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牟氏莊園(林春山)
作品欣賞
厚重的牟氏莊園
始建於清朝雍正元年的牟氏莊園,雖然歷經時代的風風雨雨,卻能屹立300年而完整保存下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從興盛的地主莊園到被土匪軍閥短期占據,直至後來的階級教育展覽館、麵粉廠等,每一次變遷,都是一次洗禮,一次蛻變。而今天成為了全國AAAA級旅遊景點,應該是它的高光時刻,更是它最好的歸宿。
作為一個棲霞人,我從小時候就無數次聽人說起過它的故事:地主剝削農民的典型故事、水牢的故事、大斗進小斗出的故事、狼狗咬人的故事、大善人的故事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人們對牟氏莊園望而生畏,談虎色變,對它名噪一時的主人牟墨林更是褒貶不一。牟墨林排行二,外號牟二黑子,一說他長得黑,一說他心黑,故稱牟二黑子。未經歷那個時代,實在不敢妄加揣測,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世界觀的逐步形成,再通過史書的記載和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公正的歷史評價,牟氏莊園的正面形象也在我腦海里逐步固定下來。
小時候,我經常跟隨老師和同學們參觀牟氏莊園,記得那時候叫牟二黑子地主莊園,觀看實物展覽,接受階級教育。後來也去過幾次,但至今印象已經模糊不清了。
當我今天獨自踏入牟氏莊園大門的那一刻,一種厚重的氛圍包圍了我。
說它厚重,不只是一個詞語那麼簡單;說它厚重,也不單單是它寬闊的占地面積和曾經輝煌的歷史;說它厚重,更不是因為盲目崇拜而被它的威嚴氣勢所折服。
其實,它的厚重,源於牟氏家族寬厚繼世的高瞻遠矚;也源於他們目光如炬的深邃意境;更源於他們耕讀傳家的歷史定位以及豁達人生的寬廣胸懷。
牟氏莊園裡的一磚一瓦、一石一臼、一草一木,一門一窗,無不折射出了「厚重」的深刻內涵。
進入大門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腳下一個由青石和河卵石拼成的石毯圖案,名為「吉祥毯」:四角各鑲嵌着一個石蝙蝠,居中鋪設三枚古銅錢形狀的石錢幣,中間一枚的四角,各有一個河卵石拼成的「壽」字,寓意「踏福踩錢,長壽不老」。
追求幸福,執着財富,松鶴長春,這應該是每一個人最樸素的人生訴求,牟氏莊園的主人和他的子孫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一個幸福的人生,自然要有豐厚的財富支撐,而一個長壽的人生,更離不開和諧家庭的滋潤,牟氏家族深諳此道。因此,從牟國瓏開始,便沿着這條路線不斷探索,不斷進取,到牟墨林時,終於迎來了牟氏家族的興盛。
所謂錢財,當是經濟的代名詞,發展經濟才能贏得滾滾財源。而如何發展經濟,這已經是奠定牟氏家族地位的先驅牟國瓏心中最大的人生課題了。未雨綢繆,周全策劃,以期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形神兼備,塑造個人和家族形象。古人都是講究風水的,牟國瓏對此也是深信不疑。他花高價從外地請來了風水大師,對莊園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嚴格定位。一進大門的這個石毯就是風水大師的傑作,對此,牟國瓏深表贊同。在風水大師的指導下,他專門請來工匠設計了這個石毯,然後馬不停蹄地派人找來青石和河卵石料,鋪成了寓意深厚的「踏福踩錢長壽」石毯,從形式上定位了他的人生訴求。
他的始祖牟敬祖是從湖北公安縣來棲霞做官的,祖上以及自己的為官經歷,讓他深深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家族要興盛,讀書當是首位。因此,他圍繞「耕讀世業,勤儉持家」的理念,立下了家訓。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牟氏家訓的主要內容:重視倫常關係,強調家庭倫理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堅守品德,教導家族成員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準則;專心學習,認為學問是家族發展的重要基礎,鼓勵家族成員專心學習;勤儉節約,將勤儉視為家族延續和繁榮的關鍵,鼓勵家族成員勤儉持家;廉潔自律,強調廉潔自律的重要性,無論是家族成員還是管理人員都應保持清正廉潔;樂善好施,鼓勵家族成員行善積德,回饋社會;仁慈寬容,教導家族成員以寬容、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
牟氏家訓不僅是一套行為準則,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的體現,旨在培養家族成員的品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牟國瓏首先是牟氏家訓的踐行者,牟墨林繼承先祖衣缽,大力擴充家業。在他的精心經營下,已擁有土地45000多畝。牟墨林雖然精於算計,善於經營,但為人還算厚道,後人稱他為「大善人」,其實也不為過。
