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志堂經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志堂經解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書名;通志堂經解

作者;徐乾學 納蘭成德 輯編

類別;叢書

創作年代;清代

'''通志堂經解'''》是清代編著的一部闡釋儒家經義的大型叢書,收錄先秦、唐、宋、元、明時期的經解共138種,納蘭性德自撰兩種,共計1800卷。它一經問世,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從內閣武英殿到廠肆書籍鋪,一版再版。[1]

經書簡介

通志堂經解》是清代最早出現的一部闡釋儒家經義的大型叢書,收錄先秦、唐、宋、元、明經解138種,納蘭成德自撰2種,共計1800卷。它一經問世,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從內閣武英殿到廠肆書籍鋪,一版再版。經師、通儒都以擁有這麼一部大型叢書為幸。尤其是乾隆皇帝,認為「是書薈萃諸家,典瞻賅博,實足以表彰六經。」因此,他藉助編修《四庫全書》之際,命令館臣將《通志堂經解》「版片漫漶斷闕者,補刊齊全,訂正訛謬,以臻完善。」並作為《四庫》底本刊布流傳,用以「嘉惠儒林」。

然而乾隆皇帝對這部書署名「納蘭成德校訂」卻存有異議,乾隆五十年五月二十九日他頒布上喻曰:

朕閱成德所作序文,系康熙十二年,計其時成德年方幼穉,何以即能淹通經術?向時即聞徐乾學有代成德刊刻《通志堂經解》之事,茲令軍機大臣詳查成德出身本末,乃知成德於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壬子科中式舉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進士,年甫十六歲。徐乾學系壬子科順天鄉試副考官,成德由其取中。父明珠在康熙年間,柄用有年,勢焰熏灼,招致一時名流,如徐乾學等互相交結,植黨營私。是以伊子成德年未弱冠,即夤緣得取科名,自由關節,乃刊刻《通志堂經解》,以見其學問淵博。古稱皓首窮經,雖在通儒,非義理精熟畢生講貫者,尚不能覃心闡揚,發明先儒之精蘊。而成德以幼年薄植,即能廣收博採,集經學之大成,有是理乎?

但軍機大臣的詳查多有不實,事實上納蘭成德生於順治十一年,中康熙十一年壬子科舉人,時年十八歲;明年參加康熙十二年癸丑科會試,時年十九歲。越三年廷對成進士已在康熙十五年丙辰,時年二十二歲,病故於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五月三十日,終年三十一歲。當時,調查納蘭成德的行年並不難,有《八旗氏族通譜》可查,有納蘭成德《墓志銘》、《神道碑》可考。而調查出的結果與事實如此不符,使人不得不懷疑軍機大臣所為,是迎合乾隆皇帝的意圖。

由於納蘭成德的父親明珠曾結黨營私、弟弟揆敘曾捲入皇子爭奪儲位鬥爭中、女婿年羹堯又因犯下重逆之罪被雍正帝處死等原因,乾隆帝一向對納蘭家族懷有成見。他否定納蘭成德《經解》的校訂權,有其個人成見作祟。這樣的異議難以使人信服,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就說:「然則《通志堂經解》一書,或不盡為徐氏代刻之,百年公論,後世自有知者。」 筆者查考了納蘭成德、徐乾學、朱彝尊等人的著述,審其情實,納蘭成德應是輯刻《通志堂經解》的倡始者、資助者、和參與者。

倡始人

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籠絡民心,消除滿漢隔閡,實行了開科取士、推崇儒學的文化政策。康熙皇帝親政不久,就開經筳日講,詔輯《四書》、《五經》,學習儒家經典。他下令將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理學確定為官方哲學,用以統一社會意志,凝聚全體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將朱熹倡導的「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確定為各民族和各界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循的公共道德規範。

