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芭
半山芭 |
---|
|
半山芭(馬來語:Pudu,亦稱「富都」)是馬來西亞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個區域,位置由富都中環車站(Pudu Sentral)開始,沿著富都路(Jalan Pudu)到巴剎路(Jalan Pasar)十字路口邊界,屬於半山芭範圍。
區內有許多老舊社區及古蹟,也是20世紀吉隆坡中下階級的華人主要聚集地之一,但自90年代開始,當地许多華人因为經濟条件改善而逐漸迁往临近的蕉賴、安邦一帶,許多店屋上层的住宅屋企则由其他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外勞租借,形成吉隆坡现今主要的外勞聚集地之一。
目前半山芭一帶,是吉隆坡的印刷業、五金業、裁縫業和飲食業聚集之地。[1]
目录
歷史
在1889年出版的吉隆坡舊地圖中,在半山芭監獄的原址,就有個小村莊叫Pudu Village,這就是Pudu馬來地名的由來。當地華人慣用的“半山芭”這個中文地名的來源,是早年吉隆坡在開發時,當時的市中心為茨廠街、巴剎廣場(Medan Pasar)一帶,由茨廠街沿著富都路(Jalan Pudu)走路或拉牛車過來,大概需耗時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時間,沿著富都路再繼續往南走,就會到吉隆坡東南方的蕉賴。在當時,離開茨場街範圍後,就已經是人煙稀少的地區,故取名為“半山芭”,而半山芭這個地名,隨著不同年的的吉隆坡流傳下來,即便目前已成為吉隆坡的中心地帶,商業活動活絡,樹林亦多被開發了,但是当地人仍保留稱其為半山芭,而不是更有现代繁荣寓意的"富都"。[2]
在19世紀末,茨場街已出現發展飽和的情況,英殖民政府為避免人潮聚集而引發傳染疾病,開始指定一系列的政策,包括鼓勵市民遷往南邊的半山芭及北邊的峇都律,加上當時政府努力拓寬連結這些地方的道路,富都路被提升為主要道路。另外,為刺激半山芭一帶的產業發展,英政府也從吉隆坡火車總站新闢一條鐵路,經目前富都車站、半山芭監獄、半山芭,直到蕉賴,這條鐵路後來也成為現在輕快鐵安邦線的雛形。
在一系列基本設施的推動下,半山芭街場在1890年代開始形成,最早出現店屋的位置即是沿著富都路,靠近半山芭巴剎一帶,而另一邊,通往新街場(Sungei Besi)的道路,在新街場及當地吉隆坡機場的發展之下,亦日趨熱鬧。半山芭在周遭道路及鐵路建設開發之下,逐漸成為市中心茨廠街以外,另一個熱鬧的地區。半山芭巴剎也成為中央市場及秋傑巴剎外,吉隆坡一帶另一個主要的批發市場,即使到了現在,依然是吉隆坡最熱鬧的巴剎。
在二次大戰後的50至90年代,因吉隆坡激烈發展及商業需求,許多未開發地區或農耕地被改為商業用地,半山芭一帶的商業活動由原本沿著富都路逐漸拓展至後方土地,許多四至五樓的店屋建築出現,許多電影院也陸續營業,包含京華戲院、星光戲院、大華戲院等,目前這些戲院也全數歇業。蓬勃的商業活動,也使得半山芭吸引許多新的居民,包含大量由馬來西亞其他州屬來吉隆坡發展的華裔青年,當時周圍的木屋多達一千多間,人口相當多,許多目前仍居住在半山芭的居民都是這一時期遷入。
除了原有的日常百貨業外,因輕工業的崛起,許多當時新興產業,如印刷業及製衣業進駐在新建的店屋內,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後,吉隆坡市政府禁止店舖樓上開設工廠,迫使製衣加工廠遷至周圍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但仍有數十家印刷業依然佇足在半山芭的汶萊路(Jalan Brunei)及汶萊巷(Lorong Brunei)一帶。在富都路兩旁的店屋亦聚集大量的診所,這也成為半山芭的特色之一。
著名地點
半山芭監獄
半山芭監獄在早期被當地的華人稱呼為黃泥坳,因为那一帶遍佈黃泥。早年的半山芭也有兩家英國商號,分別為A.B. Rathborne及T.Heslop Hill在此設立磚廠,以供應茨廠街等市中心一帶的店屋改建工程。直到1891年,雪蘭莪政府在十五碑設立專門生產建築材料的州立工廠,吉隆坡的磚窯便從此處搬到十五碑去,政府也回收磚廠的土地并改建為半山芭監獄。佔地10公頃的半山芭監獄在1895年建成後,一度成為這一帶的地標,加上1983年鄺炎章、曾戴登和林金祥曾在監獄外墻繪上長270公尺的壁畫,創下當時全球最長壁畫記錄,使其揚名海內外。
