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休仁
劉休仁(443年-471年6月4日),字休仁,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銅山區)人,劉宋宗室大臣、宰相,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二子,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異母弟[1] 。母楊修儀。
元嘉二十年(443年),生於建康宮,初封建安王,在孝武帝、前廢帝二朝歷任秘書監、南兗州刺史、侍中、湘州刺史、護軍將軍、領軍將軍等職,後被前廢帝囚禁於宮中,險遭殺害。他在前廢帝遇弒後擁立明帝,被授為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並統兵討平四方反對勢力。但因功高望重,深得朝野擁戴,逐漸受到劉彧的猜忌。
泰始七年(471年),劉休仁在尚書省被賜死,時年僅29歲,對外則宣稱是因謀逆事敗而畏罪自裁,並下詔追貶為始安縣王。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劉休仁 | 出生時間 | 443年 |
字 號 | 字休仁 | 去世時間 | 471年6月4日 |
所處時代 | 劉宋 | 出生地 | 丹陽郡建康縣(今江蘇省南京市)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官 職 | 司徒 |
爵 位 | 建安郡王 | 追 貶 | 始安縣王 |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幼年封王
劉休仁是宋文帝第十二子,生母為楊修儀。他在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被封為建安王,食邑二千戶,時年僅十歲。 [2]
歷職內外
- 孝建三年(456年),劉休仁被兄長劉駿(宋孝武帝)任命為秘書監、步兵校尉,後外放為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
- 大明元年(457年),劉休仁返回朝中,擔任侍中、右軍將軍。
- 大明四年(460年),劉休仁又被外放為湘州刺史,加授散騎常侍,後進號平南將軍。
- 大明八年(464年),劉休仁被任命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隨即又被改任為散騎常侍、太常,但都沒有到職。同年,劉駿病逝。太子劉子業即位,史稱宋前廢帝。劉休仁作為皇帝的叔父,被拜為護軍將軍,仍領散騎常侍。
- 永光元年(465年),劉休仁改任領軍將軍,後被外放為安西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是年十月,劉休仁又改任散騎常侍、護軍將軍、特進、左光祿大夫,並獲賜鼓吹一部。後來,劉子業又進拜劉休仁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3]
竭智存身
宋文帝共有十九子,至劉子業在位時僅剩劉休仁與東海王劉禕、湘東王劉彧、山陽王劉休祐、桂陽王劉休范、巴陵王劉休若六人。劉子業生性暴戾,擔心幾位叔父覬覦皇位,便將他們召到宮中囚禁,肆意毆打凌辱。劉休仁與劉彧、劉休祐因年紀較長,最為劉子業所忌憚,被他經常帶在身邊。劉子業因三人身體都很肥胖,將他們分別裝入竹籠稱量體重。劉彧最肥最重,被劉子業稱為豬王。劉休仁、劉休祐則被稱為殺王、賊王。劉子業還命右衛將軍劉道隆等人在劉休仁面前輪姦其母楊太妃。
當時,三王的處境極為兇險,隨時都有被殺的可能。劉子業前後十幾次起意要殺掉三王。但劉休仁憑着自己的機智,每每都能阿諛取悅劉子業,使得劉子業暫時放下殺機。而劉彧也在暗中密切注視外間動靜,並通過親信阮佃夫等人積極活動,等待時機準備推翻劉子業。[4]
擁立明帝
景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466年1月1日),劉子業欲出京南遊,並決定在明日出發前殺害三王。是夜,劉子業到華林園遊玩。劉休仁、劉休佑隨從前往,劉彧則被留在秘書省中。阮佃夫勾結宮中侍臣壽寂之,沖入華林園,弒殺劉子業。劉休仁已提前獲知消息,當即奔入秘書省,奉迎劉彧入宮即位。當時事起倉促,劉彧進入西堂時仍然戴着烏紗帽,鞋子也跑丟了一隻。劉休仁讓人給劉彧換上白紗帽,擁其登上御座召見文武百官,接受歡呼禮拜,凡事以「令書」頒布施行。
