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腱肌
半腱肌 |
顧名思義,肌腱占此肌長度幾達一半。它有一個梭形的肌腹,約在股部下行途中的2/3處移行為長的繩樣的肌腱並附着於脛骨上端內側面。此肌近端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長頭一起自坐骨結節,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
位於大腿後內側皮下,為一三角形扁肌,其外側與股二頭肌毗鄰,與股二頭肌長頭共同起於坐骨結節,肌束向下逐漸與二頭肌分離而移行於一長腱,止於脛骨粗隆內側。屬於雙關節肌。近固定時,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小腿在膝關節處屈和內旋。遠固定時,其功能與股二頭肌相同。半腱肌受坐骨神經支配。
肌腹長而厚,沿股部後緣向下轉至股部內側面;止於脛骨嵴和小腿筋膜及跟骨。作用為伸髖、膝和跗關節,幾乎占肌的一半。與股二頭肌長頭一起起自坐骨結節,半腱肌可以屈膝關節,伸髖關節,屈膝時使小腿旋內。該肌受坐骨神經支配。
系大腿後群肌之一。起自坐骨結節,向下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此肌與股二頭肌、半膜肌,在骨盆固定時,可屈小腿和伸大腿;並可內旋小腱。受坐骨神經支配。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半腱肌
- 位置:大腿後側
- 終止:脛骨上端內側面
- 作用: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內
臨床解剖
肌腱手術包括吻合術、延長術、移植術、移位術、松解術、固定術和切斷術等。
肌腱吻合術將斷裂的肌腱縫接,或一肌腱與另一肌腱對接的方法,稱肌腱吻合術。肌腱損傷如清創及時、徹底,斷裂的肌腱可作一期縫合。不能進行一期縫合的,將肌腱固定在附近的肌肉上,防止短縮,為二期縫合作好準備。
對於手部肌腱採用「8」字縫合法。容易發生粘連的肌腱,選用鋼絲抽出縫合法。對於張力不大的肌腱,宜用雙直角縫合法。肌腱轉移用端側縫合法。肌腱兩端較長者,可用編辮式縫合法。肌腱如粗細不等,可用魚口式縫合法。肌肉與肌腱吻合可用直接吻合法。 手術操作要輕巧,肌腱的光滑表面及腱繫膜要儘量保留,不要亂夾、亂壓、亂擦,並用濕紗布保護。遵守無菌操作,以防感染。縫線脫落多由於術後開始練習活動時發生,凡有阻力性的活動,必須禁止。
肌腱延長術
是將肌腱切斷或部分切斷,予以延長,以矯正由某一束或某一組肌肉攣縮引起的短縮或關節畸形的手術。各種原因引起的肌肉或肌腱短縮,形成關節畸形,影響功能,而該肌本身部分保留收縮功能者,適用肌腱延長術。如①先天性局部肌肉、肌腱、韌帶短縮,如馬蹄內翻足。②肌肉壞死後瘢痕攣縮,如局限性缺血性肌攣縮,肌肉創傷所致的瘢痕攣縮等。③炎症後肌攣縮,如化膿性炎症形成的瘢痕攣縮等。④肌力不平衡引起的在發育過程中所致的肌肉短縮,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某些肌肉短縮,或大腦性癱瘓所致某些肌肉因痙攣而短縮。⑤醫源性原因,如下肢骨折固定後不注意造成的垂足。
手術種類及原則: ①跟腱延長術: 應用於矯正跟腱攣縮引起的馬蹄足畸形,分為將跟腱呈「V」形延長及「Z」形延長兩種。此術應在骨關節融合術前進行,注意保護血管和神經,對大腿肌肉麻痹者,不宜作此手術,以免膝關節不穩定。②胭繩肌延長術:應用於大腦性癱瘓所致的膝關節屈曲性攣縮的選擇性病例,將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腱作「Z」形延長。③肱二頭肌腱延長術:應用於肘關節屈曲攣縮。將肱二頭肌腱呈「Z」形延長。
肌腱移位術
當一組或一個肌肉因各種原因引起功能減弱或喪失時,可將鄰近健全肌肉的肌腱止點轉移到合適地點,就是肌腱移位術。它的肌力作用的方向和重新分配各肌群的作用,使肌力獲得較好的平衡,以達到改善功能和預防畸形的目的。應用範圍包括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周圍神經損傷引起一組或一個肌肉癱瘓,而神經又無法修復或修復後無效者;創傷所致的肌肉缺損不能修復,而影響功能者;少數痙攣性癱瘓影響功能者。