由於皇帝提倡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八旗官員便上行下效,讓其子弟努力攻讀儒家經典,當時,還出現了競相攻讀經書、積極參加科舉考試的局面。身為武英殿大學士的納蘭明珠,深知清庭的政策,為迎合康熙皇帝的旨意。他聘請多位漢族士子入府,課子讀書,講授漢族文化,以期他們成材,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由此納蘭成德漸染漢習,「才舞象勺,已通六藝」,後經正黃旗都統「開送禮部」,移送順天學院。經過考試,「補諸生,貢入太學。」

康熙十二年成德中舉後,拜時任翰林院編修的徐乾學為座師,在徐乾學的悉心指導下,納蘭成德「益肆力經濟之學」,他廣泛收集《經解》書籍,曾「屬友人秦對岩(松齡)、朱竹垞(彝尊)購諸藏書之家」,又鈔得徐乾學「傳是樓」藏《經解》一百四十種。也就在這個時候,朱彝尊在幫助成德收購《經解》過程中,見「雕版既漫漶斷闕」,「抄本訛誤尤多」,深感宋至元明以來,談經者局守一家之言,導致先儒的遺編失傳很多,說經之書十不存一。於是勸告徐乾學「若《經解》僅有存者,彌當珍惜矣。」徐乾學因「感竹垞之言」,與納蘭成德「謀雕版行世」。 徐乾學在《通志堂經解序》中稱成德「尤慫恿此舉,捐金倡始,同志群相助成,次第開雕。」;成德在《經解總序》中亦自稱 「請捐資經始,與同志雕版行世」,二人表述是一致的。

資助輯編

納蘭成德的父親明珠是當朝宰輔,貨賄山積,日進斗金,有着雄厚的經濟實力。納蘭成德經常從家裡拿出重金來,幫助一些侘傺困郁的漢族士子脫危解難。輯編《通志堂經解》時,他又一次主動請求「捐資」,據說當時「畀徐健庵尚書費資四十萬金」。這筆錢除了用於置辦紙、墨、和刻印工具外,主要用來組織刻工隊伍。《通志堂經解》原版版心下端鐫有刻工姓名,粗略統計一下約有二百餘人,單憑徐乾學當時的力量,是難以組織起如此規模的刻工隊伍,只有納蘭成德父親明珠才有此能量。而且這些刻工,都是名手。

據專家鑑定,《通志堂經解》為清初軟體字寫刻本,所書字體優美端秀,所用紙墨瑩潔光潤,頗有宋槧遺韻。這種字體,非歐非顏,非柳非趙,當時稱為「館閣體」,非精工良匠難以刻成,清初武英殿刻本(俗稱殿本)用的就是這種字體,筆者由此懷疑《經解》的刊刻與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的明珠有直接關係。

據王士禛《分甘余話》卷四記載「崑山徐氏刻《經解》,多秘本,仿佛宋槧本,卷帙亦多,聞其版亦收貯內府。」《經解》倘若為徐乾學組織刻工刊刻,刻板應收貯在「傳是樓」(徐乾學的藏書樓),何以竟在內府出現?這說明《通志堂經解》的刊刻動用了武英殿刻工。《經解》完工後,刻板被這批刻工帶到內府。《經解》的刊刻明里是徐乾學主持,暗裡實由明珠在操縱。

參與者

納蘭成德參與部分《經解》書的校訂,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證之於他的好友朱彝尊的著述。朱彝尊也是輯刻《經解》的參與者,他曾向納蘭成德提供了「曝書亭」所藏「經解」書,如吳澄《今文尚書纂言》,據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卷二載:「曝書亭舊藏明嘉慶己酉顧應祥刊本,通志堂即依此付雕。」 卷首有朱彝尊題識云:

是書購之海鹽鄭氏,簡端所書猶是端簡公手跡也。會通志堂刻《經苑》,以此畀之。既而索還存之笥。壬申歲歸田,檢櫝中藏本,半已散失,幸此書僅存。又七年,曝書於亭南,因識。竹垞七十一翁。

