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浪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7°09′-37°54′、東經102°38′-103°54′。東南分別與景泰、天祝兩縣相連,西北與武威市涼州區接壤,東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為鄰。東西長約102千米,南北寬約88千米,總面積5103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2013年)。全縣轄12個鎮、7個鄉:古浪鎮、泗水鎮、土門鎮、大靖鎮、裴家營鎮、海子灘鎮、定寧鎮、黃羊川鎮、黑松驛鎮、永豐灘鎮、黃花灘鎮、西靖鎮、民權鄉、直灘鄉、新堡鄉、干城鄉、橫樑鄉、十八里堡鄉、古豐鄉。縣政府駐古浪鎮。

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北鄰騰格里沙漠,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500米。主要河流有古浪河、大靖河。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發量2292毫米,無霜期140天左右。屬甘肅省43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18個乾旱縣之一。蘭新鐵路及312國道縱貫縣境西部,甘武鐵路及雙(塔)景(泰)公路橫越縣境北部。名勝古蹟有漢明長城,昌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香林寺,八步沙林場[1],冰峽,「金關銀鎖」古浪峽,甘酒石,寺窪台,石門山風景區等。

目錄

歷史沿革

古浪,以藏語古爾浪哇而得名,意為黃羊出沒的地方。夏商時期屬古雍州,西周時期由西戎牧駐,東周及秦時屬月氏,漢初為匈奴所居。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蒼松、 次、朴 3縣(約為今古浪全境及天祝藏族自治縣、涼州區的部分地方),隸屬武威郡。東漢曾改蒼松為倉松。三國時為魏國倉松縣。十六國時期,前秦和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史稱「五涼」)更替統治,先後置昌松郡、東張掖郡、魏安郡,分別轄昌松、 次、朴 等縣。

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先後置昌松郡、魏安郡,分別轄昌松、 次、莫口、溫泉、白山等縣。隋置昌松縣。唐長安元年(701年)在古浪峽口築和戎城,之後稱和戎縣,後又改為昌松縣。廣德二年(764年)為吐蕃占領。咸通二年(861年)收復涼州,昌松故地復歸於唐。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屬西夏國西涼府。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為蒙古所屬,在和戎城設巡檢司,屬永昌路。

明初為屯守所,屬莊浪衛。洪武十年(1377年)因水名改為古浪,築城於今治所。正統三年(1438年)設古浪守御千戶所,屬涼州衛。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古浪縣,屬涼州府。民國初年屬甘涼道。1927年廢道,屬甘肅省政府。1935年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武威專員公署。1958年12月20日撤銷古浪縣,併入天祝藏族自治縣。1961年12月15日恢復古浪縣。

1996年,古浪縣面積5098平方千米,人口36.8萬人。轄3個鎮、21個鄉:古浪鎮、土門鎮、大靖鎮、古豐鄉、定寧鄉、大墩灘鄉、泗水鄉、胡家邊鄉、永豐灘鄉、黃花灘鄉、西靖鄉、民權鄉、裴家營鄉、黃羊川鄉、十八里堡鄉、黑松驛鄉、井泉鄉、海子灘鄉、新堡鄉、橫樑鄉、干城鄉、冰草灣鄉、直灘鄉、新井鄉。縣政府駐古浪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古浪縣常住總人口367048人,其中,古浪鎮29225人,土門鎮25183人,大靖鎮31611人,古豐鄉16584人,定寧鄉23831人,泗水鄉21529人,胡邊鄉11582人,永豐灘鄉9101人,黃花灘鄉12660人,西靖鄉2279人,民權鄉18540人,裴家營鄉17732人,黃羊川鄉24760人,十八里堡鄉8634人,黑松驛鄉20572人,井泉鄉4145人,海子灘鄉18208人,新堡鄉8629人,橫樑鄉15854人,干城鄉16240人,冰草灣鄉7692人,直灘鄉6491人,大墩灘鄉6426人,新井鄉9540人。

2008年末,全縣面積5103平方千米,轄19個鄉鎮,251個行政村,1951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8.13萬戶36.12萬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古浪縣常住總人口388720人,其中,城關街道19596人,古浪鎮18212人,泗水鎮22245人,土門鎮39261人,大靖鎮40534人,裴家營鎮19968人,海子灘鎮27862人,定寧鎮24064人,黃羊川鎮25482人,黑松驛鎮21396人,永豐灘鄉10857人,黃花灘鄉17513人,西靖鄉4919人,民權鄉17663人,直灘鄉16121人,新堡鄉8165人,干城鄉13479人,橫樑鄉13807人,十八里堡鄉9619人,古豐鄉17957人。

2015年,省民政廳(甘民復〔2015〕94號)批覆同意撤銷永豐灘鄉、黃花灘鄉、西靖鄉,設立永豐灘鎮、黃花灘鎮、西靖鎮。

視頻

古浪縣 相關視頻

古浪縣宣傳片
甘肅省古浪縣城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