是年十二月七日(466年1月9日),劉彧正式即位稱帝,改元泰始,史稱宋明帝。劉休仁被任命為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獲賜班劍武士二十人、三望車十五架。當時,劉道隆在朝中擔任中護軍。劉休仁上表辭讓所有官職,表示絕不與劉道隆同朝為官。劉彧遂賜死劉道隆。 [5]
戡平內亂
泰始二年(466年)正月,晉安王劉子勛在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西)稱帝另立政權,任命鄧琬、張悅為宰相。地方州郡紛紛起兵響應劉子勛,並向尋陽奉貢。劉彧所能控制的區域僅有京師建康附近的丹陽、淮南等郡,形勢極為惡劣。不久,劉休仁被任命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率軍南討劉子勛,後又加授太子太傅,總領南征諸軍。
劉休仁屯兵虎檻洲(在今安徽蕪湖西南),命寧朔將軍江方興、龍驤將軍劉靈遺等率軍進擊赭圻(在今安徽繁昌西),大敗守將陶亮。陶亮留部將薛常寶守赭圻,自率主力退至鵲尾(在今安徽繁昌東北)。當時,宋軍糧草短缺。劉休仁在軍中撫恤傷亡,關懷將士,使得十萬大軍團結一致並無異心。四月,前鋒都督沈攸之督軍攻陷赭圻城。劉休仁遂由虎檻進據赭圻。
鄧琬又以劉子勛的名義,命雍州刺史袁顗率雍州軍增援鵲尾,與宋軍對陣於濃湖(在今安徽蕪湖西南)。 劉休仁採納龍驤將軍張興世的建議,讓他率數千奇兵襲取上游險要錢溪(在今安徽貴池東),阻截鵲尾與後方的聯繫,截斷敵軍糧道,最終成功瓦解袁顗大軍的軍心。八月,劉休仁攻破袁顗大營,收降十萬叛軍。袁顗逃歸尋陽,途中被部將所殺。不久,張悅誘殺鄧琬,獨自到劉休仁大營請降。尋陽大亂。沈攸之趁亂攻破尋陽,斬殺劉子勛,傳首京師。 [6]
九月,劉休仁進入尋陽,命吳喜、沈懷明、張敬兒、孫超之等將領分取荊州、郢州、雍州、湘州等地,平定叛軍殘餘勢力。當時,安陸王劉子綏、臨海王劉子頊、邵陵王劉子元都因支持劉子勛而被賜死。但松滋侯劉子房獲赦,與永嘉王劉子仁、始安王劉子真等九位未曾參與叛亂的孝武系諸王尚在京中。劉休仁擔心劉駿子裔會危及劉彧的統治,於是在返回建康後,勸劉彧早作處置。劉彧遂將劉子房兄弟十人全部賜死。劉駿至此絕嗣。
劉子勛之亂平定後,徐州刺史薛安都仍占據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不肯歸附劉彧,同時又向北魏求援。劉彧任命劉休仁為都督北討諸軍事,率軍征討彭城。不久,劉休仁又接替劉休祐,擔任都督西討諸軍事,征討豫州刺史殷琰。至其年十二月,殷琰兵敗投降,國內反對勢力被基本掃平。 [7]
受忌賜死
- 泰始五年(469年),劉休仁進拜都督豫司二州諸軍事。當時,劉休仁平定內亂,勞苦功高,威望素著,深得朝野推許。劉彧對他逐漸起了猜忌之心。劉休仁也有所察覺,便於當年冬天辭去所領揚州刺史之職。
- 泰始六年(470年),劉彧又進拜劉休仁為太尉,仍領司徒之職。劉休仁極力辭讓太尉,又獲賜漆輪車,特許劍履上殿。當時,劉彧身體每況愈下,對宗室諸王的猜忌日漸加深,擔心他們會危及太子劉昱的地位,便開始動手翦除宗室。劉褘、劉休祐先後被殺。劉休仁愈加不安,憂慮之心逐日加重。
- 泰始七年(471年),劉彧患病,與親信楊運長等人商討後事。楊運長擔心劉彧死後,由劉休仁輔政會妨礙自己專權,建議劉彧誅除劉休仁。當時,朝野內外皆認為劉休仁必能執掌朝政。大小官吏紛紛到東府造訪其親信,想預先結下交情。因值班而未能前往者,竟都憂懼不已。劉彧遂下定決心,要殺掉劉休仁。是年五月初一(6月4日),劉彧召劉休仁進宮,隨即又讓他暫到尚書省安歇,明早再來覲見。當夜,劉彧命人持毒藥前往尚書省,賜死劉休仁,對外則宣稱其謀逆事敗而畏罪自裁,追貶為始安縣王。劉休仁死時,年僅二十九歲。 [8]
人物政績
人物典故
- 智救劉彧
劉子業曾命人掘地為坑,灌滿泥水,再用木槽盛飯,拌以各種雜食,然後將劉彧扒光衣服扔進坑中,讓他學豬拱食。劉彧不堪羞辱,激怒了劉子業。劉子業命人將劉彧裸身綁住四肢,用竹杖抬往膳房,要「即日屠豬」。劉休仁在旁插科打諢,對劉子業道:「今天不應殺豬。」劉子業詢問原因。劉休仁道:「應該等皇太子出生,再殺豬取其肝肺。」劉子業怒火稍解,命將劉彧交付廷尉,第二天就把他放了。劉彧得以逃過死劫。[10]
