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不注山
曾鞏,1019年9月30日即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九出生,1083年4月30日即元豐六年四月十一逝世,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1]。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
“ |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遙臨濟水南。 翠嶺嫩嵐晴可掇,金輿陳跡久誰探。 高標特起青雲近,壯士三周戰氣酣。 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 |
” |
— [北宋]曾鞏 |
目錄
主要成就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2],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岩、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鍊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視頻
華不注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知縣知府知州分別是幾品官,糗問,2021-03-14
- ↑ 五經、六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究竟是怎麼回事?,搜狐,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