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劑
十劑出自本草綱目第一卷。[1](本草綱目[2]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余。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目錄
十劑
徐之才說: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方不會有所遺漏。
宣劑 [之才說]宣可去壅塞郁滯,如生薑、橘皮之類。
[杲說]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到裡面,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天分氣分窒塞不通,而有了嘔吐的症狀,所謂壅也。故必用破氣的藥,如姜、橘、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經說:凡風癇中風,胸中諸實,痰飲寒結,胸中熱郁,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劑莫能愈也。[完素說]抑鬱不散為壅,必以宣劑散之,如痞滿不通之類。欲攻其里積,則宣除上積,泄通下利。涌劑則取瓜蒂、梔子之類。發汗通表亦同此理。[好古說]內經稱有五郁: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時珍說]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鬱塞之病,氣機不升不降,致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宣布敷散之。
軒轅集 為神話傳說中人物,傳數百歲顏色不老。善識草藥,因嘗救治毒龍猛獸,故其於岩谷中採藥時,常追隨之若為護衛。
通劑 [之才說]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類即是。[從正說]通者,流通也。大小便不通,宜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類通之。[時珍說]滯,留滯也。濕熱之邪滯留於氣分,致痛痹、小便癃閉不通症,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用木通、豬苓之類。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致痹痛、腫脹、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說: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藥為通劑。
[從正說]通者,流通也。大小便不通,宜用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類通之。[時珍說]滯,留滯也。濕熱之邪滯留於氣分,致痛痹、小便癃閉不通症,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用木通、豬苓之類。濕熱之邪留於血分,致痹痛、腫脹、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後,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說: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藥為通劑。
補劑 [之才說]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 [杲說]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從正說]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髒,有表虛、里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時珍說]虛則補其根本。生薑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檗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芪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芎藭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
泄劑 [之才說]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類是也。 [杲說]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時腸胃中的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為泄劑。[從正說]實則瀉之。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時珍說]去閉就是去實。肝實以芍藥之酸瀉之,心實以甘草之甘瀉之,脾實以黃連之苦瀉之,肺實以石膏之辛瀉之,腎實以澤瀉之咸瀉之。輕劑 [之才說]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類即是。[從正說]風寒之邪,始侵皮膚,致頭痛身熱,宜解體表之邪,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皆宜取解表之法,發汗泄除,以毒煙熏,皆為輕劑。凡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為表汗之法。[時珍說]輕劑可去閉。閉有表閉里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體表,致腠理閉密,陽氣鬱積,不能外出,而為發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其汗,而表症自解。里閉者,火熱之邪鬱抑於內,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痛、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一為外寒內熱,致上焦氣閉,發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為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有陽氣陷下,發為里急後重,數至廁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積鬱,竅閉於上,而膀胱閉於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
重劑 [之才說]重可去怯弱症。磁石、鐵粉之類即是。[從正說]重者,有下沉猛追之意。怯則氣浮,如喪神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水銀、沉香、黃丹、寒水石之倫,皆體重也。久病咳嗽,痰涎上涌於口,形羸不可攻下者,鎮以重劑。[時珍說]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硃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症。故諸風掉眩及驚癰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皆宜重劑以墜之。
滑劑 [完素說]澀使氣滿滯而不行,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可滑潤通利。[從正說]大便燥結,宜用麻仁、郁李之類。小便淋瀝,宜用葵子、滑石之類。[時珍說]着,為留著於經絡臟腑之間的有形之邪,如大小便、婦女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皆是。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大便澀者,用菠菜、牽牛之類。小便澀者,用車前、榆皮之類。精竅澀者,用葵花、黃檗之類。胞胎澀者,用黃葵子、王不留行之類。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類。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類,皆為滑劑。
澀劑 [完素說]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從正說]寢汗不禁,麻黃根、防風澀之。滑泄不已,以豆蔻、枯礬、木賊、罌粟殼澀之。喘嗽上奔,以烏梅、訶子澀之。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時珍說]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瀉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種大出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
燥劑 [從正說]寒冷症積久不愈,上嘔、下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此大寒之病,宜以姜、附、胡椒等燥之。若因濕而病,則白朮、陳皮、木香、蒼朮之類除之,此等亦為燥劑。[時珍說]濕有外感,內傷兩種。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以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以辛熱之劑燥之,不只桑皮、小豆為燥劑。濕去則燥,故謂之燥。
潤劑 [完素說]津耗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流,必濕劑以潤之。[時珍說]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類,皆潤劑也。養血則當歸、地黃之類,生津則麥門冬、栝樓根之類,益精則蓯蓉、枸杞之類。
第一卷 序列
書籍簡介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3]早二百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4]
作者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 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着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讚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後,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