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华南马尾杉

华南马尾杉

华南马尾杉(学名: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 (Ching) L. B. Zhang)为石杉科马尾杉属植物,属于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省份。

华南马尾杉的全草可入药,性味苦,凉。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功效,还可用于治疗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咳嗽、气喘、尿路感染。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华南马尾杉
  • 学名: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 (Ching) L. B. Zhang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 亚门:石松亚门 Lycophytina
  • 纲:石松纲 Lycopodiopsida
  • 目:石松目 Lycopodiales
  • 科:石杉科Huperziaceae
  • 属: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
  • 分布区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形态特征

中型附生蕨类。茎簇生,成熟枝下垂,2至多回二叉分枝,长20-70厘米,主茎直径约5毫米,枝连叶宽2.5-3.3厘米。叶螺旋状排列。营养叶平展或斜向上开展,椭圆形,长约1.4厘米,植株中部叶片宽大于2.5-4.0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明显的柄,有光泽,顶端圆钝,中脉明显,革质,全缘。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略细瘦,非圆柱形,顶生。

孢子叶椭圆状披针形,排列稀疏,长7-11毫米,宽约1.2毫米,基部楔形,先端尖,中脉明显,全缘。孢子囊生在孢子叶腋,肾形,2瓣开裂,黄色。

生存环境

生于林下阴湿岩石或树干上,海拔100-700米。产庆元、乐清、泰顺,分布福建、江西、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浙江。

分布范围

我国特有种,产江西、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附生于海拔700-2000米的林下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兴安。

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 [[

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栽培的基质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制。

栽培要点

光照

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浇水

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温度

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施肥

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施肥应薄施、勤施,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病害防治

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基本信息

药 名:华南马尾杉

拼 音:HUANANMAWEISHAN

来 源: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

功 效: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主 治:可用于治疗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咳嗽、气喘、尿路感染。

性味归经:苦,凉。入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别 名:柄叶石松(《峨眉药用植物志》)、桫树千念、打不死、石松柏(广西)、麂子草、虱子草(四川)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拉丁名:Phlegmariurus fordii (Bak) Ching-Bak

考 证:始载于《云南植物研究》。

植物形态:附生植物,茎柔软下垂,长20-30cm,多回二叉分枝。叶革质,螺旋状排列,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1.5cm,宽3-4m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主脉明显。孢子囊穗较营养叶部分略细瘦,顶生;孢子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6mm,宽约1mm,基部楔形,先端渐尖,全缘;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黄色。

药理功效

华南马尾杉的全草,性味苦,凉。归经入肺,肝二经。主治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咳嗽、气喘、尿路感染。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功效。内服用9一15克,水煎服。

中药化学成分

含千层塔萜烯二醇、托何醇、千层塔稀三醇、双表千层塔萜烯二醇(diepiserratene 一diol). 21一表千层塔萜烯二醇。[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