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觅知网 的图片

卫礼贤(1873年 - 1930年),外文名:Richard Wilhelm,理查德•威廉,中文又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著名汉学家。1873年6月10日,出生于斯图加特——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他的父亲是来自图林根的一位手工业者,母亲则是斯图加特人,他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他是魏玛差会的传教士,在他57年的生活道路中,有20多个年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转而将兴趣和精力投向办教育、办医院,从而踏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

传教士(亦译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向海外派出的,传播天主教[1]、基督教的人员。1622年,罗马教廷设立了负责向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2](今万民福音部)。

目录

人物简介

1879年秋季,他进入小学学习,三年后转入一所实科中学,这是因为他以后要接管父亲的作坊。但是,1882年其父的过早去世改变了一切,他的家庭陷入困境。母亲决定让他日后从事新教的牧师职业,这要求他转入人文中学学习,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当时神学校的学费和普通大学一样昂贵,但由于它是由教会基金会资助的,因此是贫穷的青年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惟一途径。

1891年8月,卫礼贤通过了“图宾根新教神学校的入学补考”,这个考试相当于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同年11月,他在那里注册入学。1895年8月,卫礼贤结束了首次神学职业资格考试,并于11月份被授予斯图加特修道院所属教堂(主教堂的牧师职位。接着,他去乡村教区承担了两个代理牧师的工作。1896年初,他在符腾堡战时后备军中做了短暂的替代性服役,另外还担任了代理牧师的职位。

1899年,年方26岁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了正大兴土木的青岛。到青岛后,他就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卫礼贤,字希圣。那时,他不懂汉语,不识中文,但这并不影响其融入中国社会和兴办教育的热情。1900年,卫礼贤在寓所里教授中国学生德语。次年,即向当局自荐办学,以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为办学方针。1902年在胶州街(今胶州路)柏林会教堂旁建讲堂、宿舍,定名为礼贤书院,卫礼贤自任监督。1903年,在小鲍岛东山(今上海路)建成新校舍,招收学生60余人,此后,礼贤书院不断扩建。1905年还创设女学,以卫礼贤夫人的名字命名为美懿书院,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学校的课程,除德语外,余均按清廷颁行的学堂章程设置。由于卫礼贤兴办教育的贡献,1906年,山东巡抚杨士襄以其“办学有功”,请清廷赏赐他四品顶戴。

在此期间,卫礼贤除了致力于教育外,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汉语和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儒道佛为骨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作为传教士,他没有传布基督教义,没有发展过一个教徒,反而成为孔子的信徒,成为尊孔读经的名人。1903年开始,他即在德国报刊上发表一篇篇推崇、介绍中国以及中囯传统文化的文章,翻译出版了一批中国古代经典。主要有1910年翻译出版的《论语》,1911年翻译出版的《道德经》,1912年翻译出版的《列子》、《庄子》,1914年翻译出版的《孟子》等。

卫礼贤在青岛期间,和晚清名儒康有为、劳乃宣(清末京师大学堂总监)、赵尔巽(清史馆馆长)等过从甚密。特别是劳乃宣,卫礼贤以师事之,师从他学习儒家经典《论语》、《易经》等。1912年,康有为、陈焕章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孔教会,力倡以孔教为囯教,卫礼贤闻讯亦到上海参加孔教会活动。从上海回青后,即筹划在青岛成立尊孔文社,并聘请劳乃宣主持社务。

与此相应,1913年还在礼贤书院建了尊孔文社藏书楼。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图书馆,也是中囯早期现代图书馆之一。“藏书楼”匾额为当时在青岛当寓公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傅伟所题。劳乃宣则著《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以赞之:“德囯卫礼贤以西人而读吾圣人之书,明吾圣人之道者也。时居青岛闻而忧之,与中国寓岛诸同人结尊孔文社以求圣人之道,议建藏书楼以藏经籍……”。藏书楼广收经、史、子、集,亦收藏现代中外文书籍。该书楼除对尊孔文社成员开放外,亦对礼贤书院教师及社会上层人士开放。时藏书多至3万余册。

卫礼贤于20世纪20年代末曾短期回国,在青岛生活了约20年,后主要在北京继续进行文化学术活动。1924年卫礼贤回国前,还专程到曲阜参拜孔庙,瞻仰孔子圣迹。他忘不了青岛,到青岛巡视他创办的礼贤书院(已于1923年改名为礼贤中学,匾额为前清北京大学堂监督、书法家刘廷琛所题)和尊孔文社,还去拜访了潜心于古典作品研究的康有为,高兴地接受了康有为赠予的古代书画和康有为本人的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洁束后,卫礼贤全家返回德国,任教于法兰克福大学,成为首席汉学家。回国后,他仍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除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外,继续从青岛开始的翻译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易经》、《礼记》、《吕氏春秋》等中国古典名著。特别是《易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外乎一部天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卫礼贤受教于劳乃宣,在青岛就开始翻译,他呕心沥血,毕十年之功,终于在1925年出版面世,在西方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版本。他翻译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吕氏春秋》,是他逝世前两年即1928年出版的。该书的出版,西方汉学家认为是开创性的贡献。1930年,于斯图加特逝世,享年57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