朱彝尊還為部分《經解》寫了序言,如《周易易海撮要序》、《易璇璣序》、《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雪山王氏詩總聞序》等,均出自朱彝尊之手。但在「通志堂」諸書初刊時,這些序跋卻「刻在成德名下」,惟有《劉公是春秋權衡序》後還署有「康熙甲寅十月後學秀水朱彝尊序」的落款。作為參與者,朱彝尊對《經解》成書情況了解的最清楚,儘管他對徐乾學將自己寫的序跋刻在成德名下的做法很有意見,(他曾把這事透露給理學家陸隴其,陸隴其在日記中添油加醋,一筆抹殺納蘭成德輯編《經解》的功績),但他還是實事求是地對待納蘭成德在輯編《經解》中的貢獻。他在康熙四十四年編成的《經義考》中,就著錄了納蘭成德寫的部分《經解序》,如《石澗俞氏大易集說序》(見《經義考》卷四十)、《王魯齋詩疑序》(見《經義考》一百十)、《書張文潛詩說後》(見《經義考》卷一百四)、《東岩周禮訂義序》(見《經義考》卷一百二十四)等,在這些序文開頭,均醒目的標出:「成德曰」云云,這就肯定了納蘭成德也參與了對部分經解書的修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到《經解》中的納蘭成德自編書《合訂大易集義粹言序》和《禮記陳氏集說補正》,在編著權問題上存有更大的爭議。而朱彝尊在不僅在《經義考》卷六十八著錄了納蘭成德《大易集義粹言序》全文,而且自己也寫了一篇《合訂大易集義粹言序》,收在《曝書亭集》卷三四。朱彝尊在《》里敘述了《大易集義粹言》成書經過,幫我們廓清了爭議的迷霧。他說:吾友納蘭侍衛容若,以韶年登甲科,未與館選,有感消息盈虛之理,讀《》淥水亭中,聚《》義百家插架。於溫陵曾氏種《粹言》、隆山陳氏友文《集傳》精義一十八家之說有取焉,合而訂之,成八十卷。擇焉精,語焉詳,庶幾哉有大醇而無小疵也乎。刑部尚書崑山徐公嘉其志,許鏤版,布諸通都大邑,用示學者。

所謂「消息盈虛之理」,指的是論述事物的盛衰變化或行為的出入進退。《易·豐》有「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等句,它辨證的啟示着讀者:人在吉順時,常常會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於招致災難;反之,人在困逆時,又往往會因警惕自守而帶來吉順。納蘭性德十九歲參加會試,適患寒疾,未與廷對,心情當然不會好受,曾寫下「紫陌無游非隔面,玉階有夢鎮愁眉」的詩句。但他很快調整好心態,因為他從《易經》中感悟 「消息盈虛之理」,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潛心向學,刻苦研讀。由此他對《周易》發生了興趣,在廣泛收集《》義的基礎上,取宋陳隆山《大易集義》六十四卷、曾種《大易粹言》七十卷合而訂之,刪去二書之重複,補陳書之《繫辭》以下,且於陳書所集之二十家中,刪八家而補六家,間以「臆見考其原委,定其體例」,編成此書。其書「理」、「數」兼陳,不主一家之說。宋儒微義,略備於此。與朱彝尊《》表述一致,納蘭性德在《大易集義粹言序》中亦說:「書成,請正於座主徐先生,先生曰:『善』。命梓之,附諸《經解》之末。」已經很請楚地說明了《大易集義粹言》成書的前因後果,《大易集義粹言》全書雖有八十卷,但編多著少,依納蘭性德的才華完全可以勝任,書成後,納蘭性德才出示給徐乾學,得到他的稱讚,並作出收入到《經解》中的決定。可是偏偏有人在納蘭性德去世以後,生造出此書稿本是出自陸元輔的傳言。許多人懷疑納蘭成德年少博植,非窮經皓首之通儒,難能成就此書,也就接受了這個傳言。朱彝尊也聞知此言,所以他在《合訂大易集義粹言序》中特舉了魏晉時期少年奇才玄學家王弼的例子:

