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區域經濟,也叫"地區經濟"。指分布於各個行政區域的那部分國民經濟。它的形成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在長期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由於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經濟等方面聯繫比較頻繁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1]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縮影,具有綜合性區域性的特點。[2]

目錄

自然條件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着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於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並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基本內容

"區域經濟"有以下基本內容:1.國際關係中經濟發展和經濟量的時空關係、分布狀況及其運行機制和運行軌跡;2.世界經濟現象與地理關係、地緣區位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3.地理現象、地緣關係對國際社會經濟文化的互動作用和影響;4.為當代各國國際戰略、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為經濟、文化開發、設計、規劃提供全方位的理論依據。

在區域經濟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會對國家的發展、國家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區域經濟正是研究如何從地理的角度出發,在國際競爭中保護國家的自身利益。人類在地球上活動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在國家的經濟活動中,總是選擇臨近地區的合作。

經濟關係

地域上的連接產生的經濟關係稱之為區域經濟關係。這種關係通常表現為或者是聯合和合作即經濟集團化,或者是對立乃至是遏制、互設壁壘等,前者1稱之為互補關係,後者稱之為競爭關係!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尚不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區域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內容。區域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認為世界正在變為三個相互競爭的經濟集團:(1)日本和中國率領的環太平洋經濟區,包括韓國、東南亞等地區;(2)美國領導的西半球經濟區,今後將包括拉丁美洲在內;(3)以法德為中心的歐洲經濟區,將逐漸覆蓋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也許還有北部非洲。

三大集團誰能獲得較大優勢,主要取決於各個集團的規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

這三大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在於,歐洲經濟區到目前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體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處也最充分;美洲經濟區實力最雄厚資源也最豐富,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的同時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擴展;亞洲經濟區(主要是東亞)的經濟水平相對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動多樣,而且在冷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該經濟區的發展速度最快。

主要優勢

跨國公司是資本國際化、科學技術革命和國際分工深化的產物,是生產國際化的主要載體,跨國公司具有壟斷優勢、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對外直接投資選擇的區位優勢,其分支機構遍及全球,生產、銷售、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形成一體化網絡。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當代跨國公司具有以下積極的影響:第一,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深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經營,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繫,發展和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生產、交換、流通、消費、技術產品開發研究方面的協作關係。第二,跨國公司促進了商品、勞務、資本和其他經濟資源在區域範圍內更有效的流動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國公司有全球完備的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商品、勞務、資本、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或生產成果能暢通的流動和合理有效的配置。經濟全球化以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內部貿易大規模增加,能充分說明這一點。第三,跨國公司開拓了區域貿易的新領域,擴大了國際貿易的流通量。

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內部化貿易。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相互生產要素,生產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區域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左右。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促進了區域貿易的發展,繁榮了區域經濟。

指標系統

衡量區域經濟合理髮展應當有一個指標系統,從中國許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一般包括以下5個方面:

①考慮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③規劃設計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④地區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比較協調。⑤除生產部門外,還要發展能源、交通、電訊、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注意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

1、區域經濟是需要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着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宏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政府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統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係。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重要手段

今天區域經濟決定了地緣政治,區域經濟必將取代地緣政治成為地緣戰略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之間找出最佳的平衡點,現實的擺在了共和國的決策者面前。但發展仍然是我們的核心任務,絕不能動搖。但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國防力量,確保在領土主權,霸權主義侵略、干涉、威脅面前立於不敗之地,是保障發展的根本。

2006年05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東部快於西部、西部快於中部、中部快於東北的態勢,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擴大。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四類主體功能區。

主體功能

"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過去只是粗略地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東部加快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更側重於一種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把理念變成了能夠有效操作和運行的模式。"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俞國生代表認為,這四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增強了規劃的空間指導和約束功能。一季度,中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增長14.0%、12.7%、12.2%、11.6%,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東部地區與西部、中部、東北地區之間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0.6、0.8、1.8個百分點擴大到1.3、1.8、2.4個百分點。

