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衛輝市博物館

衛輝市博物館,位於河南衛輝市。館內保存着一通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移民碑。遷民碑上,刻有很多人的姓氏,如甲首朱五、呂八、王九、郭大、趙一等。它是明代由山西遷民汲縣(今衛輝市)的實物證據。

目錄

館址位置

衛輝市博物館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館坐落於衛輝市西門大街17號。

管轄隸屬

衛輝市1988年10月撤縣建市後該館在汲縣文化館文物組的基礎上建立,隸屬市文化局。

館舍簡介

館址原為新紅磚二層建築。1992年遷至徐世昌家祠。該建築是一組仿古建築群,民國二年(1913)由徐世昌籌建,分四進院落。主體建築存照壁、山門、二門、三門、卷棚式拜殿,大殿及東西廂房四座,皆為元寶山灰瓦頂、木雕[1]隔扇門窗,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肅穆幽雅,氣勢雄偉,設計精緻,砌築工整,雕樑畫棟。1991年河南省城建廳、省文物局巳向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申報為近現代優秀建築。徐世昌家祠歸博物館使用的部分占地5250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

歷史沿革

據山西省洪洞縣 《大槐樹志》記載:大槐樹在 廣濟寺 之右側(當年槐樹與寺剎早已被洪水沖毀,僅留寺之經幢)從明代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曾8次在此地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 「有丁無田」、 「丁多田少」之戶,徙居漳德、衛輝、懷慶、大名、廣平、張家口以及鳳陽一帶部分地區。

當時徙遷之戶分為屯田(分民屯、軍屯和商屯)、墾荒、徙居三種類型。屯田只鳳陽一帶,琢鹿、保安、懷來為墾荒,其餘多為徙居。

遷民原因:一是元朝從開國到亡國,一貫對外用兵侵略異族,對內鎮壓起義軍;二是國庫支絀,強為聚斂,因而民怨沸騰,群起反對;三是 黃河 決口,蝗蟲滋生;四是群雄割據,互相殘殺。由於上述原因,在二十餘年中,致使中原地區赤地千里,人煙稀少。

朱元璋由大將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輔佐統一南北,建立了明王朝 政權 後,為了恢復發展中原生產,便採取了遷民墾植的措施。當時山西未及戰禍,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人口眾多。洪洞縣地處晉南,交通方便,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所以,這裡便成為遷民的起始地。據史料記載,管理遷民的辦事機構設在洪洞縣廣濟寺內,由後軍督都僉師負責將各州之民集中到廣濟寺,再分遷各地。正是由於明朝初期採取的大量移民政策,致使明朝前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據明朝政府的普遍丈量和農民的繼續開墾,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的田土包括官田、民田、舊額、新墾已達八百五十七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有餘。有力地加快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廣濟寺西臨汾水,南近澗河,且南北丘陵綿延,風景宜人。當時遷徙之民被集中在寬敞的寺院裡,感到前途茫茫,吉凶未卜,對廣濟寺戀戀難捨,又見左側蔭遮數畝的漢代大槐樹頂上棲息的老鴰不斷發出聲聲哀鳴,令離別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便觸景生情地想到:老鴰尚有窩巢,我們徙居何處?為此,大槐樹和老鴰窩便成了移民泣別故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桐大槐樹[2],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這首民謠便數代流傳,歷經六百年至今。

館藏珍品

該館陳列有歷代文物陳列,明清瓷器陳列、文物普查成果陳列、石刻藝術陳列等現有藏品2174件。其中二級品31件,三級品2143件,均為本市出土及徵集的文物,地方特色明顯。出版有《明潞簡王朱常芳手書唐詩》、《林氏宗祖比干》等。

視頻

衛輝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博物館的文化
(國際博物館日)走進博物館 感受知識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