昔王輔嗣(弼)注《》,每取舊解所悟者,多深斥陰陽、災異、小數、曲學,專明人事。論者謂其獨冠古今,出荀、劉、馬、鄭之上。顧官止尚書郎,年僅二十四而夭,說經者恆惜之。容若清才逸辨,兼工風騷、樂府、書法。即其會粹二書,不專言理,變占象數並收,補《大傳》訓注之闋,雖老儒亦遜焉。豈意短命而終,讀其書,不禁蘭摧而蕙嘆也。

王弼少年即享高名,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開玄學風氣,競事清談。其注《》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歷史上已有少年才子獨冠古今的先例,納蘭性德薈萃二書成巨帙也就不奇怪了。朱彝尊以王弼比擬成德,是對納蘭成德編著權的辯解與肯定。

收入到《經解》中的納蘭成德另一自編書《禮記陳氏集說補正》三十八卷,有人說亦為陸元輔著,「徐氏(乾學)以三百金買之,刻在成德名下。」而在朱彝尊《經義考》卷一百四十六,不僅著錄為「納蘭氏成德著」,還引用了納蘭成德另一好友嚴繩孫對此書的評價:

禮記》不以衛氏《集說》頒諸學宮,而專用陳氏《集說》取士,此苟且之圖也。容若為補正之,習《》者試一取證,非小補矣。

由此合證,《禮記陳氏集說補正》的編著權也應歸到納蘭成德名下。

當然,納蘭成德在編校《經解》過程中,得到了徐乾學、朱彝尊、嚴繩孫、顧湄、陸元輔的悉心指導和大量幫助。他寫的《經解序》有許多是在師友們講授指點下完成的。納蘭成德也不否認這一點,他在《經解總序》已經說明這部書是「與同志雕版行世」而成的。也就在這個時候,成德將其藏書室「花間草堂」改葺為「通志堂」,又冠為《經解》之名。所謂「通志」者, 「志趣相通」也。即有徐乾學在《經解序》中所說的「同志群相助成」和納蘭成德在《經解序》中所說的「與同志雕版行世」之義。

綜上所說,納蘭成德是輯編《經解》的倡始者、資助者、參與者,並非坐享其成,假人代刻,而是但任着主編的角色。署《通志堂經解》為「納蘭成德校訂」未嘗不可。

_______________

注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葉德暉.《書林清話》[M].中華書局,1957.1

納蘭成德.《通志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

徐乾學.《儋園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M].齊魯書社,1997.1

鄒弢.《三借廬筆談》卷十一(《筆記小說大觀》本)[M].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 1983

王桂平.《家刻本》[M]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12

趙秀亭.《納蘭性德著作考》[J].《滿族研究》,1991年第2期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叢書集成初編》本)[M].中華書局,1985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十著錄《春秋權衡》十七卷(《通志堂經解》本)云:「納喇容若得宋四明史有之本重刊,朱竹垞彜尊因為之序。」