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王新懷此前在"中國-歐盟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截止到2006年,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短時間內難以縮小。中國四大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15%,東部最快、東北最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在25%以上,西部、中部、東部增速均同比有所提高,東北下降;進出口貿易增速均超過12%,西部、東部增速同比提高,東北、中部下降。

統計顯示

統計顯示,1978年至2005年,東部GDP占全國比重已提高了11.8個百分點,而其他區域所占比重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深圳等經濟特區之後,又先後批准了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成渝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於2008年提出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國家批准實施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對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面向東南亞,溝通東中西,服務西部大開發,充分發揮北部灣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樑和合作平台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建設成為我國西部對外開放的門戶和樞紐,中國面向東盟國家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示範區, 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逐步成為帶動支撐 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我國沿海發展新一極。可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定性,就是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開放合作

北部灣地區有很多優勢,如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等,但從開放、合作、發展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惟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北部灣的區位優勢有如下兩點值得特別重視:一是在地域範圍上,放得廣一點,在東亞地區它是東南亞與東北亞的結合部。放得稍窄一點,它是中國-東盟的結合部,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核心部位。搞好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有利於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和成長,有利於東亞地區的合作和發展。

二是它的特點是中國與東盟在此海陸相交,既有海相通,又有陸地接壤,既可從海上通達世界各國,尤其是東盟10個國家中的9個國家,也可從陸上到達中南半島東盟大陸的7個國家,甚至可延伸到南亞地區孟加拉、印度等國家。北部灣,是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門戶、前沿和橋頭堡。

文化交流

我國沿海地區中擁有優良港灣,可以開展海上國際開放合作的地區很多;沿邊擁有便利陸路口岸,可以開展路上國際開放合作的地區也不少,但是惟有北部灣既擁有優良海上港口,又有便利陸路口岸的得天獨厚優勢,海陸都可以開展與東盟國家進行國際合作。利用這一優勢,通過開放合作,北部灣就可以打造成中國-東盟的海陸空交通樞紐、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產業合作接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雖然位於廣西境內,但經濟區開放開發絕不僅僅是廣西層面的事情,而是關係國家戰略全局的大事。規劃的實施,標誌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開放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完善全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對於發揮北部灣地區資源環境優勢,帶動廣西和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西南地區與粵港澳地區互動發展、形成國家新的經濟增長帶、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北部灣開放開發無論是在國家沿海和西部大開發的經濟布局,還是在南向開放與東盟的合作中,都具有別的地區所不可替代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來,中國實施沿海率先開放戰略。在開放發展序上,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第一個崛起,然後是90年代長三角相繼崛起,21世紀頭10年天津濱海新區正在崛起,北部灣經過5-10年的打基礎,非常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崛起成為新的增長極,以至於在中國沿海形成"兩角兩灣兩岸"的開放發展大格局。

戰略部署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實施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我國西部的11個省區中,惟一的出海口就是廣西北部灣地區,同時,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市的西部地區從北部灣出海也很便捷,所以北部灣地區的崛起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乃至中、西部部分地區開放合作的龍頭。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黨中央、國務院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我國的外交政策中,"周邊是首要",對周邊國家實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友好方針,尤其是與山水相連的東盟建立了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到2010年將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恰好是中國-東盟的結合部,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心。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會全面推進中國與東盟的友好合作,有利於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發展、穩定與和平。

發展規劃

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從全國及沿海的經濟布局看,是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全國東中西均衡協調發展;從國際層面看,北部灣作為中國與東盟進行區域合作的主要板塊,有助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有助於東亞地區的合作。

抓住機遇,突出打造三基地一中心

建設中國-東盟海陸空交通樞紐,涵蓋了海上的港口群、陸上通達中南半島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系統,以及中國經北部灣地區到東盟各國的空中運輸系統。交通是物流的載體和商貿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前提,北部灣在形成中國-東盟交通樞紐的基礎上,將會發展成為中國-東盟的物流基地和商貿基地。

產業合作是區域合作的核心。承接中國大陸特別是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結合東盟國家推進工業化的需要,北部灣可以成為中國-東盟科技和工業產業合作的接點。通過推進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合作,大力發展研發業務,北部灣地區將會發展成為重要的加工製造基地。

