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勞動與社會保障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勞動與社會保障是中國的學術專用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勞動與社會保障是國家社會為了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種保障制度. 分為: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安置等. 主體是國家和社會,對象原理上是全體國民,但基於國力的限制,目前只實施了一部分.占絕大部分人口的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於完善. 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學科是培養社會保障及相關領域高級專業人才的新興學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興學術領域。一般來說,本學科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有:社會保障學、社會政策、社會保險、社會保障基金、救濟與福利、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員工福利與企業年金、中國社會保障政策分析,以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彌補市場缺陷的政府行為正日益顯示出重要的意義,經濟理論界也日益重視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面對社會經濟實踐的要求,社會保障學也成為很多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普遍開設的重要課程.但也應該看到,在我國,對社會保障理論問題的研究只是近幾年來的事情,社會保障學課程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學科體系很不成熟。可以說,我國的社會保障學是一個朝陽學科,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必然需要更多的社會保障方面的人才。

這個學科的知名高校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在這一領域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北京、武漢、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的一些重點高校對這個領域已經開展了相對紮實的研究。

其中,人大和武漢大學屬於實力派。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90年代初,被國際社會保障協會吸收為第一位中國籍會員,並為中國加入這一國際組織做出積極的努力。

上海的復旦、華東理工、上海大學則在社保的實踐方面做得相對充實。

廣州的中山大學因為靠近港澳台,所以在社工社保方面和這些地區交流相對較多,也頗具特色。

專業介紹:

隸屬於公共管理學院(原勞動人事系),是一門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研究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

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熟練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管理理論知識和法律、政策,充分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勞動力市場機制,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應用型、複合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管理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學習、研究以市場為基礎配置勞動力資源以及對社會就業進行管理、調控的理論和方法,能夠開展就業供求研究及職業中介,職業培訓,職業准入,職業指導等工作;學習、研究社會保障理論及運作模式,能夠依據法律法規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保險體系進行管理;學習、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關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對勞動爭議進行有效的調節、仲裁處理和勞動關係監察工作。基於社會需求、專業屬性及培養目標的要求,從強化學生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培養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出發,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組織了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基本技能等知識模塊,開設了管理學、公共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公共政策學、統計學、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社會保障國際比較、勞動就業學、勞動關係管理、職業指導等課程。這些知識模塊的選擇和組合與課程設置基本上滿足了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對知識結構和技能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