作者:張一民 原文刊於《滿族研究》2005年第3期

現代出版物

書名:《通志堂經解》 出版社:廣陵書社(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

上書時間:2011-10-05 開本:16開

裝訂:精裝 類別:國學書籍

紙張:膠版紙 定價:3200.00

子夏易傳十一卷

易數鈎隱圖三卷 遺論九事一卷 宋 劉牧 撰

橫渠先生易說三卷 宋 張載 撰

易學一卷 宋 王湜 撰

紫岩居士易傳十卷 宋 張浚 撰

漢上易傳十一卷 周易卦圖三卷 周易叢說一卷 宋 朱震 撰

易璇璣三卷 宋 吳沆 撰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 宋 李衡 撰

易小傳六卷 宋 沈該 撰

復齋易說六卷 宋 趙彥肅 撰

古周易一卷 宋 呂祖謙 等撰

童溪王先生易傳三十卷 宋 王宗傳 撰

易裨傳一卷 外篇一卷 宋 林至 撰

易圖說三卷 宋 吳仁傑 撰

易學啟蒙通釋二卷 圖一卷 宋 胡方平 撰

周易玩辭十六卷 宋 項安世 撰

東谷鄭先生易翼傳二卷 宋 鄭汝諧 撰

三易備遺十卷 宋 朱元升 撰

丙子學易編一卷 宋 李心傳 撰

易學啟蒙小傳一卷 古經傳一卷 宋 稅與權 撰

水村易鏡一卷 宋 林光世 撰

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 宋 朱鑒 輯

大易緝說十卷 元 王申子 撰

周易輯聞六卷 易雅一卷 筮宗一卷 宋 趙汝梅 撰

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 首一卷 宋 董楷 撰

學易記九卷 首一卷 元 李簡 撰

讀易私言一卷 元 許衡 撰

俞氏易集說十三卷 宋 俞琰 撰

周易本義附錄纂注十五卷 元 胡一桂 撰

周易發明啟蒙翼傳三卷 外篇一卷 元 胡一桂 撰

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 輯錄雲峰文集易義一卷 元 胡炳文 撰

易纂言十二卷 首一卷 元 吳澄 撰

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 首一卷 元 熊良輔 撰

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十四卷 首一卷 附一卷 〓周易會通 元 董真卿 撰

易圖通變五卷 元 雷思齊 撰

易象圖說內篇三卷 外篇三卷 元 張理 撰

大易象數鈎深圖三卷 元 張理 撰

周易參義十二卷 元 梁寅 撰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 清納蘭性德 撰

書古文訓十六卷 宋 薛季宣 撰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四十卷 宋 林之奇 撰

程尚書禹貢論二卷 後論一卷 山川地理圖二卷 宋 程大昌 撰

尚書說七卷 宋 黃度 撰

增修東萊書說三十五卷 首一卷 宋 呂祖謙 撰 宋 時瀾 修定

書疑九卷 宋 王柏 撰

書集傳或問二卷 宋 陳大猷 撰

杏溪傅氏禹貢集解二卷 宋 傅寅 撰

尚書詳解十三卷 宋 胡士行 撰

尚書表注二卷 宋 金履祥 撰

尚書纂傳四十六卷 元 王天與 撰

書蔡氏傳輯錄纂注六卷 首一卷 元 董鼎 撰

書纂言四卷 元 吳澄 撰

書蔡氏傳旁通六卷 元 陳師凱 撰

尚書句解十三卷 元 朱祖義 撰

書集傳纂疏六卷 首一卷 元 陳櫟 撰

尚書通考十卷 元 黃鎮成 撰

王耕野先生讀書管見二卷 元 王充耘 撰

定正洪範集說一卷 首一卷 元 胡一中 撰

毛詩指說一卷 唐 成伯〓 撰

詩本義十五卷 鄭氏詩譜補亡一卷 宋 歐陽修 撰

毛詩集解四十二卷 首一卷 宋 李樗 講義 宋 黃櫄 講義 宋 呂祖謙 釋音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 宋 蔡卞 撰

