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井岡山(江西省井岡山)
目錄
簡介
井岡山市,江西省縣級市,由江西省吉安市代管,地處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 井岡山市位於北緯26.34°,東經114.10°之間,東鄰泰和縣,北接永新縣,南臨遂川縣,西接湖南省茶陵縣、炎陵縣。
1950年設立井岡山特別區,1959年成立省轄井岡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設縣,1984年撤縣設市,2000年5月,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併組建新的井岡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岡山管理局。
截至2013年,井岡山市轄21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106個村民委員會。有人口16.3萬人,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26萬畝,林地168萬畝。[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井岡山市
面積:1297.5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Jinggangshan County-level city
人口:168557人(2015年)
方言:贛語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著名景點:仙女潭、彩虹瀑布、十里杜鵑林等
下轄地區:廈坪鎮、龍市鎮、古城鎮等
機場:井岡山機場
政府駐地:廈坪鎮
火車站:井岡山站
電話區號:0796
車牌代碼:贛D
郵政區碼:343600
地理位置:贛中
行政代碼:360881
地區生產總值:575711萬元(2015年)
人均生產總值:37190元(2015年)
市花:杜鵑
代碼:360881
歷史沿革
根據拿山長牛嶺古漢墓挖掘考證:井岡山地域內自東漢開始有人類繁衍生息,自西晉太康元年(280)起,此地域分屬廬陵郡西昌、遂川縣地,隨着朝代的轉換和建置的不同,此地域仍分屬永新、遂川和泰和(即拿山鄉小通村)轄地。
井岡山鬥爭時期,在中共湘贛邊界黨和工農兵政府領導下,於民國17年(1928)2月,在茨坪建立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屬遂川縣工農兵政府管轄。10月底,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指示,新遂邊陲特別區改稱大小五井特別區,歸中共寧岡縣委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吉安地委為加強井岡山革命老根據地的開發建設,在茨坪設立井岡山特別區,為遂川縣轄。
1957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員會下放500名省、市直屬機關幹部到井岡山,於1957年成立國營井岡山綜合墾殖場,與井岡山鄉(即由井岡山特別區改稱)合併。
1959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駐茨坪,屬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構;7月,正式掛牌成立。其管轄範圍包括:原寧岡縣除韓江人民公社外的全境,永新的拿山人民公社,遂川縣的井岡山人民公社。
1959年11月,寧岡恢復縣建制,以井岡山管理局的行政區域為寧岡縣的行政區域,縣治設茨坪,寧岡縣人民委員會與井岡山管理局合署辦公。
1961年12月,寧岡縣與井岡山管理局分治,寧岡縣由吉安專區領導,井岡山管理局由省直轄。
1968年3月2日,改井岡山管理局為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由省直轄。
1969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改屬井岡山專區。(1968年2月,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專區)
1977年1月24日,恢復井岡山管理局,為縣級行政單位,由省直轄,仍治茨坪。
1981年10月,撤銷井岡山管理局行政建制,設立井岡山縣,隸吉安地區。(1979年7月,改井岡山地區為吉安地區)
1984年12月,撤井岡山縣立縣級井岡山市,隸吉安地區。
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寧岡縣和縣級井岡山市合併,組建新的縣級井岡山市,由江西省直轄,吉安市代管。[2]
寧岡縣
元至順年間(1330~1333),析永新州勝業鄉第四十五都至第五十二都等地置縣,以「長寧之義」定名為永寧,縣治設升鄉(今古城),隸屬於江西行省吉安路。元至正十二年(1352),遷縣治於瓦岡(今新城)。
元末朱元璋起義獲勝初,於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改吉安路為吉安府,縣屬吉安府。明洪武九年(1376),廢元置行中書省,設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劃全省為5道,統轄府縣,縣屬湖西道吉安府。
清順治九年(1652),縣屬江西省吉安府。
民國元年(1912),撤銷府一級建制,縣由省直轄。
民國3年(1914),因避國內「永寧」同名地有四,而改縣名為寧岡,縣屬廬陵道。
民國15年(1926)撤道,縣直屬省。
井岡山鬥爭時期,民國16年(1927年)10月~民國23年(1934年)8月,在中共湘贛邊界黨領導下,寧岡建立過蘇維埃政府,先後屬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民國23年(1934)4月,中共湘贛省委將寧岡與茶陵兩縣合併為茶寧縣。同年8月,紅六軍團從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後,寧岡隸屬國民黨江西省第十行政區。
民國24年(1935),民國政府將江西省由11個行政區縮為8個行政區,縣屬江西省第三行政區。
民國28年(1939),全省增為11個行政區。
民國31年(1942),又調整為9個行政區,縣屬於第三行政區。
民國38年(1949)8月,中共領導的寧岡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屬吉安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9月,寧岡縣隸屬吉安區;
1955年3月,屬吉安專區;
1958年12月24日,寧岡縣併入永新縣;
1959年5月,寧岡縣從永新析出,以寧岡縣原行政區域(劃出公社對換永新的拿山公社)為主,加上遂川縣的井岡人民公社,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歸省直轄。
1959年11月,恢復寧岡縣建制,以井岡山管理局所轄區域為寧岡縣的行政區域,與井岡山管理局在茨坪合署辦公,縣屬吉安專區。
1961年12月,寧岡與井岡山管理局分治,縣屬吉安專區。
1968年2月 ,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專區,縣屬井岡山專區。
1971年1月,改井岡山專區為井岡山地區。縣屬井岡山地區。
1979年7月,井岡山地區改為吉安地區,縣屬吉安地區。
