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刺殼柯

刺殼柯(學名:Lithocarpus echinotholus (Hu) Chun et Huang)是殼斗科、柯屬喬木植物。

高10-20米,胸徑40-60厘米,芽鱗披針形,被棕色伏毛,當年生枝及葉背有緊實蠟鱗層,嫩葉干後常有油潤光澤。葉硬紙質,橢圓形,稀兼有倒卵狀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5-11厘米。

雲南東南部(河口、金平、屏邊)。生於海拔200-1 200米常綠闊葉林中,常見於海拔約500 米以下較平緩的河溪兩岸密林中。越南北部也有。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刺殼柯
  • 學名;Lithocarpus echinotholus (Hu) Chun et Huang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山毛櫸目
  • 科;殼斗科
  • 屬;柯屬
  • 種;刺殼柯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20米,胸徑40-60厘米,芽鱗披針形,被棕色伏毛,當年生枝及葉背有緊實蠟鱗層,嫩葉干後常有油潤光澤。

葉硬紙質,橢圓形,稀兼有倒卵狀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5-11厘米,頂部長漸尖或短突尖,基部急尖,全緣,側脈每邊11-14條,在葉緣附近急彎向上,彼此不連結,在葉面微凹陷,支脈纖細或不明顯,干後暗茶褐色或棕灰色;葉柄長1-1.5厘米。

雄穗狀花序腋生,長8-12厘米;雌花序長10-15厘米,花序軸纖細,密被短柔毛,雌花單朵散生於花序軸上,有時雌花序的頂部有少數雄花,花柱4或3或5枚,長約2毫米,斜展。

果序軸粗4-6毫米,殼斗扁圓形,全包堅果,高10-20毫米,寬20-30毫米,殼壁厚不達1毫米,脆殼質,頂部常開裂,小苞片短線狀而彎鈎,將殼斗外壁完全遮蔽,長3-5毫米,被黃灰色短伏毛;堅果扁圓形,高12-15毫米,高20-28毫米,密被灰黃色,略有光澤的長伏毛,柱座明顯突出,果臍凹陷,深1-1.5毫米,口徑15-18毫米,有時中央部分微隆起。

花期3月,果9-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200米常綠闊葉林中,常見於海拔約500 米以下較平緩的河溪兩岸密林中。

分布範圍

雲南東南部(河口、金平、屏邊)。越南北部也有。

繁殖方法

採種

母樹選擇15年生以上干形通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株,當果實表皮由青色變為栗褐色或暗紫色時,即可採收。可在樹上採摘成熟的果實,也可在地上及時收集落地的新鮮果實。採集後不宜堆漚,忌日曬。如需遠途運輸,經濕沙拌種後用竹筐裝運,可防止發熱和乾燥,到達目的地後及時播種或沙藏。

種子千粒重約1800克,每千克種子可育苗500-600株。灰柯種子有短期休眠現象,不宜隨采隨播,一般沙藏至翌年3月播種。種殼堅硬,不易吸水,可用濕沙貯藏催芽,發芽率約70%。

育苗

容器苗的營養土用75%的黃心土加24%的火燒土、1%鈣鎂磷肥。

營養袋用規格為10厘米×5厘米的塑料袋。移苗到容器袋時應剪去過長的胚根,保留胚根長2-3厘米,或將經催芽處理的種子置於容器中,覆土1厘米,澆足定根水,搭遮陽篷。幼苗需加強水肥管理,10-11月方可拆除遮陽篷在全光照下培育。當1年生苗高30-50厘米、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害時,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造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力中等以上的山坡下部或溝谷兩旁的酸性土壤,不宜在乾旱瘠薄的山頂或山坡上部造林。

整地多採用帶墾或挖穴,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30厘米。造林前1個月回穴,每穴施複合肥150克和鈣鎂磷肥150克,與底土充分拌勻回填至稍凸出地面。種植時間以2-4月雨為宜。

起苗前一天淋透水,起苗後修剪苗木1/3-2/3的葉片,栽植時做到舒根、苗木端正,分層放土踩緊,覆蓋鬆土。可與馬尾松、杉木和紅錐等樹種異齡混交,效果很好。

灰柯耐庇蔭,幼苗與萌芽條在林下也能正常生長,對雜草抗爭能力很強。人工生產造林後前3年應鏟草和施肥撫育,每次每株施複合肥100-150克。也可以在新造林地間種玉米、黃豆、木薯等農作物,以耕代撫,可連續間種2年。

病蟲防治

採種時,為防止蛀蟲產卵危害,貯藏前可混少量殺蟲粉劑,用塑料袋包裹數日,悶死蟲卵及幼蟲,也可浸泡於清水中數日殺蟲,撈出晾乾表層再混沙貯藏。

主要蟲害是介殼蟲,可用生物防治,以澳洲瓢蟲來防治介殼蟲。

化學防治可用氟乙酰胺甲胺磷2000-3000倍液噴殺。

主要病害有煤煙病,可用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或有機硫製劑噴灑防治。

主要價值

木材為散孔材,紋理斜,結構均勻,耐腐耐磨,油漆及黏膠性能良好,切面有光澤,心材紅褐色,材質堅重,很少翹裂,是建築、家具、農具等的優質用材;其木材燃燒時無濃煙,無異味,火力旺,耐燃燒,熱值高,是優良的薪炭材。

果實含澱粉27%-36%,可作澱粉原料、禽畜飼料和釀酒原料,100公斤種子干品可釀50度白酒27-30公斤。

有較好的涵養水源的功效,其根系有菌根菌,能改良土壤。[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