目錄
歷史沿革
戰國時是燕遼西郡地。秦、西漢屬遼西郡。東漢為遼東屬國地。三國屬幽州昌黎郡。晉朝的前燕、後燕時屬平州昌黎郡,仍屬徒河縣(《奉天通志》卷五十二)。北朝時屬營州昌黎郡。隋為遼西郡之滬河縣。唐屬營州,在境內設汝羅守捉。遼代始建錦州,轄永樂、安昌兩縣,屬中京道。金仍名錦州,轄永樂、安昌、神水三縣,屬北京路。元沿稱錦州,屬大寧路。明為廣寧中左二屯衛。
清康熙元年(1662)設錦縣,治所在錦州,隸屬奉天府。康熙三年改隸廣寧府。次年設錦州府,錦縣屬附郭縣。錦縣(州)之名始於遼代,起源小凌河。據《奉天通志》載:「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參柳水,遼稱小靈河,金、元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凌源縣,逕錦縣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東南過北寧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迴旋如錦名日錦川,縣名亦取於此」。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錦縣西境設錦西廳(在家屯)。宣統三年(1911年)裁縣歸府。
民國二年(1913年)裁錦州府治,改府為錦縣,屬奉天遼瀋道。1929年廢除道治,屬遼寧省。1934年,錦縣屬錦州省。1937年12月1日置錦州市,縣、市分治同隸錦州省。錦縣公署仍駐錦州市內。1945年「九·三」勝利後,錦縣曾為我黨的游擊區。1946年至1948年一度被國民黨領屬,當時仍稱錦縣。1948年10月錦州解放後,錦縣人民政府設在錦州城北流水堡屯。1949年初錦縣人民政府遷至大凌河村,屬遼西省。1954年撤銷遼西省,屬遼寧省。1956年屬錦州專區轄縣。1958年屬錦州市。1993年11月1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231號)批准:撤銷錦縣,設立凌海市(縣級)。由錦州市代管。
1996年,凌海市面積2885.7平方千米,人口約59萬人,其中滿、回、蒙古、朝鮮等7個民族人口約8.9萬人。轄2個街道、8個鎮、19個鄉:大凌河街道、金城街道、三台子鎮、雙羊鎮、石山鎮、右衛鎮、閻家鎮、沈家台鎮、余積鎮、班吉塔鎮、大中鄉、大業鄉、大有鄉、大碾鄉、白台子鄉、西八千鄉、安屯鄉、東花鄉、巧鳥鄉、杏山鄉、松山鄉、板石溝鄉、建業鄉、高峰鄉、娘娘宮鄉、溫滴樓滿族鄉、謝屯鄉、新庄子鄉、翠岩鄉。市府駐大凌河街道。
1997年,撤銷新庄子鄉、娘娘宮鄉、松山鄉、翠岩鄉,設立新庄子鎮、娘娘宮鎮、松山鎮、翠岩鎮(遼政[1997]226號)。
2007年3月,將凌海市娘娘宮鎮劃歸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2009年8月4日,省政府(遼政[2009]159號)批覆同意撤銷安屯鄉,設立安屯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凌海市常住總人口508079人,其中:大凌河街道87418人,金城街道34497人,石山鎮30911人,余積鎮20523人,雙羊鎮25952人,班吉塔鎮16728人,沈家台鎮20868人,三台子鎮38278人,右衛滿族鎮16796人,閻家鎮12759人,新庄子鎮29471人,翠岩鎮15426人,安屯鎮10761人,大業鄉21352人,西八千鄉9269人,建業鄉26767人,溫滴樓滿族鄉18142人,板石溝鄉11245人,白台子鄉28182人,謝屯鄉15247人,遼寧省金城原種場4302人,大有農場13185人。
2012年,撤銷大業鄉,設立大業鎮(遼政[2012]234號);撤銷西八千鄉,設立八千鎮(遼政[2012]297號)。2013年,撤銷建業鄉,設立建業鎮(遼政[2013]6號);撤銷溫滴樓滿族鄉,設立溫滴樓鎮;撤銷白台子鄉,設立白台子鎮。
視頻
凌海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看最新遼寧省鄉鎮行政區劃有哪些變化?,搜狐,2016-09-02
-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搜狐,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