旱災之年,牟墨林放粥放飯,不是一時的興起,更不是作秀,而是實實在在的宅心仁厚。一時的衝動,可能是出於功利目的,而堅持數年如一日,可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今天說來,可能有人會以為是「說教」、「形式需要」,其實不然。這些都是當時牟家的佃戶和路人一代代傳下來的佳話。這與《半夜雞叫》里的地主和書本上的地主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據說,曾有一個外地乞丐,到牟二黑子家裡討飯,走到大門口的時候餓暈倒地,正趕上牟二黑子出門。他看見後,趕緊讓僕人將乞丐扶起來,然後攙進大門,安排人給乞丐施捨飯菜,將乞丐救了回來,乞丐因此感恩戴德。後來,乞丐並沒有離去,而是在周邊偷偷給牟二黑子當起了義務保鏢。
再慈善的人也會有與人結仇的時候,畢竟「羊羔雖美,眾口難調」。有一次,一個外地前來找牟二黑子尋仇的人,遇到乞丐,向乞丐打聽牟二黑子的情況。當乞丐發現其中端倪後,便跟尋仇人說了假消息,然後便時刻不離莊園周圍,觀察着尋仇人的一舉一動,以期能保護牟二黑子的安全。終於,在尋仇人找到報復牟二黑子的機會時,乞丐挺身而出,用生命報答了牟二黑子的救命之恩。
這是真性情的牟二黑子,他寬厚待人,自然也得到了善果。也正是因為他的寬厚和慈善,才讓家族成員有樣學樣,寬厚繼世,一步步走向了興盛。
很多佃戶的後人都說,牟二黑子家裡雖然糧足錢豐,但從來都不鋪張奢侈,據說一日三餐都非常簡單,不像人們傳說的地主那樣。趕上農忙時節,牟二黑子寧願自己吃得差一點,也要讓長工們吃飽吃好,以便於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專心田間,不誤農時。
1862年,整個山東遇上大旱,棲霞當地河干苗枯,顆粒無收。牟二黑子瞅準時機,毅然決然地到東北販回了高粱米,向農民換土地,一斗高粱米換一畝土地,然後再把換來的土地租給農民耕種。從此,153個村莊變成了佃戶村,牟氏家族產業達到了巔峰。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經商的本質。不能說牟二黑子就是黑,他也沒有強行換取農民的土地,只是在這種境況下,農民迫於無奈,只能眼淚咽到肚子裡,忍痛割愛,但卻換回了生命的延續。
牟氏家族的人雖然沒有「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也沒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沒有親自耕種,卻靠耕種事業壯大了家業,發展了家業,並傳承了家業,將中國的農耕文化發展壯大,這也是一個時代對社會的貢獻。
日寇的入侵,最終改變了牟氏家族的命運。直至牟氏家族衰落時期,它最後的當家人姜振國仍然不愧為是牟家人的驕傲,她用孱弱的身軀努力支撐着搖搖欲墜的牟氏家族,保持着一個農耕詩書文化家族的尊嚴。這是勇敢的象徵,也是牟氏莊園最後的宣言。
同一片藍天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運,究其原因,這是文化傳承的不同所致。只知道低頭幹活,不懂得抬頭看路,那只能局限於土地,被土地束縛,也就走不出這片世世代代養育自己的土地。而牟氏家族歷來重視詩書傳家,鼓勵家人學而取仕,從而樹立起了他們子孫後代積極向上的信心,土地養精神,天下任馳騁。
根據不同資料記載,在明清時期的300年間,牟氏家族一共出了29名舉人,10名進士,118名縣官,8名州官。這反映了牟氏家族在科舉取仕中的卓越成就,也是家族文化和教育的重要體現。可謂書香門第,農耕楷模。牟宗三更是成為了中國近現代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和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耕讀傳家,寬厚繼世」的牟氏家族,演繹了中國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承載着棲霞厚實大氣的歷史文脈,激勵後來人,在這「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膠東屋脊,創造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一份獨特的農耕詩書文化。
當離開牟氏莊園,再次踏上「吉祥毯」的時候,我仿佛醍醐灌頂:厚德載福,福壽綿長,財源滾滾,打開詩書才能恍然明白源頭之所在。
回望莊嚴大氣的牟氏莊園,它好像正在跟我娓娓述說着300年來的風風雨雨。我瞬間被深深地震撼了,它在我心中愈發厚重起來。[1]
作者簡介
林春山,筆名白雪,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任《長春湖》雜誌主編,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