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宗祠的氣息(1)(鄢東良)

古宗祠的氣息(1)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古宗祠的氣息(1)》中國當代作家鄢東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古宗祠的氣息(1)

滿頭銀髮的何伯熱情地陪我游祠,他已屆耄耋之年,古時謂之「杖朝」之人。生長於斯地的他耳濡目染了宗祠里發生的一切,任何優秀的講解員在他面前都會遜色。

何伯很健談。他用濃重的鄉音告訴我,在嘉慶縣誌中記載的全縣126座宗祠里,明清以前建造的只有10多座,安然無恙「活」到今天的更是鳳毛麟角,郭洞村的何氏宗祠是其中的一座。

一踏入這座建於明朝萬曆37年(1609)的宗祠高高門檻,我便有了一種進入寺院般的感覺,肅穆之情油然而生,與宗祠區別的是,寺院則是一部分人精神信仰的寄託所在,一般人對佛界的感知似乎有些虛無縹緲,沒有供奉着列祖列宗靈牌位的家族宗祠更加實在。但相似的是,人們一走近這兩種莊嚴宏偉的建築,總會被一種神秘的氣息感染,自覺地放輕腳步,屏聲靜息。

如果不是一雙燕子從宗祠不知哪處樑柱上面斜刺里飛向天井上方的空中,輕輕擾動了一方寧靜,我甚至可以聽到一枚衣針掉在地上的聲響。

享堂(祭堂)是宗祠里最重要的核心,按輩份呈金字塔形狀供奉着祖先的靈位牌。古時江南浙中地區人民的祭祀習俗很是複雜豐富,譬如有時祭、節祭、歲祭、祭社、墓祭、祠祭還有生祭、歸祭、冥祭等,但祠祭毋庸置疑是其中最隆重的祭祖儀式。

古人祭祖,身着禮服,衣冠整肅,宣讀祝辭,焚燒紙帛,不得遲到,一切都是那般嚴明有序、循規蹈矩

數百年裡,這種圖騰儀式在何氏宗祠內往復上演。從古到今的農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兩天,香火祭祀肉食果品的氣息氤氳了整座祠堂,薰陶着一代代何氏後人的孝悌思想。

我抬頭凝望祠堂大廳上方懸掛的書有「敬教勸學」四字的古匾,正如該祠一副古聯所書的:「遵祖訓曰勤曰儉,貽孫謀惟耕惟讀」那樣,郭洞村人讀書明禮、讀書光宗的觀念早已深植心中。

舊時,尊儒重教族規,剝奪了「白身」人(未讀過書的人)的祭典資格,甚至無緣祭後的族人聚餐,若要入祠要熬到古稀之年。

如此嚴苛的族規,仿佛在舊時族人心頭敲響鞭策警鐘激勵郭洞村的子孫們懸樑刺股發奮讀書以獲功名。

古時郭洞曾有過一所「鳳池書院」,伢兒們在私塾先生嚴厲的目光和手中冰冷的戒尺下埋頭習書識字。村旁的龍山上的松柏香樟紅豆杉,在幾百年裡從幼苗長成冠蓋半空的參天大樹,伊伊呀呀的朗朗讀書聲里,從鳳池書院忽喇喇騰飛出一隻只金色的鳳凰,為世代耕讀的何氏宗族帶來自豪和榮耀徜徉在這個宗祠里,我聞到了由族風浸潤出來的縷縷書香的氣息。

武義郭洞村何氏宗祠里的匾額和柱聯、門聯之多,是我在全國其它地方少有見到的。我細數何氏宗祠內的匾額竟有40多塊,何伯說,「文革」前曾達到94塊哩。「毓秀名祠」、「耆英碩望」、「德重香山」、「進士及第」,都是舊時省、府、州邑官員褒贈郭洞傑出人物的,金字匾高懸為的是教化後人緬懷故人、毋忘故鄉、效忠家國。

[1]

作者簡介

鄢東良,先後加入連雲港市作家協會、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江蘇省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