1989年,时任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把半山芭监狱搬迁至另一个适合地点,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牢房不足的问题[3]。半山芭监狱的囚犯迁至双溪毛糯监狱,该监狱耗资1亿6000万令吉兴建,囚犯自1996年10月31日开始分批迁至双溪毛糯监狱,搬迁工作费时3天才完成。
2012年整棟建物被拆卸,目前只剩下城門以示紀念,原地段则改为武吉免登城中城成为金三角的扩展区[4]。
半山芭巴刹
半山芭巴刹是吉隆坡現存最古老的巴剎之一,也是馬來半島規模最大的露天巴剎。在19世紀末已開始營業,當時巴剎的原址位於如今半山芭郵局的位置,室內巴剎的建築,係於1956年1月7日,由當時雪蘭莪王儲拉惹慕達主持開幕,目前在建築內仍留有開幕時的大理石碑。該建築與秋傑巴剎長得一模一樣,是圓拱形建築體,以Y字形鋼骨水泥柱支撐,立面和拱頂開了排列整齊的採光圓孔,兩邊有向外延伸的側翼。這類拱頂設計在馬來西亞獨立初期的建築頗為常見,有著堅固和延伸性佳的優點。
巴剎內擁有超過一千以上的攤販,由於半山芭早期是各以華人為主的社區,故這裡的攤販也都以華裔為主。在20世紀中葉,錫礦業開始逐漸沒落,吉隆坡東南邊的市鎮如蕉賴、安邦、無拉港、加影轉變為農業為經濟支柱的地區,當地的農產品每日凌晨至早晨運送至半山芭,使得半山芭巴剎成為繼中央市場及秋傑巴剎以外,吉隆坡一帶另一個主要的批發市場。隨著吉隆坡華裔人口的外移至郊外地區外,鄰近郊外地區的半山芭巴剎更是成為馬來半島規模最大的巴剎。除了販售蔬菜、水果、肉類、海鮮、辛香料等,沿著巴剎的建築,大多為專營糖果、玩具、五金、雜貨的批發商,因此被號稱為吉隆坡的「中央廚房」。早上是半山芭巴剎最熱鬧的時刻,直到中午人潮開始退去。
鐘萬仙師廟
鐘萬仙師廟建於1879年,供奉主神為惠州人鐘萬,這裡亦是全馬來西亞唯一的鐘萬仙師廟。
為食街
為食街(Jalan Sayur)巷子兩旁皆是售賣小吃的攤販,是吉隆坡主要的小吃聚集地之一,小販主要以華裔為主,販賣的美食包括豬腸粉、炒蘿蔔糕、炒粿條、客家麵、炸雞等。大量美食攤販的聚集,與上世紀60年代於半山芭營業的三家電影院有莫大關係。2017年9月15日凌晨2时30分,為食街發生一场火災,造成部分攤販被燒毀。
印刷街
半山芭的汶萊路(Jalan Brunei)及汶萊巷(Lorong Brunei)一帶,在1960年開始,因印刷業紛紛入駐,逾百間小型印刷店集中形成自成一格的“印刷街”,這裡主要是承印傳單、日曆、月曆、卡片、喜帖、課本、作業、賬簿及記事本等少量訂單,大型印刷廠因成本問題而無法服務的客戶和訂單,幾乎都會來到這裡。雖然印刷街已走過“吉隆坡印刷中心”的巔峰時期,盛況大不如前,卻是半山芭地區還保留下來並持續運作的傳統行業,小型印刷業已成了半山芭汶萊區最獨特的風景[5]。
電子街
在2000年,因中國製造的崛起,價格便宜的中國電子用品及雜貨大量進入半山芭巴剎街(Jalan Pasar),使其成為吉隆坡著名的電子街,電子街售賣的貨物主要以各類雜貨,包括各類皮包、太陽眼鏡、小型手提電筒、兒童玩具、手機套和飾物,以及其他價錢相宜的各種雜物、二手貨。其中數量最多,是各種輕巧的中國製造的商品以及各類中西春藥,以滿足來自中低階層的需求。電子街不算是一條街,主要一些無牌小販利用巴剎路商店前的騎樓擺攤位,原本只有數十個小檔口,后来逐漸擴大至百多個攤口。[來源請求]
邵氏廣場
邵氏廣場(Shaw Parade)的原址為半山芭的木屋區,在木屋被清除後,邵氏兄弟在70年代後期在此建立商場,其底層包含一間電影院-富都戲院(Pudu Theatre),它是繼大華、金華、星光之後,半山芭地區第四間電影院。富都戲院開幕時,放映的第一步電影為劉家良指導的《少林三十六房》,直到1993年電影院才結業。卲氏廣場的底樓曾開設環球超市(The Store),多年後因富都廣場的香港商店收盤,環球接收開業,為避免兩間門市互相競爭,結束了在卲氏廣場的營業。在半山芭地區人口逐漸外移後,加上缺乏電影院及超級市場,目前卲氏廣場蕉味冷清,主要依靠喜來登酒家、紫藤茶園及余仁生的旗艦店支撐場面[6],在商場上蓋的的建物,則有美居酒店進駐,稱為“吉隆坡邵氏廣場美居酒店”(Mercure Kuala Lumpur Shaw Parade)。
富都廣場
富都廣場(Pudu Plaza)與70年代開幕,為一棟中小型商場,位於中華闢智華小旁,原本是一條大水溝及堆放煤炭碎的“煤炭山”,在附近的木屋區清拆,剷平煤炭山后,大水溝也改為地下暗渠,形成半山芭新的商業區,富都廣場也在這時期開幕。因裡面有家佔地兩層名為“香港商店”的超級市場,當地居民習慣都稱该商店为香港商店,店内售賣的商品多樣化且廉價,使其成為半山芭其中一個熱鬧的商业区。在風光多年後,在2000年初期因香港商店爆發財務危機,導致結業,并改由環球超市接手。富都广场已開幕多年,现为當地中老年人士及外勞聚集之處[7]。
