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玉芳
利玉芳(1952年1月22日-) 台灣詩人,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是笠詩社、台灣現代詩人協會、《文學台灣》的同仁。
她的父親利祥昌在日治時期受過高等教育,曾經服務於日本海軍並參與過二次世界大戰,母親吳瑞蘭是鄰近村落竹田鄉人。她有兩位姊姊,利玉芳排行老三,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和兩位弟弟。
高中就讀屏東女中,但每天從內埔騎腳踏車到屏東,體力無法負荷常常精神不佳,一年後便因成績不佳而主動申請休學。而後跟著高雄加工區工作的風潮,她也找到一份電子公司工作,並且重考進入高雄高商夜間部就讀,此後半工半讀,期間開始她以筆名「綠莎」陸續發表散文於《中國婦女週刊》上。高雄高商畢業後,國立成功大學空中商專會統科肄業。婚後以家庭主婦的身分參加在南鯤鯓舉辦的鹽分地帶文藝營,認識了「笠」詩社的成員,因而加入成為「笠」詩社同仁。曾任電臺童詩撰稿與配音、教職、與任職農會的夫婿合力從事冷凍加工食品業,從事蘭花養殖,將夫家祖傳的舊瓦窯改建為「白鵝生態園區」,結合文學和生態教育,從事戶外教學及現代詩交流。曾獲吳濁流新詩獎、女詩人陳秀喜詩獎。著有《活的滋味》、《貓》、《向日葵》及《淡飲洛神花的早晨》。[1]
寫詩是利玉芳的生活筆記,準確的說,利玉芳的生活就在寫詩。從平凡的家庭主婦走到詩國界,利玉芬似乎只是向前邁開一步,其實,即使在婚前半工半讀的學生歲月,婚後生子相夫,她好像都未離開文學,始終都保有寫作的慾望和習慣。<關懷>一文說她因寫作熬夜有失明之虞,引得丈夫、孩子以及娘家弟弟一起勸他看醫生。從利玉芬的婚後記事看來,不論是擔任代課教員、經營食品加工、從事農業,都不曾讓生活離開文學、離開詩,她在創作之外,做了不少文學的?根動作,參加地方上的電台「童詩欣賞」廣播節目的撰稿,編寫兒童文學讀物,創作童詩、童話,「從事台南縣下營鄉老人口述歷史記錄工作」,編寫兒童鄉土教材,下鄉為兒童講故事。
利玉芬投入文學工作,和她的生活態度非常形似-認真而踏實,她加入「台灣筆會」,也加入「女鯨詩社」,都不是虛應故事,都曾確實負起會員應盡的義務,在筆會理事任內,挑起年度台灣文學選詩主選人的任務,在「女鯨詩社」裡,每一期都提供了作品。在為詩紮根之餘,也看見她不忘自我提升自己的詩文學境界和視野,豎立了一位野生詩人的詩典型。
二OOO年十二月,她正式成立了「白鵝生態教學園區」,提供學校教育不能提供的,現代學生學校教育環境裡學不到的生態教學場域,讓學生在真實的田野生活中認識自己生存的環境,想必是詩人洞察了當前教育的缺縫、洞口,回省自己的來時路,所得到的共同結論,也可能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結論,讓他選擇從事生態教學,總之,她做的是,把詩、寫詩放到生活裡實踐。[2]
目錄
詩集
- 活的滋味
- 貓
- 向日葵
- 淡飲洛神花的早晨
- 夢會轉彎
- 台灣詩人選集-利玉芳集
散文集
- 心香瓣瓣
- 聽故事遊下營
- 我家在下營
- 壓不扁的玫瑰-楊逵
- 小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