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方格獸紋錦
北朝方格獸紋錦,為北朝時期絲綢,於1968年出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1]。
北朝方格獸紋錦長18厘米、寬13.5厘米,此錦是由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織成的經錦,經線分區牽入,每區僅三色,其中綠、黃經絲輪流用來織制紋樣地色,形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寬條紋。橫向則以紅、白、藍經絲作細條,把縱向的寬條紋隔成方格狀,在每塊方格紋內織出一隻獸紋。北朝方格獸紋錦花紋區別於漢代織錦的特點是圖案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長方格構成織物圖案框架,格內填飾牛、獅、象、人物和傘蓋,給人以規矩大方的美感。
2013年8月19日,北朝方格獸紋錦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目錄
流傳歷史
北朝方格獸紋錦與高昌延壽八年(631年)的文書共同出土,所以斷定北朝方格獸紋錦製造於高昌延壽八年(631年)之前。
1968年,北朝方格獸紋錦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現北朝方格獸紋錦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文物特徵
北朝方格獸紋錦長18厘米、寬13.5厘米,此錦是由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織成的經錦,經線分區牽入,每區僅三色,其中綠、黃經絲輪流用來織制紋樣地色,形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寬條紋。橫向則以紅、白、藍經絲作細條,把縱向的寬條紋隔成方格狀,在每塊方格紋內織出一隻獸紋。
文物鑑賞
北朝方格獸紋錦花紋的配色是:靠近幅邊的黃白色方格內顯出藍色塊狀的牛紋,形態逼真,憨態可掬。在綠白色方格內顯紅色線條狀的臥獅紋,在另一側的黃白色方格內顯出藍色線條狀的象紋。象背上有寶座,座上置一法輪,上張傘蓋,象的肩脊騎一象奴,手持馴象鈎。獅、象紋造形誇張。獅子自在逍遙,愜意輕吼。大象的象牙高翹,象鼻長垂,個矮身長,穩步前行。牛、獅、象神態各異,各得其所。
北朝方格獸紋錦花紋區別於漢代織錦的特點是圖案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長方格構成織物圖案框架,格內填飾牛、獅、象、人物和傘蓋,給人以規矩大方的美感。織造時將幾色分別組成彩帶,顯得整幅圖案豐富多彩。此件為二重經錦,織造工藝精湛,是北朝之隋朝具有代表性的織錦[2]。
出土環境
北朝方格獸紋錦出土於阿斯塔那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40千米處,距高昌故城6千米,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約形成於3-8世紀,已有1700多年歷史。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2千米,占地10平方千米。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從夾有戈壁石的黃土層中掏挖而成。由於這裡地勢高敞,氣候炎熱乾燥,墓穴內形成天然無菌環境;墓中古屍及隨葬物品歷經千年都不腐爛,從而保存了大量文物。
文物價值
北朝方格獸紋錦的緯線亦採用不同的彩線,使方格、線條和塊面紋三者相結合,形成了風格各異的花紋圖案,這種圖案寫實配色顯花的技藝是漢錦的一個發展。這幅方格獸紋錦是中國絲織工藝汲取中亞、西亞常見的圖案,並賦予新的含意的結果。
北朝方格獸紋錦裝飾獨特,同時集北朝時外來的三種典型紋樣題材於一身,被研究者當作介紹南北朝時期織物發展狀況的範例。
視頻
北朝方格獸紋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你在國外看到的這些文物,一定是贗品! ,搜狐,2019-01-17
- ↑ 方格獸紋錦,找歷史網,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