肌腱移位手術受術者最小年齡應以患兒能與醫生合作為準,一般主張在5歲以後。在肌腱轉移前,須矯正已存在的攣縮畸形。須先查明肌肉癱瘓情況及產生的各種畸形,然後考慮用那些肌肉去平衡。分離肌腱要仔細,並注意保護支配該肌的神經和血管。轉移的肌腱,其通路儘可能取直,以減少阻力。肌腱轉移的部位,依畸形而定。如足內翻畸形,則可將止點多靠近腓側;反之,則多靠近脛側。新止點固定在骨組織上比較牢靠。術後石膏固定,保持該肌於鬆弛位。軟組織手術固定4~6周,骨性手術固定6~12周。早期功能鍛煉,以免粘連。
臨床出現下述症狀常採用肌腱移位術,其手術種類及要點有
(1)髖關節動力肌群癱瘓: ①外展肌癱瘓時,可用髂腰肌轉移到股骨大轉子,但股四頭肌肌力必須良好,以免術後屈髖功能喪失。②內收肌癱瘓時,可將膕繩肌起點的坐骨結節轉移到恥骨下支。
(2) 膝關節伸肌癱瘓: 如股四頭肌癱瘓,肌腱轉移是恢復自動伸膝的方法。①常採用股二頭肌與半腱肌轉移到髕骨。因為步行時先屈髖後伸膝,屈髖時股二頭肌及半腱肌均呈緊張狀態,有利於伸膝。②也有用縫匠肌與闊筋膜張肌轉移者,但效果不如股二頭肌與半腱肌轉移。行上述兩種手術時,臀大肌及腓腸肌的肌力必須良好;膝關節無屈曲或攣縮畸形。有嚴重髖、踝或足部肌肉癱瘓而不適宜手術者,不能作此手術。
(3)足、踝關節周圍肌群癱瘓: ①脛骨前肌部分癱瘓可引起馬蹄、馬蹄凹弓或馬蹄外翻足畸形。 一般採用長伸肌向第一跖骨轉移或合併施行跖筋膜切斷術,既能矯正足踝關節功能的不平衡,又可制止畸形的發生。②脛前肌完全癱瘓可引起馬蹄凹弓足畸形,可用腓骨長肌向足背移植, 有時須同時施行跖筋膜切斷術和長伸肌後移術,效果確切。③單純腓腸肌癱瘓可引起嚴重的仰趾足畸形,可將脛前肌轉移到跟骨跟腱上,也有用脛後肌與腓骨長肌移到跟骨上的,此術雖不能完全制止畸形,但對減少畸形是相當有效的。
(4)肩部周圍肌肉癱瘓:肱二頭肌癱瘓引起的功能不全是嚴重的,雖有完整的前臂及手指,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對此,常將胸大肌轉移到橈骨結節上。另有全胸大肌轉移術,此法實際上是前一手術的改良,所不同的是胸大肌的胸骨部在肱骨的上端切斷,轉移到肩胛的喙突上,使該肌更接近肱二頭肌的解剖位置。但轉移的肌肉必須堅強有力,且前臂及手的肌力需完整。三角肌癱瘓時,斜方肌轉移術效果不確切,一般主張行肩關節融合術。
(5)前臂、腕關節周圍肌群癱瘓,如為不能修復的橈神經創傷所致的腕下垂畸形,因其癱瘓的肌群不同,宜按不同的肌群癱瘓作相應的肌腱轉移術。一般常用橈側腕屈肌轉移到拇長伸、短伸肌和拇展肌腱;以恢復外展、背伸拇指的功能,再將尺側腕屈肌轉移到 指總伸肌、固有食指伸肌及小指伸肌,以恢復背伸小指的功能。
肌腱松解術肌腱本身與周圍組織形成瘢痕而粘連,影響肌腱滑動,使肢體功能發生障礙時,用手術分開粘連,重建滑動功能。常用於創傷、感染、術後等原因引起的肌腱粘連。要求無損傷操作,徹底松解,充分止血減少再粘連,術後應早期活動防止再粘連。切除瘢痕及腱鞘,保留滑車,要有良好的腱床。
肌腱固定術
某些肌腱滑脫、關節不穩定用肌腱固定術以穩定肌腱及關節,並改變肌力分布,使之達到平衡。應用於肌腱脫位;某些習慣性關節脫位;代替癱瘓的肌肉或斷裂的肌腱以穩定及平衡。
手術種類及要點為①腓骨長、短肌腱復發性脫位,可用跟腱外側緣分開一條作固定,為避免粘連,可將跟腱的光滑面對着肌腱。②距骨內翻地半脫位合併功能障礙時,可用腓骨短肌腱穿過外踝作固定,肌腱的鬆緊要求適度。③兒童型的連枷足作踝關節前方肌腱固定,以防足下垂,此為預防性手術。④大腦性癱瘓時作膕繩肌在股骨下端固定,以糾正屈髖、屈膝畸形。
肌腱切斷術
是切斷某一肌腱或肌群的起點或止點,以解除該肌的攣縮或短縮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礙。
應用於
①矯正肌攣縮所致的畸形,如先天性肌斜頸,可作胸鎖乳突肌切斷術。
②消除妨礙矯正畸形的因素,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作內收肌切斷術,使之易於復位,並減少併發症。
③改善肌痙攣,因肌力不平衡所致的動態畸形。如大腦性癱瘓時作部分內收肌切斷及腓腸肌起點切斷等。
④改善部分肌肉癱瘓所致肌力不平衡引起的畸形,如脊髓灰質炎所致的闊筋膜張力增強; 髖內收肌無力而引起的髖外展畸形,可作髂脛束切斷術。[1]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