- 藉助神力
南朝時期,江南有蔣侯(東漢蔣子文)、蘇侯(東晉蘇峻)信仰。如劉劭就曾封蔣侯為大司馬、鐘山郡王,封蘇侯為驃騎將軍,以此求得庇佑。據《宋書·始安王休仁傳》記載,劉休仁在南討劉子勛時,曾與蘇侯的神像結為兄弟,希望在平叛戰爭中得到蘇侯的庇佑。叛亂平定後,劉彧寫信給劉休仁道:「這段時間很是得到蘇侯兄弟的大力相助。」而《南史》則稱,與蘇侯神結為兄弟的是宋明帝劉彧本人。[11] 在民間傳說中,宋明帝曾藉助冥府陰兵平定叛亂的傳說,很可能就是由此衍生而來。
- 怒罵皇帝
劉休仁臨死前,曾對着使者痛罵劉彧:「皇帝你能得到天下,是誰的功勞?孝武帝在位時誅殺兄弟,結果最後子孫斷絕。你不吸取教訓,反而枉殺兄弟,使忠臣含冤被害,我大宋基業還能長久嗎?」[12]
- 陰魂作崇
相傳,劉彧臨死時曾看到劉休仁的陰魂作崇。他死前一直在叫:「司徒饒我!」[13]
- 東城出天子
據史料記載,泰始年間民間曾有童謠流傳,稱「東城出天子」(一作「東城天子出」)。南朝制度,宗室諸王以宰相兼任揚州刺史者,居於東府城。當時坐鎮東府的正是建安王劉休仁。劉彧認為童謠所指乃是劉休仁當為天子,於是將他殺掉,還常巡幸東府以壓王氣。宋順帝劉准即位前,曾以揚州刺史之職坐鎮東府,時人都以為應驗。升明三年(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建立南齊。時人這才知道童謠所指既不是劉休仁,也不是劉准,而是蕭道成;而東城指的也不是東府城,而是蕭道成的家鄉武進縣東城村。[14]
人物爭議
根據《宋書·始安王休仁傳》記載,劉休仁死於泰始七年(471年),「時年三十九」。但孫虨《宋書考論》則稱:「當作二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的《校勘記》也稱:「明帝是休仁之兄,同年明帝卒,年三十四,則休仁是弟不得是三十九,疑作二十九是。」若劉休仁卒年二十九歲,可推斷出生於元嘉二十年(443年),則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封王時正好十歲,與《宋書》本傳中「元嘉二十九年,年十歲,立為建安王」的記載相吻合。[15]
人物評價
- 劉彧:我與建安年時相鄰,少便狎從。景和、泰始之間,勛誠實重。事計交切,不得不相除。痛念之至,不能自已。[16]
- 沈約:① 中流平定,休仁之力也。② 休仁年與太宗鄰亞,俱好文籍,素相愛友。及廢帝世,同經危難,太宗又資其權譎之力。泰始初,四方逆命,兵至近畿,休仁親當矢石,大勛克建,任總百揆,親寄甚隆。朝野四方,莫不輻輳。 [16]
- 李延壽:① 建安王休仁,人才令美,物情宗向。 ② 明帝晚年,晉平王休祐以狠戾致禍,建安王休仁以權逼不容,巴陵王休若素得人情以此見害。[17]
- 胡三省:休仁尚書下省之禍,自取之也。導上使去其兄子,上手搰矣,其視諸弟何有哉![18]
- 蔡東藩:① 孝武帝二十八男,由宋主彧賜死,得十四人,可謂殘虐骨肉,太無仁心。咎在休仁。 ② 休仁為兄弟計,議殺諸侄;宋主彧為嗣子計,並殺兄弟,而休仁亦不得免。休仁不能保身,而宋主彧不能保子,且不能保國,天下未有自殘骨肉,而尚能庇其身世者也![19]
史料記載
參考資料
- ↑ 《宋書·文九王列傳》: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沈婕妤生明帝,楊修儀生建安王休仁,……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
- ↑ 《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始安王休仁,文帝第十二子也。元嘉二十九年,年十歲,立為建安王,食邑二千戶。
- ↑ 《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前廢帝永光元年,遷領軍將軍。常侍如故。景和元年,又遷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未之任,留為散騎常侍、護軍將軍,又加特進、左光祿大夫,給鼓吹一部。……廢帝進休仁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常侍如故。
