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導演)
劉藝(1930年2月24日-1990年3月6日),原名劉嘉祿,別號博慧,又名魯風。男,山東諸城人。台灣電影導演、編導、影評人和作家。
劉藝 | |
---|---|
導演 | |
本名 | 劉嘉祿、劉嘉祥 |
國籍 | 22x20px 中華民國 |
出生 |
1930年2月24日 22x20px 中華民國山東誅城 |
逝世 |
1990年3月6日 22x20px 臺灣 | (60歲)
職業 | 導演、作家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目錄
簡介
1950年移居台灣。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後投身官辦影視事業,歷任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海外部協理、導演,並執教政治作戰學校、藝專、「世界新專」、中國文化大學。另兼任「國家文化基金會」、軍方新文藝運動委員會、實驗電影金穗獎評審委員會、「中國影評人協會」秘書長,總幹事等職。
1966年亞洲影展以《啞女情深》獲最佳編劇獎。1975年第12屆金馬獎獲最佳導演獎。1976年第13屆金馬獎獲最佳紀錄片策畫獎。[1][2]
生平
出生於1930年2月24日山東諸城,原名劉嘉祿,初中三年級時改名劉嘉祥。1945年報名參加「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志願從軍運動,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繼續接受軍事教育,並隨同流亡學生離開大陸,於1950年元月抵達台灣,改名為劉藝。
因為參加國防部干訓班之故,接受了電影放映技術的訓練,結訓後考入政公幹部學校(後改為政治作戰學校)戲劇組就讀。1953年畢業之後,進入當時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後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台中製片廠工作,參與的工作範圍極廣,包括場記、場務、劇務、配樂、宣傳、剪輯等工作,也參與過多部中外合作的影片,更在1963年結識美國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後來在勞勃懷斯的作品《聖保羅號炮艇》中擔任導演助手。
1958年他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自此展開他的電影文字創作生涯。1960年經由當時正在編輯聯合報影劇版的黃仁引薦,開始為聯合報及其他報紙撰寫電影評論,三年後與黃仁、老沙、魯稚子、白景瑞、哈公、駱仁逸等人一起成立「中國影評人協會」。自1964年起,開始接受各大專院校之邀擔任教席,也廣受各國與眾多國際性影展的邀約,前往訪問之國家遍布亞洲、歐洲、北美洲。1990年因肝病過世。
經歷
1944 轉學考入國立第二十二中學初中三年級,不久隨校西遷,徒步自安徽、經河南、湖北、陜西等地,最後抵達漢陰複課。
1945 從軍入伍,並於同年二戰勝利後奉調到陜西省駐防,繼續接受軍事教育。
1948 高中畢業後投考北大、清華、中央大學均落選。奉令到浙江嘉興參加國防部預備幹部訓練團。
1949 隨團抵達廣州,再轉海路到廈門,於同年7月30日隨同山東流亡學生離開廈門,次日抵達澎湖馬公。
1950 自澎湖到台灣,改名為劉藝。
1953 自政工幹校畢業,隔月進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工作。
1957 五月底與謝玉梅女士結婚;於同年11月底參加中義合作片《萬里長城》La Grande Muraglia的拍攝工作。
1958 奉調中影台北總公司工作。
1962 擔任中日合作片《秦始皇》副導,隨片赴日本工作。並於年底再赴香港為該片國語拷貝配音。
1963 開始為中央日報撰寫影評長達兩年之久。
1964 開始兼任政公幹校與國立藝專的教職工作。
1966 除了編寫電影劇本《李娃》、《花語》、《流亡曲》之外,為遠東紡織公司編導紀錄片;同時與平鑫濤、高山嵐、張國雄合作為皇冠雜誌社編導國內第一部紙上電影《幸運草》。
1967 為台灣電力公司編導記錄片《水力發電在台灣》;當年獲選為由青年商會主辦之第五屆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1968 開始在中國文化學院日間部與夜間部兼課。
1969 經由台北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舒輔徳博士推薦,接受西德政府新聞部邀請前往訪問,並藉此觀摩歐洲電影事業。
1970 應巴黎聯合國科學文教會(UNESCO)之邀請,撰寫英文特稿The Film Stat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三月,接受日本製片人協會邀請,前往大阪出席第一屆日本國際影展,並參觀萬國博覽會。
1972 為中國電視公司編寫連續劇「萬古流芳」,共編寫十集;接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聘請,於該校電影科擔任教職一年;為行政院新聞局導演紀錄片《莊敬自強》。
1973 分別接受蘇格蘭愛丁堡國際影展、西班牙聖巴斯坦國際影展、愛爾蘭考克國際影展、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法國坎城國際電視節、德國柏林廣播器材展覽會等邀約,此行除了參加歐洲地區的國際影展,並參觀多處製片廠與電影學校。
1975 以《長情萬縷》獲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76 創辦附屬於中國影評人協會的大專學生電影欣賞會,以提高欣賞水準為宗旨;八月時為新聞局籌畫紀錄片《中國古典繪畫》;十月以《清明上河圖》獲得金馬獎。
1977 為中影公司編導《出警入蹕圖》;完成《法網追蹤》的拍攝工作,並於同年該片獲選為教育部優良教育電影,並獲司法行政部嘉獎。
1978 擔任國內實驗電影第一屆評審委員,並與王曉祥、魯稚子等人舉辦實驗電影演講會與欣賞會;年底,為台灣電影事業基金會編輯「認識實驗電影」手冊。
1984 擔任第二十一屆金馬獎評審,和汪瑩、賴聲川三人組成之小組針對本屆金馬獎評審過程及方法的缺失,提出七點改進建議。
1986 擔任第九屆金穗獎評審,和其他十位評審共同建議主辦單位來年將甄選範圍擴大,容納新興的錄影帶和MTV等項目。
1987 應美國影藝學院主席勞勃懷絲邀請,與導演楊德昌等人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
1988 獲邀參加澳洲雪梨影展。
1989 獲邀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及東京影展。擔任新加坡「第二屆台灣電影節」台灣影人代表團團長。
1989 獲邀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及東京影展。擔任新加坡「第二屆台灣電影節」台灣影人代表團團長。
1990 三月六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病逝於林口長庚醫院,享年六十二歲。電影資料館於六月舉辦「劉藝、但漢章紀念展」,放映多部兩位資深影人所執導的影片。
獲獎紀錄
曾獲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中國文藝協會」傑出電影編導獎,「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優秀國語片最佳策劃獎,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佳作劇本獎等。
1966 以《啞女情深》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1967年列名台灣第五屆「十大傑出青年」。
1968 以《月滿西樓》獲台灣文藝協會頒發「傑出電影編導獎章」。
1970 以《還君明珠雙淚垂》獲選為教育部優良教育電影,並於亞洲影展獲「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獎」。
1975 以《長情萬縷》獲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76 以《清明上河圖》獲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策劃獎。
導演
- 1963 《薇薇的週記》
- 1965 《農機花木蘭》
- 1967 《月滿西樓》
- 1967 《水力發電在台灣》(紀錄片)
- 1969 《中影簡介》(紀錄片)
- 1970 《葡萄成熟時》
- 1971 《琴韻心聲》
- 1971 《還君明珠雙淚垂》
- 1972 《莊敬自強》(紀錄片)
- 1973 《中國國民黨簡介》(紀錄片)
- 1974 《長情萬縷》
- 1975 《戰地英豪》
- 1976 《清明上河圖》 (紀錄片)
- 1977 《法網追蹤》
- 1978 《中國古典繪畫》 (紀錄片)
- 1979 《出警入蹕圖》 (紀錄片)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