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宗祠的气息(1)(鄢东良)
作品欣赏
古宗祠的气息(1)
满头银发的何伯热情地陪我游祠,他已届耄耋之年,古时谓之“杖朝”之人。生长于斯地的他耳濡目染了宗祠里发生的一切,任何优秀的讲解员在他面前都会逊色。
何伯很健谈。他用浓重的乡音告诉我,在嘉庆县志中记载的全县126座宗祠里,明清以前建造的只有10多座,安然无恙“活”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郭洞村的何氏宗祠是其中的一座。
一踏入这座建于明朝万历37年(1609)的宗祠高高门槛,我便有了一种进入寺院般的感觉,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与宗祠区别的是,寺院则是一部分人精神信仰的寄托所在,一般人对佛界的感知似乎有些虚无缥缈,没有供奉着列祖列宗灵牌位的家族宗祠更加实在。但相似的是,人们一走近这两种庄严宏伟的建筑,总会被一种神秘的气息感染,自觉地放轻脚步,屏声静息。
如果不是一双燕子从宗祠不知哪处梁柱上面斜刺里飞向天井上方的空中,轻轻扰动了一方宁静,我甚至可以听到一枚衣针掉在地上的声响。
享堂(祭堂)是宗祠里最重要的核心,按辈份呈金字塔形状供奉着祖先的灵位牌。古时江南浙中地区人民的祭祀习俗很是复杂丰富,譬如有时祭、节祭、岁祭、祭社、墓祭、祠祭还有生祭、归祭、冥祭等,但祠祭毋庸置疑是其中最隆重的祭祖仪式。
古人祭祖,身着礼服,衣冠整肃,宣读祝辞,焚烧纸帛,不得迟到,一切都是那般严明有序、循规蹈矩。
数百年里,这种图腾仪式在何氏宗祠内往复上演。从古到今的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天,香火和祭祀肉食果品的气息氤氲了整座祠堂,熏陶着一代代何氏后人的孝悌思想。
我抬头凝望祠堂大厅上方悬挂的书有“敬教劝学”四字的古匾,正如该祠一副古联所书的:“遵祖训曰勤曰俭,贻孙谋惟耕惟读”那样,郭洞村人读书明礼、读书光宗的观念早已深植心中。
旧时,尊儒重教的族规,剥夺了“白身”人(未读过书的人)的祭典资格,甚至无缘祭后的族人聚餐,若要入祠要熬到古稀之年。
如此严苛的族规,仿佛在旧时族人心头敲响鞭策的警钟。激励郭洞村的子孙们悬梁刺股发奋读书以获功名。
古时郭洞曾有过一所“凤池书院”,伢儿们在私塾先生严厉的目光和手中冰冷的戒尺下埋头习书识字。村旁的龙山上的松柏、香樟、红豆杉,在几百年里从幼苗长成冠盖半空的参天大树,伊伊呀呀的朗朗读书声里,从凤池书院忽喇喇腾飞出一只只金色的凤凰,为世代耕读的何氏宗族带来自豪和荣耀。徜徉在这个宗祠里,我闻到了由族风浸润出来的缕缕书香的气息。
武义郭洞村何氏宗祠里的匾额和柱联、门联之多,是我在全国其它地方少有见到的。我细数何氏宗祠内的匾额竟有40多块,何伯说,“文革”前曾达到94块哩。“毓秀名祠”、“耆英硕望”、“德重香山”、“进士及第”,都是旧时省、府、州邑官员褒赠郭洞杰出人物的,金字匾高悬为的是教化后人缅怀故人、毋忘故乡、效忠家国。
作者简介
鄢东良,先后加入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