廣西北部灣地區作為中國-東盟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豐富、拓展、提升中國-東盟博覽會,在時間、空間和具體內容上提出更多的創意,把更多的中國與東盟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事項放在北部灣區域來進行。中國與東盟在北部灣進行的頻繁交流合作,將有力促進中國-東盟信息交流中心在該地區的建設和形成。

發揮區位優勢,重點--搞好開放合作

北部灣地區的開放合作是全方位的,既要和國內的相關地區開展合作,也要面向國外的東盟開放合作,還要向第三國和地區開放合作。只有創造條件,實行主動開放和高度開放,讓中國與東盟以及第三國和地區的人、貨、資本在北部灣地區充分接觸和交流,資源集聚、交流、發酵,才能建設成為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在國內,重點是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主動承接粵港澳產業、資金、技術轉移和輻射,成為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加強與粵湘黔滇周邊省交通、物流、旅遊、能源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合作。依託西南出海大通道,進一步擴大與西南地區的經濟協作,推動形成聯繫緊密、帶動力強的南(寧)貴(陽)昆(明)城市帶。同時,還要加強與中西部的其他地區聯繫,為這些地區的對外開放服務。

面向國外,重點是積極擴大與東盟的區域合作。加快推動形成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為兩翼、以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為中軸的中國-東盟"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尤其是積極推進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海上次區域合作的新亮點。北部灣經濟圈是北部灣地區乃至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的核心。中越合作建設包括北部灣經濟圈在內的"兩廊一圈"側重也在北部灣,因此也要大力推進中越海陸區域經濟合作。

北部灣區域合作基本上還是弱-弱型合作,因此合作要在更大範圍進行,積極拓展與日韓、歐美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實現合作各方的共贏。

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設立為中國面向東盟高度開放的地區,要主動開放、全面開放、高度開放,在維護主權、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在邊境一線和港口要主動開放,讓外國人在有管理的前提下進來進行經濟合作和開展旅遊活動。擴大開放,當務之急建議把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以及南寧空港開闢為自由港或保稅港區;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和前後一段時間內,南寧市實行免簽證,參展貨物全部免稅;加強南寧市與越南河內的合作,在火車站設立海關、邊防,像廣州到香港的直通車一樣,促進兩地的往來;放開東興市、憑祥市等邊境地區一線,加強二線的海關邊防管理,擴大中越邊境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廣西北部灣地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並明確定位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這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舉措。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就是要促進沿海、中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均衡發展,推進中國的南向開放合作。開放促合作,合作促發展。通過大力推進中國與東盟的區域合作,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將打造成中國-東盟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新的經濟高地和增長極。

資本市場

田書華:利用資本市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011年08月29日02: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銀河證券研究所 田書華博士後

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解決大開發所需的生產要素等問題,其中,資本投入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規模資本投入,最佳途徑就是藉資本市場的推動。

造成我國各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資本市場發展不均衡是導致我國各經濟區域差距較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對四大經濟區域資本市場發育情況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東部、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資本市場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東部10省市共有1516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151.6家上市公司;中部6省市共有347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57.8家上市公司;東北部3省共有133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44家上市公司;西部12省市共有348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29家上市公司。東部區域上市公司數量明顯高於其它三個區域上市公司數量。

從上市公司市值的比較來看,存在東部經濟區域上市公司市值最高、所占比例最大,而其它三大區域市值較小的現象。截至2011年7月底,東部經濟區域(10省市)上市公司市值總量占A股市值總量的76%;西部(12省市自治區)占A股市值總量的11%;中部(6省)占A股市值總量的10%;東北(3省)占A股市值總量的3%。

從各省市值平均量來看,東部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23568.69億元,中部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5157.09億元,東北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2852.97億元,西部區域平均每省市值總量為2734.29億元。平均來說,東部省份是西部省份的8.62倍,是東北省份的8.26倍,是中部省份的4.57倍。