富都中環車站
位於富都路最北端的富都中环车站(英語:Puduraya station,馬來語:Hentian Puduraya)曾是吉隆坡主要的长途巴士总站之一,于1976年启用。
該车站曾是馬來西亞最大的長途巴士總站,是許多旅客對吉隆坡的第一個踏足點。隨著長途巴士路線的增加,帶來的人潮也越來越多,導致車站在1990年代就呈現過於飽和的狀態,車站內悶熱擁擠和骯髒的環境、到處向遊客販售車票的黃牛黨,許多的行乞者和癮君子在車站周邊的行人天橋和候車處乞討。吉隆坡的道路多屬於狹窄的雙線道,大量的巴士進出位在市中心的富都車站,為周邊的交通帶來極大的負擔,加上許多市民為了省下停車費而習慣在車站周邊停車等人,使得狹窄的富都路成為交通瓶頸,成為吉隆坡市中心的主要交通黑區。2010年初,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富都車站將在同年的3月19日關閉,分成兩階段進行整修工程,該工程耗資5200萬令吉。
在2011年1月提供通往南馬地區長途客運服務的南湖鎮終站(TBS)啟用後,這裡就不再提供前往馬來半島南部的路線,在2015年11月,前往吉隆坡以北的長途客運也同樣遷至南湖鎮終站,目前僅有少數前往芙蓉、丹絨馬林、雲頂高原、吉隆坡國際機場、新加坡及泰國的長途客運仍在此服務。車站目前由城市發展局控股公司(Uda Holdings)运营[8][9]。
馬來西亞政府在2012年9月,亦將富都中環車站的部分樓層轉型成吉隆坡城市轉型中心(Urban Transformation Centre,下稱UTC),把政府的各主要功能在UTC內都設立辦事處,包括國民登記局、移民廳、郵政局、銀行等,多達31個政府部門和私人機構在此設立辦事處,多數部門或機構的開放時間為早上8時30分至晚上10時,全年無休,為公眾提供便利。除了處理各項公務外,UTC也設有政府旗下的書店、商店、診療所等,供民眾選購價格廉宜的商品外,4樓也設有健身、攀岩及室內足球場等設備[10]。
富都綜合商業大廈
富都綜合商業大廈(ICC Pudu)於2016年開幕,主要是將燕美巴剎(Pasar Imbi)搬遷至此,商場底樓聚集多家原在燕美巴剎營業多年的餐飲攤販,如海南茶、海南雞飯、豬腸粉、薄餅等成為吉隆坡一處的觀光景點,地下樓層則主要販售蔬菜、水果及肉類[11]。
影片
參考文獻
- ↑ 昔日華人據點 半山芭外勞盤據. 南洋網. 2016-02-12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半山芭懷舊(完結篇) 城市高密度發展 半山芭地標景物逐漸消失. 光明日報. 2010-09-18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让路发展“一样不留”.半山芭监狱拆了. 星洲网 Sin Chew Daily. 2009-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中文).
- ↑ 半山芭监狱如今只剩一道门. 星洲網. 2013-09-30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逛年街 紅極一時 印刷街喜迎春. 光明日報. 2010-02-10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邵氏广场富都戏院“放势郁”. 星洲網. 2019-07-29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从大坑渠到香港商店. 星洲網. 2019-07-22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長巴服務搬遷人潮流失-富都中環車站小販苦撐. 中國報. 2016-01-13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富都中環11月遷往南湖鎮 長巴業者喜憂參半. 光明報. 2015-10-31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 ↑ 富都車站改名設31部門機構‧一站式處理政府事務 - 2012年9月23日《星洲網》
- ↑ ICC Pudu巴刹.手扶梯修好生意恢复. 星洲網. 2020-02-19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