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齒龍屬
切齒龍屬(屬名:Incisivosaurus)又名門齒龍,是一屬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可能是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切齒龍的正模標本(編號 IVPP V13326)是一個頭顱骨,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四合屯,屬於義縣組的最下層陸家屯層,生活於約約 1 億 2600 萬年前的巴列姆階。切齒龍的最明顯、獨特特徵是草食性或雜食性的適應特徵。
在2002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等人將這個頭顱骨描述、命名。模式種是高氏切齒龍。
屬名意為「門牙蜥蜴」,是根據類似齧齒目的突出牙齒而命名,這些牙齒都有草食性恐龍牙齒的常見磨損痕跡。種小名是為紀念親緣分支分類法的先驅、美國古生物學家雅克·高提耶(Jacques Gauthier)[1]。
目录
描述
徐星等人最初描述切齒龍的頭顱骨時,發現這頭顱骨長10公分,保存有偷蛋龍下目的最完整齒列。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顯示,切齒龍是偷蛋龍下目的基礎物種,較尾羽龍及偷蛋龍科更為原始。後來在2004年的研究描述了切齒龍的骨骼特徵,包括佔頭顱骨長度一半的口鼻部、有長洞孔的修長下頜、及大而扁平的前牙。
除了這些,切齒龍有著典型的偷蛋龍類特徵。有幾樣切齒龍的特徵,包括了牠的牙齒(大部份進化的偷蛋龍類是沒有牙齒的),顯示牠是偷蛋龍下目的原始物種,而一些頭顱骨特徵則顯示牠與鐮刀龍超科有關[2]。
在2009年,切齒龍的唯一頭顱骨標本經過電腦斷層掃描。研究結果顯示,與後期偷蛋龍類相比,切齒龍頭顱骨中的氣囊較少。切齒龍的嗅葉(Olfactory lobe)較小,視葉(Optic lobe)較大,較類似似鳥龍下目。偷蛋龍下目具有許多類似鳥類的特徵,由此可知這些特徵可能是平行演化的結果。
如同其他手盜龍類,切齒龍被推測是有羽毛恐龍,且是演化過程中失去飛行能力的。牠的身長估計小於1米。切齒龍有可能與原始祖鳥是同一物種,但就要有更多的化石作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 ↑ Xu, X., Cheng, Y.-N. Wang, X.-L., and Chang, C.-H. An unusual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 from China (PDF). Nature. 2002, 419: 291–293 [2014-08-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8-26).
- ↑ Osmolska, H., Currie, P. J., and Barsbold, R. Oviraptorosaura. (编) Weishampel, D. B., Dodson, P., and Osmó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