- ↑ 《資治通鑑·宋紀十二》:時三王久幽,不知所為,湘東王彧主衣會稽阮佃夫、內監吳興王道隆、學官令臨淮李道兒與直閣將軍柳光世,及帝左右琅邪淳于文祖等陰謀弒帝。帝以立後故,假諸王閹人。彧左右錢藍生亦在中,彧密使候帝動止。
- ↑ 《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太宗令書以為使持節、侍中、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加班劍二十人,給三望十五乘。時劉道隆為護軍,休仁請求解職,曰:「臣不得與此人同朝。」上乃賜道隆死。
- ↑ 《資治通鑑·宋紀十三》:鄧琬聞胡去,憂惶無計。張悅詐稱疾,呼琬計事,令左右伏甲帳後,戒之:「若聞索酒,便出。」……子洵提刀出,斬琬。……悅因單舸齎琬首馳下,詣建安王休仁降。尋陽亂。蔡那之子道淵在尋陽被系作部,脫鎖入城,執子勛,囚之。沈攸之等諸軍至尋陽,斬晉安王子勛,傳首建康,時年十一。
- ↑ 7.0 7.1 《宋書·始安王休仁傳》:上流雖平,薛安都據彭城,招引索虜,復都督北討諸軍事,又增邑三千戶,不受。時豫州刺史殷琰據壽陽,未平。晉平王休祐先督征討諸軍事,休祐出領江陵,休仁代督西討諸軍事。
- ↑ 《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其年,上疾篤,與楊運長等為身後之計。運長又慮帝宴駕後,休仁一旦居周公之地,其輩不得秉權,彌贊成之。上疾嘗暴甚,內外莫不屬意於休仁,主書以下,皆往東府休仁所親信,豫自結納。上既宿懷此意,至是又聞物情向之,乃召休仁入見。既而又謂曰:「夕可停尚書下省宿,明可早來。」其夜,遣人齎藥賜休仁死,時年三十九。休仁死後,乃詔曰:「……因近疾患沉篤,內外憂悚,休仁規逼禁兵,謀為亂逆。朕曲推天倫,未忍明法,申詔誥礪,辨核事原。休仁慚恩懼罪,遽自引決。」……詔曰:「……可特為降始安縣王,食邑千戶。」
- ↑ 《資治通鑑·宋紀十三》:九月庚子,司徒休仁至尋陽,遣吳喜、張興世向荊州,沈懷明向郢州,劉亮及寧朔將軍南陽張敬兒向雍州,孫超之向湘州,沈思仁、任農夫向豫章,平定餘寇。安陸王子綏、臨海王子頊、邵陵王子元並賜死。……上既誅晉安王子勛等,待世祖諸子猶如平日。司徒休仁還自尋陽,言於上曰:「松滋侯兄弟尚在,將來非社稷計,宜早為之所。」冬,十月,乙卯,松滋侯子房、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子趨、子期、東平王子嗣、子悅並賜死。世祖二十八子於此盡矣。
- ↑ 《宋書·始安王休仁傳》:嘗以木槽盛飯,內諸雜食,攪令和合,掘地為坑阱,實之以泥水,裸太宗內坑中,和槽食置前,令太宗以口就槽中食,用之為歡笑。……時廷尉劉蒙妾孕,臨月,迎入後宮,冀其生男,欲立為太子。太宗嘗忤旨,帝怒,乃裸之,縛其手腳,以杖貫手腳內,使人擔付太官,曰:「即日屠豬。」休仁笑謂帝曰:「豬今日未應死。」帝問其故,休仁曰:「待皇太子生,殺豬取其肝肺。」帝意乃解,曰:「且付廷尉。」一宿出之。
- ↑ 《南史·建安王休仁傳》:明帝初與蘇侯神結為兄弟,以祈福助。及事平,與休仁書曰:"此段殊得蘇兄神力。"
- ↑ 《南史·建安王休仁傳》:休仁對使者罵曰:「上有天下,誰之功也?孝武以誅子孫而至於滅,今復遵覆車,枉殺兄弟,奈何忠臣抱此冤濫!我大宋之業,其能久乎?」
- ↑ 《南史·建安王休仁傳》:及帝疾甚,見休仁為祟,叫曰:「司徒小寬我。」尋崩。
- ↑ 《南史·齊高帝紀》:時訛言東城天子出。其後建安王休仁鎮東府,宋明帝懼,殺休仁,而常閉東府不居。明帝又屢幸,改「代」作「伐」,以厭王氣。又使子安成王代之。及蒼梧王敗,安成王代立,時咸言為驗。術數者推之,上舊居武進東城村,「東城」之言,其在此也。
- ↑ [梁]沈約撰.點校本二十四史·宋書:中華書局,1974:1888
- ↑ 16.0 16.1 宋書:列傳第三十二.國學導航.2017-08-27
- ↑ 17.0 17.1 南史:列傳第四.國學導航.2017-08-28
- ↑ 資治通鑑音註:宋紀十三 .國學導航.2017-09-04
- ↑ 南北史演義:第二十三回 殺弟兄宋帝濫刑 好佛老魏主禪統 .國學導航.期2017-09-05
- ↑ 宋書:列傳第三十二.國學導航.201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