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南極洲板塊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南極洲板塊(Antarctic Plate)簡稱南極板塊,是一塊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洋面的板塊,面積約16,9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三大板塊從岡瓦納古大陸分離出來的原因。邊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隊員之一。他在此間舉行的「喜馬拉雅地區環境變化」論壇上說,在西藏羊卓雍錯附近存在面積大約為1萬平方公里的暗色岩,這些暗色岩是遠古時代地幔熱柱活動留下的遺蹟。

據邊教授介紹,羊卓雍錯暗色岩主要包括火山岩和侵入岩。侵入岩是由沒有噴出的岩漿岩在地下冷卻結晶形成的。他指出,對羊卓雍錯暗色岩的分析顯示,1.5億年到1.3億年前,這一地區的地幔熱柱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地幔熱柱活動,熱物質來源比較深,能量非常大,屬於超級地幔熱柱活動。

「這一時期,地幔的熱物質從地核、地幔的邊界呈柱形往上升。熱柱在上升到岡瓦納大陸岩石圈下部的時候,開始向四周流散。所以,地幔熱柱活動產生了兩股力量:一種是往上頂的力量,另一種是向外擴張的力量,」邊教授說。

「超級地幔熱柱活動產生的這兩種力量導致了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使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此後,間歇性的地幔熱柱活動導致印度板塊不斷向北運動,最終於6500萬年前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漸隆起。」

據邊教授介紹,大約2.5億年前,世界上大陸都連在一起,成為潘基亞超大陸。大約2億年前,超大陸又分解成為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和北方的勞亞大陸。後來,岡瓦納大陸又進一步分解,這才最後形成了如今地球板塊構造的基本格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