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华人

来自 优越留学网 的图片

华人即"中华人"的简称,在古代是指汉族 ,现广义指中国人以及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华人称为"侨人"和"侨士",外籍"华人"之称谓从"华侨"演变而来。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清时期,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华人 [1]

外文名称 Ethnic Chinese

别名 华夏人、汉人、唐人、等

拼音 Huá rén

民族族群 中华民族

流行语言 汉语

流行文字 汉字

词语概念

词目:华人

拼音:Huá rén

英文:Chinese

基本解释:

(1)汉族人;

(2)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公民;

(3)中华民族。

定义

华人:古代是指汉族,是对民族概念上中国人的另一个称呼,从20世纪开始代指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全体,分为海内华人和海外华人,也是指已经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

相关史料

《明实录太祖洪武九年》曾秉正上疏曰:"........近来蒙古色目之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

《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卷九十六》申槪在推断仇赤罗的族属时说:" 仇赤罗之言,固未可信。其称本名仇所时沙,亦是野人之名,似非华人。且转卖,尤不可信其为汉人,不问汉人与否,实告为限,拘留为便。"

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问答附》:"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渐,是故权实虽同,其用各异。" 唐 许浑 《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诗:"恩沾残类从归去,莫使华人杂 犬戎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幸·滇南异产》:"夷人珍之,不令华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海内华人:居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传统中国固有领土之上的华人。

海外华人:移居国外的华人及其后裔,"海外华人"有时被简称为"华人",但语境中须有"在中国以外"的情形才准确。

华裔:取得中国(含两岸四地)的以外国家国籍的华人后裔在法律意义称为华裔;华裔本身同属于海外华人的一部分。

基本含义

称谓由来

"华人"一词的由来:在古代是指汉族,至晚清民国时期,"华侨"这一术语,曾被使用来泛指在国外居住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军阀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旧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即所谓"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为了妥善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华侨问题,以利于与各有关国家建立友好睦邻和互相信任的关系,于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期间,正式宣布不赞同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随着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关于华侨的概念应该是只能适用于仍然保持中国国籍的中国侨民,已经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的人,已不是中国公民(国民),不能再称为华侨。因为他们是具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国民,所以通常是称他们为华人或者为外籍华人。1980年9月,我国政府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三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第九条)。 由于上述的变化,华侨人数急剧下降,据目前统计,华侨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7%,华人占92.3%,即九成以上的绝对多数是华人,而不是华侨。尽管现在新华侨的人数与日俱增,但与华人相比,数量仍然很小。 这种变化导致了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重大变革,随着在中国出生、能够讲中国语(包括方言)、持中国籍的第一代移民的逐渐减少,在居住国出生、能够操居住国语言(同时还有汉语)、有居住国国籍的第二、三代以至其以后世代的人口日益增多。前者被称作"华侨",后者与其相异,则被称为"华人",当地化程度更深者被称为"华裔",也有人称拥有居住国国籍者为"华人",在居住国出生者为"华裔"。

"华"乃宇宙概念,非地域概念。古人云"太清紫华,飞神度命;太清丹华,飞光保生,太清青华,飞仙炼神;上清素华,飞零炼形;外则荣华,内则精华,境饰妙华,承上启下。上华圆满,谓之"中华"。"华人"最直接、最起码、最贴意的理解应是精华之人。世间精英才是真正的华人,所以说华人是世界的精英楷模。"华"字有国族承认之意,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大部分移民至外国的汉人。(参见中华民族)有时专指在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地方,承认祖辈的祖国为中国,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海外华人。 "华人"不完全等于"中国人"。理论上"中国人"就法律与国籍来说是指:具有中国国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中华民国国籍)者。离开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称为海外华人。

绝大多数的中国台湾人认同自己具有"华人"或"华裔"的身份及血统。台湾地区也有部分人会称有汉族血统的台湾人为"华裔台湾人",概念相当于"华裔美国人"、"华裔新加坡人",不过台湾甚少有其他非汉民族(如:南岛语裔台湾人)会将自己称之为华人。 因此中国的周边国家都称海外汉族为唐人、华人。

唐人这种称呼在使用粤语的广东、港澳与使用福州话的福州及其移民中尤其常用。唐人街,乃粤语、闽语中唐人所居住的街区是也,此称呼并普遍应用于海外华人。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国直到近现代仍称中国人为唐人。正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强盛朝代,而事实上与唐朝当时文化的开放程度及与外国频繁来往亦有连带关系。而此唐人称呼,又以19世纪中期之后开始盛行。20世纪后,该称呼虽普遍不如中国人、华人常用,但仍见于各国地名,例如:唐人街(China Town:中国城)。此外,海外华人对中国大陆本土习称为唐。

语言

华人大部分能说汉语,在东亚地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之中的华人(或中国人)普遍能说汉语(包括汉语方言),也能阅读汉语。在亚洲以外,除第一代华人移民外,大部分第二、三代的华人(包含混血华人)都甚少能阅读汉语,或只会说汉语口语而不会阅读,甚至完全不懂汉语,只能以该地区的语言作沟通。

文化

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在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与东方人的文化有关的概念。例如与佛教有关的概念"缘分"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响了华人对事情及人物的观感,往往以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好坏。

和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大小箱子关系的观点为不同,华人更趋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网"。因此,华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