2000年5月,寧岡縣和井岡山市合併,併入組建的新井岡山市。[3]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底,井岡山市轄6個鎮:廈坪鎮、大隴鎮、龍市鎮、古城鎮、新城鎮、茨坪鎮;12個鄉:長坪鄉、柏露鄉、 荷花鄉、拿山鄉、坳里鄉、茅坪鄉、東上鄉、黃坳鄉、鵝嶺鄉、葛田鄉、睦村鄉、下七鄉。[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井岡山市位於北緯26.34°,東經114.10°之間,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江西省西南部,東鄰泰和縣,北接永新縣,南臨遂川縣,西接湖南省茶陵縣、炎陵縣。[2]
地形地貌
井岡山市境內平均海拔達381.5米,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市內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個山區市。
氣候特徵
井岡山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2度,一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溫度3.2度,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僅為23.9度,極端最高溫度也只有34.8度;年平均降雨量1856.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213天,年平均日照1511小時,平均霧日96天。茨坪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環山的地形影響,具有冬長、夏短、秋早、春晚的特點。[5]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據專家考證,井岡山是亞熱帶植物原生地之一,具有全球同緯度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次原始森林7000公頃,還有一片被聯合國國環境保護組織譽為全世界僅有的常綠闊葉林。井岡山境內有植物3800餘種,其中高等植物2500餘種,列入國家級保護的野生植物23朴,省級保護的78種,代表植物有南方紅豆杉、白豆杉、伯櫟樹、銀杏、香果樹、半楓荷、觀光木等。此外還有很多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植物,如:蘭花、石蒜、杜鵑類、深山含笑、樂昌含笑、紅潤楠、槭樹類等等。截至2005年,井岡山有山林面積189.7萬畝,其中用材林70.2萬畝,經濟林10.7萬畝,竹林16.2萬畝,其它特用林10.5萬畝、防護林32.4萬畝,活立木蓄積量614.6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2551.8萬餘根。[3]
生物資源
井岡山植物、動物區系複雜,區系成分繁多,生物資源豐富。距今約6000萬年前遺留下來的,比較古老而又完整的新生代第三紀型森林生態系統,已查明有高等植物280科800餘屬3400餘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的植物有10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的有38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有67種,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有23種。在中國特有種子植物460種中,井岡山特有種子植物20種,還有列入省級保護的78種。
井岡山市已查明脊椎動物有307種,其中哺乳類42種,鳥類162種,爬行類41種,兩棲類29種,魚類35種。昆蟲類種類達21000種,區內分布有多種珍稀瀕危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有13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有17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有37種,在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38種中,井岡山有特有動物25種。代表動物有黃腹角雉、猴面鷹、藏酋猴、水鹿、穿山甲、烏梢蛇、百花蜥、水鯢(娃娃魚)、虎紋蛙、棘胸蛙等等。
水利資源
井岡山市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條,干支流總長222.3千米,市內主要河流有龍江、鄭溪、拿山河、行洲河、大旺水,屬贛江水系,有井岡沖、羅浮、靈坑、仙口、喬林5座水庫。水資源總量為11.58億立方米,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達9.3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均為3.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25億立方米。井岡山市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3.2萬千瓦,可供開發量11.2萬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84.8%,至2009年已開發利用8.2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73.4%。
土地資源
1994年,井岡山市、寧岡縣土地資源,分別為66657.0公頃和63095.9公頃,耕地為3877.5公頃和6291.2公頃,林地為59070.0公頃和50982.4公頃;園地337.8公頃和254.3公頃;未利用地為893.0公頃和2246.5公頃。縣市合併後,土地總計12.975萬公頃,耕地8165公頃,林地109720.9公頃,園地696.9公頃。2010年,土地總面積12.975萬公頃,耕地面積9166.38公頃,園地面積739.01公頃,林地面積10.966萬公頃。井岡山劃定生態公益林地4.9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地4.21萬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據地質勘測資料和群眾報礦,井岡山市有瓷土、稀土、砂(岩)金、鈾、鎢、錫、鋁、鋅、鎂、銅、硫鐵、螢石、石墨、水晶、石棉、花崗岩、鈮鉭礦等10餘個礦種,其中瓷土礦、稀土礦儲量豐富,為兩大優勢礦種,其他均以小型礦點出現。七里船、西眉山一帶,下莊至行洲一帶的山嶺中,發現的鈮鉭礦,在江西省尚屬首次。
井岡山市的瓷土主要分布在東上鄉的高涼寨,荷花鄉的大廟、大倉,葛田鄉的下古田等地。總儲量為2500萬噸。稀土主要分布於大塘、下古田、東上、龍市、睦村等地。據初步探明儲量約為1200噸,其中大塘礦區儲量415噸,下古田礦區309噸,龍市礦區173噸,東上礦區176.6噸,睦村礦區85.6噸。鎢主要分布於東上鄉泥湖、七里船、白石坳一帶,含鎢礦體8條,礦脈走長約3710米,平均為463.7米,脈幅平均1.68米,總厚度12.93米,礦體為石黃脈型。下七、長坪儲量約3萬餘噸,純度達65%。葛田鄉有螢石礦,荷花鄉有葛藤窩、樟樹坡2個砂金礦點,東源水河床及兩岩也有發現。在錫坪、桐木嶺和白銀湖地域查明有金、銀、硫磺。拿山鄉岩前村有石灰岩。長坪、拿山、東上有大理石。煤鐵主要分布在拿山、廈坪、盆地的周邊低山丘陵地層之中,品位不高,儲量不大。[6]
