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號
南澳一號古船(Nan'ao 1 ancient ship),簡稱「南澳1號」,是2009年09月26日在中國廣東汕頭市南澳縣舉行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啟動儀式上宣布對此前被名為「南海Ⅱ號」的明代古沉船進行正式更名,理由是根據考古精確命名慣例,以其發現地為名,也是結合當地政府和公眾的意見和報請國家文物局同意的。[1]
目錄
名稱由來
南澳縣是一個海島。在南澳島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
2007年,有漁民潛入海底作業時無意發現了一艘載滿瓷器的古沉船。經廣東省文物鑑定站鑑定,這批文物主要為明代瓷器。這片海域立即被監控起來,廣東省文化廳緊急調集10名水下考古人員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委派海洋救撈作業船舶趕赴現場,控制沉船點,並向國家文物局、廣東省政府作了報告。
在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隊對沉船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採集和測繪工作,繪製出外圍文物分布圖、沉船平面總圖和沉船縱、橫剖面圖,並將此沉船命名為「南海Ⅱ號」。
結合考古勘探資料分析,初步判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曆年間。由於這是南海海域繼「南海Ⅰ號」之後,發現的又一艘保存較完好,滿載珍貴瓷器的古代沉船,為便於區分。
2007年6月9日省文化廳主持召開的「沉船搶救保護工作匯報會」上,被正式定名為「南澳Ⅰ號」。
2007年,有漁民潛入南澳島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的海底作業時,無意發現了一艘載滿瓷器的古沉船。
2007年5月25日、26日,南澳縣雲澳邊防派出所根據線報,兩次抓獲非法打撈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其中10件是國家三級文物。經廣東省文物鑑定站鑑定,這批文物主要為明代瓷器。
2008年7月21日,按計劃汕頭「南澳Ⅰ號」打撈船「南天順」。將滿載着出水的萬餘件文物離開南澳海域,駛往廣州。汕頭「南澳Ⅰ號」水下考古隊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圓滿完成了2010年水下考古計劃。
汕頭「南澳Ⅰ號」水下考古打撈的文物會隨打撈船運到廣州,交由廣東省博物館進行處理、保護。4名雲澳邊防派出所官兵將隨船執行保衛警戒任務,確保萬餘件船載文物安全萬無一失。
2009年9月25日國家文物局將「南海Ⅱ號」更名為「南澳Ⅰ號」。
2009年9月26日,「南澳Ⅰ號」水下考古搶救發掘項目正式啟動。廣東省博物館專門調撥的1500萬元考古打撈資金已經到位,支持本次打撈行動的廣州打撈局「南天馬/德華」船組仍未到位,水下考古隊潛水打撈設備也不甚充足,20多名水下考古隊員也已抵達,因此相信打撈行動並不能在26日打撈儀式啟動後有實質性展開。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打撈方案,本次水下考古工作將採取不同於「南海Ⅰ號」的作業方式。
2009年12月,雖然沒有颱風影響,但隨着冬季臨近,打撈海域的風力會逐漸加大,這會對水下考古打撈工作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
2010年已對二號艙、三號艙、四號艙、五號艙內的文物進行發掘。據專家判斷,「南澳Ⅰ號」的年代為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瓷器主要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窯。
2010年5月1日,考古發掘現場首次向媒體公布新出水文物後,到5月9日出水的完整或可復原文物累計已有千餘件。
2010年5月9日,「南澳一號」被定級為「2010年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一號工程」。
2010年5月10日,有8箱文物出水,其中主要是陶瓷器,也有部分鐵器、銅器等。
2010年5月20日,「南澳Ⅰ號」2號艙文物首次出水。
2010年6月10日,明代沉船「南澳Ⅰ號」出土青花大罐等一批文物,自4月啟動水下考古發掘工作以來,出水文物總量已超過4000件。
2010年6月10日上午,「南澳Ⅰ號」上的數十件文物被考古人員打撈出水。包括一個高約30厘米、寬大約20厘米的青花大罐,同時還有一批龍紋罐、釉陶罐、青花瓷大盤、碗、缽、瓶等數十件文物。此次出水的青花大罐保存完好,是所有已出水文物中體量最大的青花瓷器。
2010年6月11日,南澳一號出水最大的青花瓷器。截止到這天,共出水文物四千餘件。
2010年7月9日,共出水各類文物10241件。其中瓷器9711件,陶器131件,金屬器100件(不含銅錢)。
第二次打撈
2011年4月23日,「南澳Ⅰ號第二次大規模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啟動,至11月共出水文物9500餘件,其中瓷器以福建漳州窯青花為大宗。
第三次打撈
2012年5月24日,「南澳Ⅰ號」第三次大規模水下考古發掘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6月4日開始打撈,9月20日結束,古沉船將暫時原址保存。
至2012年9月完成第三輪打撈,共出水文物近3萬件。文物基本清理完畢,船的結構也基本確認。發掘出的船載貨物中,瓷器最多,其次是陶器、鐵器、銅器、錫器等,還有不少於4門火炮和疑似炮彈的圓型凝結物。「南澳Ⅰ號」古沉船長27米,寬7.8米,共有25個艙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明代沉船里艙位最多的,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艘滿載「汕頭器」的船。
出土文物
文物基本上為漳州市平和窯克拉克瓷的瓷器,此外還有景德鎮產的彩釉瓷器以及金屬器等。瓷器的主要類型包括青花瓷大盤、碗、缽、杯、罐、瓶等,此外還有釉陶罐、鐵鍋、銅錢、銅板以及錫壺等。在出水瓷器的紋飾中有人物、花卉、動物等圖案以及漢字。如用蓮花代表「廉政」的「廉」,用鹿代表仕途的「祿」。紋飾中同時還有綬帶鳥、十八學士登瀛州、米芾拜石的典故等。數量最多的青花大盤直徑在30厘米左右,內壁繪麒麟、牡丹、仕女、書生與花草等。
代表性文物為玉壺春瓶、雙龍罐(其表面畫有兩龍龍,罐的頂部有四個柄)、彩釉瓷器、雙魚大盤(圖案畫的是兩條鯉魚)等。南澳1號沉船位於南澳縣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距南澳島最近距離約2海里。考古勘探資料證明,沉船保存較好,水深約27米,船體大部被泥沙覆蓋。
根據暴露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的狀態判斷,古船處於正沉狀態,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斷古船長度不小於25.5米,寬度不小於7米。古船的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船體和文物受腐蝕和人為因素破壞較小,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沉船其它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
經水下考古人員初探,沉船上船上貨物散布範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裝載的瓷器至少有1萬件,甚至多達6萬件。初步斷定該沉船的年代為明萬曆年間,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及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
沉船結構
「南澳Ⅰ號」沉船保存較好,船體大部被泥沙覆蓋。根據暴露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的狀態判斷,古船處於正沉狀態,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斷古船長度不小於25.5米,寬度不小於7米。
勘探測量數據顯示,這艘古沉船上貨物散布範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古船的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船體和文物受腐蝕和人為因素破壞較小,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
視頻
南澳一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牽星過洋】水下考古——「南澳一號」的重大發現 ,搜狐 ,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