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博納祭壇
圖片來自365halo

博納祭壇 (或最後的審判 )是一幅大型祭壇畫。於公元1445-1450年由早期尼德蘭[1] 畫家羅希爾·范德魏登繪成。博納祭壇畫是一幅油畫作品,起初繪製在橡木板上,後來部分被轉移到畫布上 。 它由15幅小型畫組成,分別置於9個板塊上,其中6個置於祭壇兩側。 博納祭壇仍然保留着部分原始框架,對於那個時期的作品,這一點並不常見。

兩側的六個外部板塊(也可以稱作防護板)配有用於摺疊的鉸鏈;祭壇畫合起關閉時,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畫中聖徒和捐助者的外視圖。 內面的內容有一些來自《最後的審判》,這些場景橫跨兩個並排的板塊區域。 位於中心較大的板塊,其中的圖畫內容則延伸至每一個區域,描述的是基督端坐在彩虹之上,對世人進行審判。而在他下方, 天使長米迦勒手持秤砣,仔細衡量每個人靈魂的重量。 下方區域聯合起來展現出一副較為完整的場景,最右邊的板塊畫的是天堂之門,而最左邊畫的則是地獄的入口。 在畫中的天堂與地獄之間,可以看到已逝的人死而復生,正從他們的墳墓中爬出來。隨後接受來自上帝的審判,最終走向自己的歸屬之地。

1443年,勃艮第公國(Duchy of Burgundy)大臣尼古拉·羅林(Nicolas Rolin)和他的妻子吉岡尼·德·薩林(Guigone de Salins)委託羅希爾·范德魏登為法國東部的博納臨終關懷院(Hospices de Beaune)繪製這幅祭壇畫。吉岡尼·德·薩林的安息之所正處於祭壇原始位置的正前方。博納祭壇並未受到良好的保護。20世紀,博納祭壇被遷到其他地方,以免受日光的損害。由於臨終關懷中心每年要接待近30萬遊客,遷走祭壇也是為了使它遠離遊客可能帶來的傷害。隨着時間流逝,博納祭壇部分畫作已難以辨認,原本的顏色愈發暗淡,灰也越積越多。除此之外,過度的修復工作使得博納祭壇被塗上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顏料。現如今,外板的兩幅畫已單獨展開出來以便展示;但其實兩翼通常只會在特定的禮拜日或教堂假日時打開。

目錄

委託情況與臨終關懷中心的介紹

1422年,菲利普(Philip the Good )任命尼古拉斯·羅林 ( Nicolas Rolin )為勃艮第大臣,此後他一直擔任該職位,長達33年。這一舉措讓他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有錢人。在他死後,尼古拉斯將其大部分的財產貢獻出來,用於建造博納主宮醫院 。 至於他為什麼決定在博納而不是在他的出生地歐坦建一所醫院,其原因仍未可知。或許是因為博納當時還未建有醫院,而且1438到1440年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已導致人口銳減。 除此之外,1435年簽訂的《阿拉斯條約》未能結束勃艮第與法國之間長期的敵對狀態。1430年代末和1440年代初,武裝強盜剝皮人(écorcheurs)遊蕩於鄉間進行肆意的劫掠。博納也遭此毒手,隨後又遭遇了饑荒。1441年,羅林得到恩仁四世的授意,建造了博納臨終關懷醫院 。該醫院在1452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 同時,羅林也建立了的宗教秩序 。 他將臨終關懷醫院獻給了安東尼大帝Anthony the Great) 。在中世紀,聖安東尼大帝通常被視為治癒與疾病的象徵。

羅林在1443年8月簽署的臨終關懷成立憲章中這樣寫道:「以此作為自我的救贖……感謝主,即所有財富的來源給予我生存的保障,從現在開始到永遠,我建造了一所醫院。」 在基金會中起了主要作用,同樣的,他的侄子Jan Rolin可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德薩林斯(De Salins)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家醫院,直到至1470年去世。

繪製該畫板的目的在於為垂死者帶來安逸舒適的感覺,同時對其作出警告;提醒他們謹記自己的信仰,將他們最終的思想引往神聖之處。 這一點可以從畫中垂死者病床的放置位置看出。15世紀,醫療服務費用十分昂貴,而且也並不發達。病人的精神保健與身體疾病的治療一樣重要。 放置30張病床,可以透過一張布滿網眼的屏障看到。 每張床通常只容納兩名病人,在那個通常一張大病床要同時接收六到十五個病人的時代,這是十分奢侈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