詩說一卷 宋 張耒 撰

詩疑二卷 宋 王柏 撰

詩傳遺說六卷 宋 朱鑒 撰

逸齋詩補傳三十卷 篇目一卷 宋 范處義 撰

詩集傳名物鈔八卷 元 許謙 撰

詩經疑問七卷 附編一卷 元 朱倬 撰 宋 趙惪撰附編

詩解頤四卷 明 朱善 撰

春秋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 附錄一卷 宋 孫復 撰

春秋皇綱論五卷 宋 王暫 撰

春秋劉氏傳十五卷 宋 劉敞 撰

春秋權衡十七卷 宋 劉敞 撰

劉氏春秋意林二卷 宋 劉敞 撰

春秋年表一卷 闕名 撰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後蜀 馮繼先 撰

龍學孫公春秋經解十五卷 宋 孫覺 撰

春秋臣傳三十卷 宋 王當 撰

西疇居士春秋本例二十卷 宋 崔子方 撰

木訥先生春秋經筌十六卷 宋 趙鵬飛 撰

石林先生春秋傳二十卷 宋 葉夢得 撰

止齋先生春秋後傳十二卷 宋 陳傅良 撰

春秋集解三十卷 宋 呂祖謙 撰

左氏傳說二十卷 宋 呂祖謙 撰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 附錄一卷 宋 章沖 撰

春秋提綱十卷 宋 陳則通 撰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三卷 宋 李琪 撰

春秋通說十三卷 宋 黃仲炎 撰

春秋集注十一卷 綱領一卷 宋 張洽 撰

春秋或問二十卷 宋 呂大圭 撰

春秋五論一卷 宋 呂大圭 撰

則堂先生春秋集傳詳說三十卷 綱領一卷 宋 家鉉翁 撰

春秋類對賦一卷 宋 徐晉卿 撰

春秋諸國統紀六卷 元 齊履謙 撰

春秋本義三十卷 首一卷 元 程端學 撰

春秋或問十卷 元 程端學 撰

春秋集傳十五卷 元 趙汸 撰 明 倪尚誼 校定

春秋屬辭十五卷 元 趙汸 撰

春秋師說三卷 附錄二卷 元 趙汸 撰

春秋左氏傳補註十卷 元 趙汸 撰

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 首一卷 元 李廉 撰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 首一卷 元 俞皋 撰

清全齋讀春秋編十二卷 元 陳深 撰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辨疑一卷 明 張以寧 撰

三禮

新定三禮圖二十卷 宋 聶崇義 集注

東岩周禮訂義八十卷 首一卷 宋 王與之 撰

鬳齋考工記解二卷 宋 林希逸 撰

儀禮圖十七卷 旁通圖一卷 附儀禮本經十七卷 宋 楊復 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宋 衛〓 撰

禮經會元四卷 宋 葉時 撰

太平經國之書十一卷 首一卷 宋 鄭伯謙 撰

夏小正戴氏傳四卷 宋 傅崧卿 注

儀禮集說十七卷 元 敖繼公 撰

儀禮逸經傳一卷 元 吳澄 撰

經禮補逸九卷 附錄一卷 元 汪克寬 撰

禮記陳氏集說補正三十八卷 清 納蘭性德 撰

孝經

孝經註解一卷 唐 玄宗明皇帝 御注 宋 司馬光 指解 宋 范祖禹 說

孝經大義一卷 元 董鼎 撰

孝經一卷 元 吳澄 校定

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經句解一卷 元 朱申

論語

南軒先生論語解(10卷)宋‧張栻撰

論語集說(10卷)宋‧蔡節撰

孟子

南軒先生孟子說七卷 宋 張栻 撰

孟子集注集疏十四卷 宋 蔡模 撰

孟子音義二卷 宋 孫奭 撰

四書

大學纂疏一卷 中庸纂疏一卷 論語纂疏十卷 孟子纂疏十四卷 宋 趙順孫

大學集編一卷 中庸集編一卷 論語集編十卷 孟子集編十四卷 宋 真德秀 撰

大學通一卷 中庸通一卷 論語通十卷 孟子通十四卷 元 胡炳文

大學章句或問通證一卷 中庸章句或問通證一卷 論語集注通證二卷 孟子集注通證二卷 元 張存中 撰

大學章句纂箋一卷 大學或問纂箋一卷 中庸章句纂箋一卷 中庸或問纂箋一卷 論語集注纂箋十卷 孟子集注纂箋十四卷 元 詹道傳 撰

四書通旨六卷 元 朱公遷 撰

四書辨疑十五卷 元 陳天祥 撰

大學集說啟蒙一卷 中庸集說啟蒙一卷 元 景星 撰

總經解

經典釋文三十卷 唐 陸德明 撰

公是先生七經小傳三卷 宋 劉敞 撰

六經奧論六卷 首一卷 宋 鄭樵 撰

六經正誤六卷 宋 毛居正

熊先生經說七卷 元 熊朋來 撰

十一經問對五卷 元 何異孫 撰

五經蠡測六卷 明 蔣悌生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參考來源

太經堂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通志堂經解》的前世今生,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1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