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前身,2017年更名为传播学院)设有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汉语言文学(法商文秘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承担全校语文、逻辑、艺术等人文素质类公选课教育重任。学院下设文学与法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司法部、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成立的法制新闻培训中心也挂靠我院,该中心举办过多期全国法制报刊记者和总编研修培训班,在新闻界产生较大影响。

学院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现有校级重点学科——传播学,校级人文社科基地产业文化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校级本科教学团队3个。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22门,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门。

目录

师资力量

人文学院拥有一支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优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成果突出。现有专业教师4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13人。多位教师曾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项。学院先后有34人次荣获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在华东政法大学本科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活动中,我院先后有4位教师获此殊荣。

学院特色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院教师注重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注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运用启发、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学院积极开设专业实务类课程,聘请业界一线从业人员授课,让学生了解实务界现状,充实其对实务界的认知,开拓视野。在日常教学中,学院多次组织课外教学观摩活动,带领学生亲临传媒企业、文物单位,切身体验、考察书本理论知识。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学院购置单反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学院现有400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创意实训中心,内有可供专业平面设计的设备,具备演示、演播、展览展示、电脑设计制作、会议研讨、绘画研习、文博研习、礼仪培训、文物鉴定、字画考察、运营策划、商务谈判、影像放映、影像设计等10多项实训功能,能为文博教学、艺术设计、美术教学、影视艺术、旅游文化提供教学支持。学院另有新闻电子采编室、广播电视数字实验室和新闻演播室等实验室,拥有方正飞腾最新报纸==排版软件和专业非编系统,能够进行数字高清视频的采集、渲染、后期制作、输出工作,同时配有AVID LIQUID视频==专业处理软件系统,达到广播电视教学实践水平。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院为丰富学生实践机会,积极搭建校内模拟实践平台。2008年10月,学院成立上海高校第一家由在校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拟文化传媒集团——新视传媒集团,整合北风杂志社、《新闻人》报业、人文视点电视台、韬奋文学社、新视新闻网五家资源,模拟校外传媒业的集团化运营方式,涵盖了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文学创作、网络媒体四个传媒渠道,充分发挥三个专业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学院注重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现已与检察日报社、上海法治报社、青年报社、民主与法制社、法制日报社、上海市文化执法总队、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知名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宽领域的实习机会。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学院团委学生会模拟文化产业运作模式,连年举办“艺术交流季”、“学术文化节”等活动,现已成为校园内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品牌项目,每届均能邀请海外知名音乐家来校演出,现场爆满,反响极好。为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科研学术造诣,学院经常邀请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激发学术兴趣、增强学术功底,培养创新意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创新课题项目,学生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均得到锻炼提升。每年暑期,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

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学院在新生入学时就加强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和专业优势,引导学生自信面对就业,理性处理就业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2012年3月,学院成立了职业发展工作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对自身职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决策力,促进学生学业、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室不定期接受学生预约咨询,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

硕果累累。人文学院学生在《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公开发表新闻报道3000余篇。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演的DV电影《暗恋》、《再见,提奥》得到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文汇报》、《东方早报》等媒体先后予以专题报道。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已连续四年荣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并连续两年获全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多名学生荣获“上海市优秀学生奖学金‘索尼奖’”、“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上海市世博优秀志愿者”、“上海市特奥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得人文学院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人文学院学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就业率连续四年在全校各学院中名列前茅,连年获得校“就业先进集体”。在已毕业的5届学生中,多名优秀学子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多数毕业生进入新华社、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社、江苏卫视、南京广播电视台集团、重庆法制报、上海司法局、上海边检、工商银行、新加坡航空公司以及许多地方法制媒体等单位工作。

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法制新闻方向)

四年制本科,授文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类型:具备一定的法学素养,能在政法部门、新闻传媒与出版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公司从事==、记者、宣传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依托我校法学资源优势,力求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以新闻学专业知识为核心,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法规,具有相关法学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商文秘方向)

四年制本科,授文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类型: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较扎实的法律、经贸知识基础,胜任文秘、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系统等工作,也可直接从事涉法文学研究和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色:面向现代法治社会对中文人才和法商文秘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本校法商类教学资源优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知识的建构,致力于培养既具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又有较扎实的法律、经贸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四年制本科,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人才培养类型: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熟悉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系统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业经营专业知识,能够在文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文化企业、企业和事业单位文化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活动运作、文化产业研究的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强法学类、经济学类课程的设置,力求促进学科融合,着力培养既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法学、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就业流向

一、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

1、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出版系统,大量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新闻的复合型的新闻人才。

2、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后,需要大量从事相关工作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对外宣传也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

3、大量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运作也需要一批法制新闻方面的人才。

4、毕业生可以通过进一步深造,进入新闻专业的教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二、汉语言文学(法商文秘方向)

1.从事文秘工作。

2.从事宣传==出版工作。

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出版系统,需要大量既懂法律又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各单位对外宣传、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也需要大量法商文秘类的人才。

3.从事学术研究。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为扎实的学术能力,兼具一定的法学知识,在涉法文学、法律语言以及法律文献整理上有一定的专长,可通过进一步深造从事此类研究。

三、文化产业管理

1、文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文化局、文化稽查总队、文广局、新闻出版局、工商局等;

2、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管理方面的工作;

3、文化事业和企业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络企业,广告及公关单位[2]

4、教学和科研机构:学校、相关文化产业研究单位。

视频

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相关视频

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华东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周易》研究:从《周易》的角度看新冠疫情0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