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何處淬吳鈎
《南鄉子·何處淬吳鈎》 |
|
作品名稱: 《南鄉子·何處淬吳鈎》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南鄉子·何處淬吳鈎》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公元167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秋,納蘭性德奉命出使梭龍,在行經到當年諸侯爭戰之地時,發起歷史興亡之思,寫下這首紀游詠古之作。[1]
目錄
詩詞正文
“ | <何處淬吳鈎?
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當年龍戰地, 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 霸業等閒休。 躍馬橫戈總白頭。 莫把韶華輕換了, 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 |
” |
— <《南鄉子·何處淬吳鈎》>,<古詩文網> |
譯文
哪裡是用血浸染吳鈎之地?如今已是城池荒蕪,碧水長流。
這裡曾是當年群雄爭霸的戰場,而今只余颼颼的風聲。塞草遍野,寒風呼嘯,滿地皆是秋色。
稱霸的事業輕易地結束了,策馬馳騁,兵戈殺伐,最終也只換得滿頭白髮。
不要輕易用美好的年華換取封侯功名,多少英雄到頭來只不過被埋於廢棄的山丘之下而已。
賞析
這首詞是一懷古之作,該詞通過描寫塞外寒風蕭蕭,衰草遍野的冷落景象,行文用詞格調高遠,氣勢豪縱,情致悽愴,透徹地抒發了世事無常、興亡無據、古今同夢的悲慨。
「何處淬吳鈎」開端即問,從中可見悲涼悽愴的情調,下面緊接着荒城「枕碧流」,映襯出當年爭戰之地的衰草、風霜的蕭瑟荒涼,折射出詞人的迷惘與哀傷。「塞草霜風滿地秋」,道盡了秋日的蕭瑟淒涼。
「霸業等閒休,越馬橫戈總白頭」,下片從寫景轉入抒懷,表達了人生苦短,人間若夢的傷感。結句處的「多少英雄只廢丘」,是這種哀感的點睛之語,大有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情懷。
世事無常,功名虛無,詞人用歷史古蹟的滿眼蒼涼來說明霸業也好,封侯也罷,最終不過被歷史的塵埃湮沒。全詞悲壯中又有着超越歷史的時空之嘆,沉鬱悲慨。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南鄉子·何處淬吳鈎》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相思詞 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讓人潸然淚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