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袁顗[yǐ](420年—466年),字景章,陳郡陽夏縣(今河南太康)人,出身陳郡袁氏,南朝宋大臣,吳郡太守袁洵之子。 [1]
初為豫州主簿,累遷晉陵太守,襲南昌縣子。
大明八年,拜侍中,領軍將軍。前廢帝劉子業即位,以為吏部尚書,出為雍州刺史。
宋明帝即位後,與鄧琬擁戴晉安王劉子勛稱帝,進號安北將軍,加尚書左僕射。缺乏將略才能,不善撫接諸將,大失人心。
泰始二年(466年),兵敗被殺,年四十七歲,著有文集八卷。[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袁顗 | 出生時間 | 420年 |
別 稱 | 南昌縣子 | 去世時間 | 466年 |
字 號 | 字景章 | 出生地 |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 |
所處時代 | 南朝宋 | 主要成就 | 吏部尚書 尚書左僕射 |
人物話題
人物經歷
早期經歷
袁顗[2] ,字景章,陳郡陽夏人,太尉袁淑侄子也。父袁洵,吳郡太守。袁顗初為豫州主簿,舉秀才不行。後補始興王劉浚後軍行參軍、著作佐郎,廬陵王劉紹南中郎主簿,世祖征虜、撫軍主簿,廬江太守,尚書都官郎,江夏王劉義恭驃騎記室參軍,汝陰王文學,太子洗馬。袁顗父時為吳郡,隨父在官。值元兇劉劭弒立,安東將軍隨王劉誕舉兵入討,以為諮議參軍。事寧,除正員郎,晉陵太守。遭父憂,服闋,為中書侍郎,除晉陵太守,襲南昌縣五等子。大明二年,除東海王劉禕平南司馬、尋陽太守,行江州事。復為義陽王劉昶前軍司馬,太守如故。劉昶尋罷府,司馬職解,加寧朔將軍,改太守為內史。復為尋陽王劉子房冠軍司馬,將軍如故,行淮南、宣城二郡事。五年,召為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領本州大中正。七年,遷侍中。明年,除晉安王劉子勛鎮軍長史、襄陽太守,加輔國將軍。未行,復為永嘉王劉子仁左軍長史、廣陵太守,將軍如故。未拜,復為侍中,領前軍將軍。
出京避禍
出鎮地方的不僅袁顗一人,宋孝武帝劉駿第七子臨海王劉子頊出鎮荊州,袁顗的舅舅蔡興宗為長史、南郡太守,輔助劉子頊。蔡興宗勸告袁顗:「襄陽星惡,怎麼能去?」袁顗道:「白刃架在脖子上了,哪管什麼流矢。今日之行,唯願活着逃出虎口。天道深遠難測,吉凶未必都能靈驗。」他遊說蔡興宗說:「現今朝廷形勢,人所共見。在內大臣,朝不保夕。舅舅出居荊州,掌管八州軍事。我在襄沔,地勝兵強,去江陵咫尺之遙,水陸流通。若朝廷有事,我們正可共立桓、文之功,豈比受制凶狂皇帝,面臨不測之禍更好嗎!機會喪失就不會再有!」南朝皇子出鎮地方,長史之職極重。劉子
頊不到十歲,大權全在長史之手。聯合荊州和雍州二州之力,財力可抵半個國家。
蔡興宗並不同意他的意見:「我素門平進,與主上太疏遠,不見得有什麼大禍患。朝廷內外,人不自保,一定會發生變故。如果朝廷內的災禍得以消除,地方的禍患卻難以估量。你打算在外求全,我打算居中免禍,各行其志,不也很好嗎?」蔡興宗認為大變將生,如果發生宮廷政變,成功後下一步就是如何平定同床異夢的地方勢力,呆在地方才是大大的危險。袁顗飛舟似箭,到尋陽才仰天嘆道:「現在終於免除大禍啦!」