人口民族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井岡山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52310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市內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4576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541人,增長4.49%,平均每年增加654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44%。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井岡山市總人口為164248人,比2011年末增加1228人。2012年出生人口2191人,出生率為13.62‰;死亡人口919人,死亡率為5.71‰;自然增長率為7.91‰。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井岡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77213人,占總人口的50.69%;女性為75097人,占總人口的49.31%。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82。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井岡山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86673人,占總人口的56.9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65637人,占總人口43.09%。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井岡山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1555人,占總人口的99.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55人,占總人口的0.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6108人,增長了4.19%,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3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433人,增長了34.47%,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36個百分點。
歷史文化
舞龍燈
井岡山市舞龍燈的人們一般頭扎毛巾,腳穿草鞋,扎腰束腿。在舞燈時隨着龍頭的動作,他們扭、揮、仰、俯、跑和跳,有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
招郎
招郎是井岡山土籍人傳統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無三查、六禮,也無繁瑣的結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沒禮物過往,一般各人自理。婚前訂立合同書(俗叫合字),寫明以後子女和財產的繼承問題。解放前女方必須請家族長輩前來商議招贅有關事宜,其中有關條件是男方必須改稱女方姓氏,取個女方的輩份,這樣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長的認同,獲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解放後,新事新辦,廢除了這些不平等的人身權利。但婚禮一般還是由女方承辦。並提倡獨女戶家庭男到女方落戶。
紅色文化
20世紀20年代末,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鬥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從這裡走向勝利;孕育了井岡山精神,激勵無數英雄兒女前赴後繼。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的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風景名勝
五指峰
五指峰是井岡山主峰,因山峰並列如五指而得名,海拔1586米。面額一百元人民幣的背景圖就是井岡山主峰五指峰。
黃洋界紀念碑
為了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1960年10月,井岡山人民在黃洋界建造了一座紀念碑,當時的紀念碑採用的是木質結構。1965年冬,井岡山管理局在木質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紀念碑,碑的正面是毛澤東手書《西江月·井岡山》;背面是朱德題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著名人物
王佐(1898——1930.2),原名王雲輝,江西井岡山市下莊人。裁縫出身。1923年參加綠林武裝。1925年所部被地方政府收為新遂邊陲保衛團,任副團長、團長,後為躲避地方豪紳追殺,重新恢復了原來隊伍。
楊力宇1934年生於江西寧岡柏露,美籍寧岡人,美國新澤西西東大學教授,1980年回過寧岡老家,1983鄧小平接見他時第一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鄒文楷江西永寧(今寧岡)人,中國民兵英雄,1928年參加黃洋界保衛戰,建國後任中丵共吉安地委委員,中共九大至十一大代表。
賴春風(1913-1993),江西寧岡古城人,1928年參軍,1954年到朝鮮任54軍參謀長,回國後任高等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廣丵州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自由勳章,也是井岡山唯一的一名將軍。
袁文才(1898-1930),江西寧岡茅坪鄉馬源村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中共寧岡縣委常務委員,他是我們寧岡可能被封元帥的人物,可惜1930年2月13與井岡山另一位紅五軍領導人王佐(遂川人)都錯殺於永新,以至於紅五軍脫離紅軍的領導,導致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僅有一位開國將軍。
龍超清(1905年-1931年),江西永寧縣(今井岡山市)塘南村人,寧岡地區黨組織創始人,後歷任湘贛邊界特委委員、中共寧岡縣委書記,1931年被錯殺在江西廣昌,年僅26歲,解放後被追認為烈士。
龍寶林清朝廬陵永寧縣塘南村(今井岡山市鵝嶺鄉塘南村)人道光年間御侍,後任奉政大夫。
龍遇奇字才卿,號紫海;明朝廬陵永寧縣塘南村(今江西省井岡山市鵝嶺鄉塘南村)人,萬曆辛丑(1601年)進士,後官至監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