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灭绝
去灭绝又称复活生物学或生物复活是让灭绝的生物复活的过程。
包括重新生育出该种生物,或是制造出外观非常类似的个体。此技术目前还在研究中,尚未实行,一般认为最可行方法是生物复制,另一个可能的方法是透过人工选殖。类似的技术已经应用在濒危物种上。
去灭绝的研究非常有争议,批评者认为经费应该用在保育现存的生物上,而且现在可能没有合适的栖地供复活的生物居住。
目录
方法
生物复制
生物复制是去灭绝的可能方法之一,斯图尔特·布兰特等人支持用复制技术让旅鸽及猛犸象复活。严格来说,生物复制需要活细胞,这在灭绝的生物上无法取得,但或许可以用基因体编辑(genome editing)把DNA转到其他生物的细胞里。[1]
目前已有人从旅鸽的标本中抽取DNA,未来目标是用其他种类的鸽子当作代理孕母。在俄罗斯和韩国则有团队试图复制长毛象,在西伯利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长毛象组织。此计画打算用亚洲象当代理孕母,成功后将野放到西伯利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更新世公园”。
虽然目前还没有人将已灭绝的物种复活,相同的技术已经用在濒危物种。印度野牛是第一个使用复制技术的濒危物种,产生的后代在两天后死亡;第二个试验的生物是爪哇野牛,产生的后代活了超过一周。科学家从圣地牙哥动物园的保种中心取得保存的爪哇野牛DNA,植入家牛的卵细胞中,然后同样用家牛当作代理孕母让合成的卵细胞发育。30个卵成功发育出两只牛,以剖腹生产,其中一只在两天后因病安乐死,但另一只在动物园中活了七年。
2013年纽卡索大学和新南威尔斯大学的科学家成功用复制技术做出胃育蛙胚胎,并发育了几天才死亡。这次实验证明非羊膜动物(鱼和两生类)的冰冻保存胚胎细胞可以复原,这可以用来保存濒危物种,以及这些族群的基因多样性,因此连结了保育工作和去灭绝。未来可能将濒危生物的组织和生殖细胞冰冻保存,待找出造成族群下降的原因并予以改善后,再复制及野放这些生物重建野生族群。
人工选殖
1627年灭绝的原牛是家牛的祖先。拿博物馆中原牛标本的基因和现代家牛比较后,可以找出带有原牛基因的品系,然后透过人工选殖和育种的技术倒转驯化的过程,每一世代都更像原牛,最后可以让原牛复活。
斑驴在1883年灭绝。1955年德国动物学家 Lutz Heck 提议取平原斑马透过人工选殖重新产生斑驴。1980年代,研究显示斑驴确实是平原斑马的一个亚种,所以有可能经过选殖来复活,于是开始进行斑驴计画(Quagga Project),在南非的一个保护区进行。随著斑马的数量增加,现在已经扩张到10个地点、一百多只斑马,并有南非国家公园局(South African National Parks)的官方支持。第五代斑马在2013年出生,身上的斑带较一般的斑马更淡,是斑驴的特征。
自然发生的去灭绝
去灭绝也能够自然发生,但极罕见,称为迭代演化(iterative evolution)。例子有在莫桑比克海峡阿尔达布拉环礁上生存的白喉秧鸡亚种。原因环礁遭淹没而绝种,但环礁之后再露出水面,近亲从马达加斯加等地重新到岛上依从前演化的路线发展,失去飞行能力,演化成几乎与原本已绝种的亚种一样的群体。
争议
反对者的主张之一是资源应该投入保育即将灭绝的濒危生物,而不是去复活已经灭绝的生物。科学美国人的一篇专栏评论指出去灭绝研究的主要应用应该是用来重新提高濒危生物的基因多样性。[2]
另一个问题是许多生物的特征,包括一些育幼行为、求偶信号和猎食技巧,是透过学习得来。只用基因资讯复活的生物无法发展出原本的行为,而会学到代理孕母或养父母的行为。
除此之外,去灭绝也有道德争议。将已经灭绝的生物重新带回野外会对现存的生物造成影响,甚至成为入侵种。科学社群也讨论了科学家的傲慢、动物福利、人类利益等问题。
参考文献
- ↑ Interview: Beth Shapiro, Author Of 'How To Clone A Mammoth' : NPR. NPR.org. 9 May 2015.
- ↑ Welz, Adam. De-extinction critics at Scientific American have missed the point. London: Guardian. June 7, 2013 [201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