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景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景瑞
原圖鏈接

白景瑞(1931年1997年),台灣電影導演。生於遼寧營口,1949年來台,考上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外文系,後轉至藝術系;大學期間於話劇社結識李行,兩人成為好友。受到西方電影藝術思潮影響,長期從事電影理論與方法研究,頗有造詣。多次獲金馬獎,文藝協會電影導演獎,國際天主教金炬獎,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及文藝協會獎狀。

1957年退伍後,擔任自立晚報影劇記者,並以筆名「白擔夫」在聯合報撰寫影評、畫評。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影響,決心赴義學習電影。1961年入羅馬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及舞臺設計,1962年進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貝魯加大學、國際大學學習電影。

1964年學成歸國,擔任過台北學生雜誌社編輯,自立晚報、徵信新聞報駐歐洲特派員,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之後進入中影任經理,一方面四處演講以帶入所學新知,並協助中影添購新器材;另一方面從剪接、策劃而到導演,為健康寫實路線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降,嘗試拍攝文藝愛情電影、文學改編電影,代表作為陳映真作品改編的《再見阿郎》 及白先勇小說改編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主要成就,第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1988年擔任第二十五屆金馬獎工作委員秘書長,改革許多制度。1995年二度擔任金馬獎執委會秘書長。1997年在金馬獎頒獎前於凱悅飯店中因心肌梗塞而辭世。 [1]


參考資料

  1. 白景瑞.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2019-02-2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