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鄧尼茨
卡爾·鄧尼茨,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是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德國總統。
鄧尼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戰術《狼群戰術》[1],在橫亘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茨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茨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茨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10年有期徒刑,於1956年釋放。
目錄
生平
早年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卡爾·鄧尼茨於1891年9月16日生於柏林近郊小鎮格林瑙,家中有一位兄長——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父親埃米爾·鄧尼茨(Emil Dönitz)為耶拿卡爾·蔡司玻璃工廠的一位工程師,母親為安娜·拜爾(Anna Beyer),於鄧尼茨五歲時去世。
鄧尼茨與兄長深受父親的影響,灌輸普魯士精神;同時由於父親注重教育,鄧尼茨很快地就被送至采爾布斯特的文科中學與魏瑪和耶拿的實科中學就讀。1910年,鄧尼茨應徵加入德意志帝國海軍,於4月1日成為基爾的海軍軍校學生,並以見習水手身份到赫塔號防護巡洋艦上服役。鄧尼茨在軍校中為一位沉穩、保守和勤奮的學生,心中秉持着:「完成自己的責任是道德的最高準則」的原則。1912年秋,鄧尼茨晉升為候補軍官,並轉至慕爾威克海軍軍校(Marineschule Mürwik)就讀、於布雷斯勞號巡洋艦(Breslau)服役,同年他的父親去世。有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乘坐王儲號戰列艦觀看軍事演習時,布雷斯號拖着靶船在前面航行,但拖行的繩子纏到了布雷斯號的螺旋槳,而王儲號正不斷接近中,這時鄧尼茨銜著水手刀跳海割去了纜繩,使演習得以順利進行,因而獲得嘉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布雷斯勞號(Breslau)和戈本號(Goeben)賣給了奧斯曼帝國,分別改名為米迪里號(Midilli)和嚴君塞立姆號(Yavuz Sultan Selim,中文常常譯為亞沃士號),而鄧尼茨跟着米迪里號參與對俄國的戰鬥,累積實戰經驗。1916年3月22日鄧尼茨晉升為中尉,之後又被派往加里波底作為飛機觀察員,鄧尼茨在5月時和德國軍官女兒茵戈波·韋伯(Ingeborg Weber)結婚。同年10月,鄧尼茨轉入德國海軍潛艇部隊,1918年作為潛艇U-39的值更軍官,於1917年2月至10月在海上巡弋作戰,表現優良。1918年2月,擔任潛艇UC-25的艇長,擊沉5艘運輸船,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7月,又擔任UB-68潛艇的艇長,在10月4日時襲擊英國的地中海商船團時,被護航母重創了潛艇,之後在英國約克郡被俘了10個月。
晚年
鄧尼茨到1956年10月1日才被釋放,之後他退休到西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一座村子定居,他在之後創作了2部作品,他的回憶錄《10年和20天》(Zehn Jahre, Zwanzig Tage),該書於1958年在德國出版,隔年又有英文翻譯版上市。「10年」指的是鄧尼茨作為潛艇指揮官,「20天」則是他作為總統的日子;書中,鄧尼茨將納粹政權解釋為是時代的產物,並且爭辯說他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不能在道義上負起納粹政權的大部分罪行,他也批評專制制度是政府的根本缺陷,並指責專制制度是納粹許多錯誤的根源。
鄧尼茨的第二本書,《我風雲變幻的一生》(Mein wechselvolles Leben),比較少人知道,內容敘述他1934年前的事,這本書是首次出版於1968年,在1998年出版新的版本,標題改作《我作為軍人的一生》(Mein soldatisches Leben)。
與阿爾伯特·斯佩爾不同,鄧尼茨完全不後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做的一切,因為他認為「沒有人會尊敬放棄對國家的信念與責任者,無論是大或小的背叛。」
鄧尼茨在批評希姆萊的和平談判時寫道:「通敵者應是備受鄙視的小人,任何國家的人、甚至是他的敵人都所不齒。每個國家都應該一致的譴責這種背叛行為,無論是用何種方式,它都是破壞國家的基礎。」
視頻
卡爾·鄧尼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卡爾·鄧尼茨】鄧尼茨和他的狼群,歷史上的今天
- ↑ 卡爾·鄧尼茨,德國海軍元帥,二戰期間德國的著名將領,享年89歲 ,搜狐,20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