兵敗身死
不久後建康發生宮廷政變,劉子業身死,宋明帝劉彧登上皇位。但各地方勢力並不承認他,而是紛紛響應尋陽,建康處於孤立。他和鄧琬合謀,在尋陽擁立宋孝武帝之子劉子勛起兵。但是,鄧琬和袁顗缺乏軍事才能,在他們的指揮下尋陽軍逐漸喪失了優勢。兩軍進入對峙階段。
尋陽軍屢遭敗績,後勤也逐漸出現問題。尋陽軍大將劉胡派部將王起率領一百餘艘戰船進攻錢溪,在急流險境中,張興世的部隊居高臨下,大敗王起的叛軍。劉胡見自己的部隊飢餓疲勞,根本不能再戰,為了保存實力,他只好率領殘兵退回濃湖。袁顗不曉軍事,對待劉胡向來簡慢,兩人關係不佳。劉胡回到濃湖後,對袁顗撒謊說:「張興世的營寨已經修好,不可急攻;昨天小戰,還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陳慶已與南陵、大雷各軍共同扼住張興世的上游,我大軍在此,鵲頭諸將又切斷了他的下游;沈攸之等部已墜入了我們的包圍之中,不必再為此憂慮。」袁顗對劉胡不親自指揮作戰,十分惱怒,說:「運糧路線被切斷,對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劉胡狡辯道:「張興世能越過我們逆流而上,我們運糧的隊伍為什麼不能越過錢溪順江而下呢?」在無奈之下,袁顗只好派安北府司馬沈仲玉率領一千人徒步前往南陵,迎接鄧琬送來的軍糧。
沈仲玉到達南陵,裝載了三十萬斛米,錢和布就有幾十船。他們為了運輸安全,在船上豎起隔板當「圍牆」,想突破錢溪防線。可是,船隊行至潰口,不敢前進,只派人抄小路報告劉胡,請求派重兵護送糧隊過錢溪。劉胡還沒有來,張興世命壽寂之、任農夫等率三千人馬直奔潰口襲擊了沈仲玉。沈仲玉丟下輜重,逃回袁覬的軍營。張興世部繳獲了敵人留下的所有物資;劉胡的部下聽說沈仲玉慘敗而驚恐不安,其部將張喜向張興世部投降。張喜的投降,極大地鼓舞了官軍的鬥志,劉亮向叛軍發起了濃湖戰役關鍵性的進攻:」
鎮東中兵參軍陶亮向前推進,直逼劉胡軍營。劉胡這時無法制止叛軍的敗逃。袁顗驚慌失措地說:「敵人已經侵入到了人的肝脾里,怎麼能活命!」劉胡正想用計陰謀逃走,欺騙袁覬要率步、騎兵兩萬,到上游奪取錢溪,順便到大雷運回餘糧。袁顗受騙,派給劉胡精兵良馬,讓其直奔梅根。劉胡逃到梅根後,又開始行騙,他先命令薛常寶籌集船隻,又命令南陵各軍全部出發,縱火焚燒大雷各營而逃。到了夜裡,袁覬才得到劉胡逃跑的消息,怒罵道:「今年被這小子所誤!
袁顗向部下宣稱要親自追擊劉胡,也乘機逃走。隨着劉胡、袁覬的逃去,叛軍十萬人馬被劉休仁安撫下來:建安王劉休仁率兵進入袁覬的大營,接納十萬叛軍投降,同時派沈攸之等追擊袁覬。袁覬逃到鵲頭,與鵲頭守將薛伯珍部的數千人一起逃走。袁覬與薛伯珍合併後還有幾千人馬,想共同投奔尋陽。隨着夜幕的降臨,這夥人住宿在山間,袁覬對部下說:「我並不是不能死;只是想到尋陽向主上(劉子勛)請罪,然後自刎!」當夜,薛伯珍殺死袁顗,斬下他的頭顱,前往錢溪向駐守錢溪的官軍軍主俞湛之投降。俞湛之殺死薛伯珍,連同袁顗的首級一起上報領賞。
袁顗死時,只有四十七歲。劉彧非常憎恨他,將其流屍於江,他的侄子袁彖悄悄尋訪了四十一天才找到他的屍體。直到明帝去世後袁顗才得以入土為安。
史書記載
- 《宋書 列傳四十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