從各區域證券市場上募集到的資金量來看,自中國設立證券市場以來我國四大經濟區域募集資金量最多的是東部區域,共募集資金198233億元,其它三個經濟區域募集到的資金分別是:西部11224.7億元,中部10677.5億元,東北3833.71億元。可以看出,東部占有絕對優勢。從四大區域人均募集到的資金量比較,仍然是東部區域占絕對優勢為4.09萬元/人,其次分別是東北0.352萬元/人,西部0.306萬元/人,中部0.2999萬元/人。

可見,無論是從上市公司市值總量還是從證券市場募集到的資金量來看,我國四大經濟區域都存在明顯差距,東部地區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

解決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生產要素和資源問題,因此,資本投入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規模資本投入,最佳啟動點就是藉資本市場的推動。如何利用資本市場促進落後區域尤其是中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國家在政策方面對於落後區域尤其是中西部區域給予照顧或優惠。譬如可以在符合產業發展政策前提下,對這些地區的公司上市條件、再融資條件、債券發行等給予照顧或其它特殊政策;對中西部地區企業稅收、投資等給予優惠政策;對於投資中西部地域上市公司的資本利得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等等。

第二,積極培育中西部資本市場。截止2011年,我國只有上海、深圳兩家證券交易市場,嚴重加劇了資金在地區分布上的失衡。今後應該考慮設立中西部證券交易所,改變我國資本中心偏集東部的狀況,營造金融資源在中西部匯集的金融中心。

第三,落後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要積極培養和開發一批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後備軍,支持本地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在利用證券市場振興區域經濟的過程中,不但要促進現有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培養和開發一批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後備軍,以便使本地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為證券市場上的"中部板塊"、"西部板塊"提供新鮮血液。

第四,資本市場的中介機構尤其是證券公司要重視在中西部地區開展資本市場業務。要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資源優勢配置功能和機制轉換功能服務中西部發展。

發展方向

以培養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借鑑國外經濟學說的成果,運用財政、金融等產業部門經濟學理論以及計算機技術和數量分析方法,系統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旨在培養不僅能從事高層次的經濟理論研究和數學,還能夠勝任發展戰略、發展計劃、發展政策的研究、制訂和諮詢的高級人才。

人才培訓,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培養方式

1、學制兩年,利用周末及公眾節假日上課;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課;

3、全國假期班:利用公眾節假日上課;

區域經濟在職研究生課程開設院校北京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復旦大學

南開大學

武漢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特點:注重精英培養,國際經濟研究院只有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無本科生教育。學院一向注重教學品質,培養高端複合型人才。

結合經濟環境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本專業立足於掌握經濟學理論,放眼世界經濟環境,通過經濟發展規律,為各級政府和各企業中有關部門解決現代管理和項目管理等實際問題。

課程特有國際性、前沿性、實踐性,對外經貿大學自身國際化特徵顯著,所設課程同樣與國際接軌密切,如產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項目管理、區域品牌營銷等等。

每個月為在職研究生開展主題講座論壇,請部委專家、名師教授、高層高管每個月開設講座論壇,內容:就當月全球範圍內發生的經濟大事件做出分析評論,以及對個人工作生活產生的影響。

配備最強師資組合,院長桑百川和副院長莊芮在該領域內享有很高聲譽,均參與在職研究生授課。部分教師還具有在我國駐外使領館及國外大學工作和培養資歷。

培養目標:當區域規劃與招商引資已是各級政府及各企業發展經濟的重要工作,為了提升各級政府和各企業有關部門的現代管理能力和項目管理水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開設區域規劃與招商引資項目研究生課程班,服務於區域發展和企業,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招商引資高級管理人才。

課程設置

學位課程

1、微觀經濟學 2、宏觀經濟學

3、國際經濟學 4、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5、財政學 6、貨幣銀行學

專業課程

1、開發區模式與案例分析 2、招商引資項目管理

3、區域品牌營銷 4、商務英語

5、商務溝通與談判 6、招商引資政策與實踐

7、市場經濟 8、產業發展規劃

9、區域發展規劃 10、數據模型與商務分析

選修課

(1)投資環境分析(2)市場營銷

(3)跨文化交流(4)金融理財(含財務報表分析)

