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銘 - 中共黨員
盧德銘 |
中文名稱;盧德銘 別名;盧繼雄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05年6月9日 出生地;四川自貢 逝世日期:1927年9月23日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職業;無產階級革命家 主要成就: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 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1927年9月23日),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四川自貢人,中共黨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盧德銘在1926年北伐中升任二營營長,兼任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1927年,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為紀念盧德銘,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革命陵園。2009年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目錄
人物生平
少年明志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今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仲權鎮民主村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盧安炳通書理,因此幼年受良好的私塾教育,1919年就讀白花高等小學堂。
1921年考入成都公學。在學期間,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閱讀《新青年》、《洪水》、《馬克思傳》、《共產主義ABC》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關心時事,對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和軍閥連年混戰強烈不滿,認為:"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只有靠槍桿子的實力才行。"
考入黃埔
1924年初,盧德銘到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因路途遙遠錯過考期,通過老同盟會員李筱亭推薦,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看到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直接出考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即席應試,文章激情飛揚,有理有據,忠膽畢露。孫中山閱後滿意之極,當即推薦入學並提點他務必言行一致。最終,盧德銘被破格批准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隊。
首戰立功
1925年2月,盧德銘任東征學生軍偵探長,率學生軍60人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鬥,數次化裝潛入陳炯明軍偵察情報,提供了大量兵力、將官部署、火力配備的信息,為主力部隊做出正確的戰鬥指揮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北伐建功
1925年11月,葉挺獨立團在廣東肇慶成立,盧德銘任該團二營四連連長,隨部隊在廣東西江、高要、廣寧一帶反擊地主武裝,幫助當地成立農會,開展農民運動。
1926年5月,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鋒,盧德銘隨團進發。6月初,率部堅守淥田鎮,打垮進攻部隊,並主動發起反擊,最終全殲敵人。在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戰鬥中,盧德銘表現優異,戰功卓著,晉升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二十四師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南昌起義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委派擔任團長。時值"馬日事變"後,湖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殺害,上級黨組織決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領導骨幹轉移到武漢。盧德銘利用職務便利,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幹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發動南昌起義。盧德銘與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決定響應南昌起義,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將部隊帶走。8月2日,他率領警衛團2000官兵東下,前往江西南昌參加起義。然而,當部隊抵達奉新縣時,得知起義部隊已南下,未趕上南昌起義,並且由於張發奎部隊的堵截,警衛團與南昌起義部隊聯繫中斷。於是改變計劃,將部隊帶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並與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夏曦取得聯繫。夏曦命令盧德銘繼續參加南昌起義。當途經武漢時,當地黨領導向警予請示中央,否定了夏曦的命令,令其返回原部隊。盧德銘在農協幹部護送下返回修水,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 。
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盧德銘率領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並任起義部隊總指揮。當天,率起義部隊一團從修水西門出發,到渣津一帶宿營。
10日,攻下朱溪廠,越過修水、平江邊界,打下了平江的龍門廠。
11日,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腹背受敵,情況危急。為保存革命實力,他反對硬拼,當即組織反擊,然後安全撤退,帶領一團向瀏陽轉移。起義部隊原計劃奪取長沙,後因雙方力量懸殊,各起義部隊先後遭到挫折。此時,黨內出現意見分化,一方面師長余灑渡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另一方面毛澤東提出改變攻打長沙,轉向山嶺中進行武裝割據的主張。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作戰計劃和主張,支持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會議上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
20日中國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領導下,由瀏陽文家市出發,向井岡山進軍,經桐木、小梘,22日到達萍鄉蘆溪宿營。
23日拂曉,部隊從蘆溪更田村宿營地出發,江西軍閥朱培德部隊江保定保安特務營,和江西第四保安團從萍鄉趕來尾隨追擊,部隊行進在離開蘆溪15華里的山口岩時,後衛第3團遭敵軍數路夾擊,部隊損失嚴重。
壯烈犧牲
為掩護部隊前進,盧德銘挺身而出,從前隊折回,帶領一個連搶占高地阻擊特務營和保安團,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官兵向前衛部隊靠攏,在此過程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胸,壯烈犧牲。毛澤東痛惜不已,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1]
成就貢獻
1925年,盧德銘在陳炯明討伐戰中多次偵查,提供了大量軍事信息,為戰鬥部署提供了有利依據。
1926年,盧德銘在第一次北伐戰役中率部堅守淥田鎮,為主力部隊奪取攸縣創造了有利條件;攻克平江、汀泗橋、賀勝橋,順利打開了武昌的門戶,為第一次北伐成功奠定了基礎。
1926年,盧德銘利用職務之便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安排在警衛團,既增強了共產黨對警衛團的控制力,又為革命保留了優秀的人才。
1927年,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在被追擊中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人物評價
何應欽視察黃埔軍校時贊到:"這個盧德銘,文武兼備,將來會是一個將才。"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典禮上稱讚:"革命需要大批有為青年,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葉挺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後稱讚:"德銘身先士卒,有勇有謀,實為我軍棟樑之才。"毛澤東在他犧牲後贊道:"德銘同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中共早期軍事奇才,去世時才22歲,不然可能就是十大元帥了 , 易網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