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仙呂 傍妝檯 自敘

南仙呂 傍妝檯 自敘

作品名稱:南仙呂 傍妝檯 自敘

創作年代:明朝末年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夏完淳

南仙呂 傍妝檯 自敘,是中國明朝末年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詩詞。

目錄

作者介紹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為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等。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盪灣村華夏公墓旁。

柳亞子《題夏內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採風流一世宗。我亦年華垂二九,頭顱如許負英雄。」[1]

正文

客愁新,一簾秋影月黃昏。幾回夢斷三江月,愁殺五湖春。

霜前白雁樽前淚,醉里青山夢裡人。英雄恨,淚滿巾,響丁東玉漏聲頻。

兩眉顰,滿腔心事向誰論?可憐天地無家客,湖海未歸魂。

三千寶劍埋何處?萬里樓船更幾人!英雄恨,淚滿巾,何處三戶可亡秦!

極目秋雲,老去秋風剩此身。添愁悶,悶殺我樓台如水鏡如塵。

為伊人,幾番拋死心頭憤,勉強偷生舊日恩。水鱗鱗,雁飛欲寄衡陽信。

素書無准,素書無准。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髮從軍,想那日霜角轅門。

想那日挾劍驚風,想那日橫槊凌雲。帳前旗,腰後印。

桃花馬,衣柳葉,驚穿胡陣。流光一瞬,離愁一身。

望雲山,當時壁壘,蔓草斜曛。盼殺我當日風雲,盼殺我故國人民。

盼殺我西笑狂夫,盼殺我東海孤臣。月輪空,風力緊。

夜如年,花似雨,英雄雙鬢。黃花無分,丹萸幾人。

憶當年,吳鈎月下,萬里風塵。可憐寂寞窮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飯千金敢報恩。[2]

生平

祖籍浙江會稽,明思宗崇禎四年生於松江(今屬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園浜,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 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薰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繫,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賜諡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繫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了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二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崑岡鄉盪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區石湖盪鎮小崑山盪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占地二 畝余。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字字有神,體現了陳總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3]

評價

   夏完淳,是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兒子,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郭沫若在抗戰時期以夏完淳事跡為基礎創作的話劇《南冠草》曾激動過多少誓以熱血拯救祖國的中華兒女!今天,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對祖國的義務沒有變,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沒有變,因此在他的身上,我們同樣能汲取許多做人的力量。

對青少年來說,夏完淳這個人物有着不可磨滅的榜樣作用,而且他的無論是做人還是事業的成功,都很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價值。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關於神童的記載,但他們大多只是天上的流星,閃爍一時便沒了光彩。王安石那篇著名的《傷仲永》對這種情況加以了分析,對社會上不正確的培養神童方法進行了指責。確實,這些天資聰慧的孩子將來有可能成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的吹捧迎合只能讓這些還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喪失進取心和清醒的認識,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同時又不再繼續學習,因此大多數孩子很快就江郎才盡,像仲永一樣沉溺於大人的指揮和機械的創作中,「泯然眾人矣」。

陳繼儒曾寫詩讚:「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