(5)國際金融與外匯管理(6)商務禮儀

(7)公司財務戰略(8)人力資源管理

(9)有效溝通策略(10)國際工程招投標

區域經濟作為一門新興的應用經濟學,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有着廣泛的市場,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密切相關。該專業培養具有較高學術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城市規劃與管理、區域經濟規劃、區域融資與投資環境評價、地方經濟發展與政策、區域開發與管理、房地產營銷等。重點培養城市管理行業、城市和企業規划行業、房地產行業、諮詢策劃業、政府機關、金融機構、教學科研等方面經濟管理和研究人才

從世界經濟的實踐看,政府經濟規劃是在尊重市場作用的基礎上彌補市場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強行引導"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出負面的結果。

2006年12月,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相繼召開。一時間,區域協調風起雲湧,令人為之額手稱慶。然而,區域經濟並非真正的協調,此中,種種絲縷糾結、難以釐清的"邊界困擾"為禍不少。

在滬蘇浙座談會上,中國第一個區域規劃草案--長三角區域規劃送審稿浮出水面。但部分規劃專家卻指出,這個被發往相關省市徵求意見的草案集中關注了生產力總體布局與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語焉不詳。至於造成這一狀況的主因,是編制人員在政府與市場邊界分割問題上認識不清。

區域協調

這一判斷正確與否還尚難辨明,但在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上,確實在不少地方存在有含混與模糊之處。譬如,區域內城市分工互補、錯位發展問題。這個提法表面上合情合理、邏輯清晰,但實際上,如何分工、如何錯位,通過什麼分工,通過什麼錯位……一系列疑問仍沒有十分清晰的答案。

根據有關人士透露的消息,關於這個問題,在編制長三角規劃草案的專家組內部也曾有過激烈爭論。一種觀點是,規劃應該對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的產業分工進行相對明確的劃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按照市場經濟發展內在規律行事,規劃不會有執行力,劃定某具體城市要發展什麼產業會導致長三角出現"經互會"的狀況。

這一爭論的實質涉及了一個長期存在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政府如何把握調控經濟的尺度。如果把爭論中的城市這一基本經濟單位替換為某一個具體城市的下轄區縣或鄉鎮,爭論就會轉換為地方政府在當地具體產業布局中應起什麼作用問題。而這一問題是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普遍問題。

毋庸諱言,當下,雖然市場機制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承認,但地方政府並沒有完全退出市場競爭。在江蘇南通,一個規模頗大的國際家紡城橫跨通州、海門這兩個縣級行政區。結果是,雖然這個家紡城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整體,但兩個行政區卻都在各自做規劃。就連家紡城的名字,相關地方也在爭,通州方面要叫中國通州國際家紡城,海門方面則要冠中國海門字樣。

這一地區間競爭的格局在國內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存在。出於政績、財政收入等方面的考慮,地方政府依舊把自己當作競爭的主體,而不是協調的主體。進而,在主導產業、產業集聚等地方經濟核心要素的管理上,政府傾向於以規劃形式予以控制,其中不少還會產生出"指點江山"、"布局天下"、"憑空造集聚"的衝動。遺憾的是,從世界經濟的實踐看,政府經濟規劃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場作用基礎上彌補市場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強行引導"的行為都可能產生出負面的結果。

五大特點

區域經濟發展五大新特點:

一是全國經濟版圖呈現五個梯隊;

二是中西部地區的GDP增速明顯高於東部地區;

三是各省市的經濟增速普遍出現下滑;

四是中西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快於東部地區;五是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高於東部地區。

我國東中西經濟 發展階段不同,政府應順應形勢,採取有針對性的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

一是根據我國東中西部發展階段不同,制定差別化的產業政策。東部地區在保持一定經 濟增速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努力實現產業升級。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還處於成長過程中,在接受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也要注重產業鏈的 完善,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動力保障。

二是警惕投資過度帶來的新一輪產能過剩。2013年我國地方政府換屆將初步完 成,換屆後政府往往有投資衝動。同時,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借新型城鎮化之名,行過度投資之實。中央政府應加大政策引導,警惕投資過度帶來的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