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東麓,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中心,是貴陽-重慶-宜昌-長沙-柳州500公里半徑內的城市網絡中心點,東面是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西面是重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具有肩挑南北、承接東西的區位優勢。自古商賈雲集,貿易興盛,被譽為武陵山區的一顆明珠。

早在距今6800多年前的高廟文化時期,吉首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頻繁。經國務院於1982年8月3日批准,同年11月30日,州政府撤銷吉首縣,設立吉首市,市轄地不變。

生態和文化是吉首最大的特色。這裡,群山環繞,河流交匯,風景秀美,生態原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俗風情奇特濃郁。獨具特色的生態和文化造就了吉首「三大生態珍品」、「三大文化名人」、「三大民族活動」。[1]

目錄

建制沿革

早在距今6800多年前的高廟文化時期,吉首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頻繁。

秦時,市域屬黔中郡。漢時,屬武陵郡沅陵縣地。三國時,武陵郡屬荊州,先後分屬蜀漢和東吳。晉時,武陵郡屬荊州。南朝(宋、齊)時,隸郢州武陵郡。梁代,析沅陵縣,建夜郎郡。陳襲梁制,隋廢夜郎郡,置靜人縣。不久廢縣,市域先後屬辰州和沅陵郡。唐時,黔中觀察使管15州,其中辰州轄瀘溪、沅陵、麻陽、漵浦和辰谿縣,市境屬瀘溪縣地。五代十國時,同唐。宋時,市域屬瀘溪縣,熙寧三年(1070年),置鎮溪寨(今吉首城區),為軍事防地。元時,屬辰州路瀘溪縣地。明洪武初年,境內設巡檢司。明洪武三十年二月(1397午),瀘溪上五都分為十六里,置鎮溪軍民千戶所,所屬辰州衛。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撤鎮溪軍民千戶所,設乾州廳,治乾州,隸屬辰沅永靖道。嘉慶二年(1797),乾州廳升為直隸廳。

民國1年(1912年),廢廳,設乾縣。因與陝西省乾縣同名,民國2年4月,乾縣改名乾城縣,隸屬辰沅道,縣治仍為乾州。民國27年4月至28年5月,湘西綏靖公署綏署設在乾州。

1949年11月5日,乾城縣和平解放,隸屬沅陵專區。1952年8月,隸屬湘西苗族自治區。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內務部於1953年2月25日批准,同年4月1日,乾城縣改名吉首縣,縣政府駐地所里按苗語稱為吉首。1955年3月至1957年9月,吉首縣隸屬湘西苗族自治州;從1957年9月20日起,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為州府駐地。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州革委會將吉首鎮從吉首縣析置為縣級鎮。經國務院於1982年8月3日批准,同年11月30日,州政府撤銷吉首縣,設立吉首市,市轄地不變(吉首鎮復歸,劃為三個街道)。

行政區劃

1996年,吉首市轄4個街道、3個鎮、11個鄉:石家沖街道、紅旗門街道、峒河街道、乾州街道、馬頸坳鎮、河溪鎮、矮寨鎮、己略鄉、萬溶江鄉、太平鄉、丹青鄉、雙塘鄉、白岩鄉、吉首鄉、社塘坡鄉、排吼鄉、排綢鄉、寨陽鄉。市政府駐石家沖街。

2000年,吉首市轄4個街道、4個鎮、10個鄉:石家沖街道、紅旗門街道、峒河街道、乾州街道、馬頸坳鎮、河溪鎮、矮寨鎮、雙塘鎮、己略鄉、萬溶江鄉、太平鄉、丹青鄉、白岩鄉、吉首鄉、社塘坡鄉、排吼鄉、排綢鄉、寨陽鄉。

2004年,吉首市轄4個街道、5個鎮、9個鄉:石家沖街道、峒河街道、紅旗門街道、乾州街道、矮寨鎮馬頸坳鎮河溪鎮雙塘鎮丹青鎮、吉首鄉、萬溶江鄉、寨陽鄉、已略鄉、太坪鄉、白岩鄉、排綢鄉、排吼鄉、社塘坡鄉。

2005年,吉首市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吉首鄉、萬溶江鄉;調整石家沖、紅旗門、峒河3個街道辦事處的部分行政區域:撤銷吉首鄉、萬溶江鄉,將吉首鄉3個建制村劃入石家沖街道,2個建制村劃入紅旗門街道,其餘16個建制村劃入峒河街道,將萬溶江鄉行政區域劃歸乾州街道管轄。2005年末,吉首市轄4個街道、5個鎮、7個鄉:石家沖街道、峒河街道、紅旗門街道、乾州街道、矮寨鎮、馬頸坳鎮、河溪鎮、雙塘鎮、丹青鎮、寨陽鄉、已略鄉、太坪鄉、白岩鄉、排綢鄉、排吼鄉、社塘坡鄉。

2015年11月30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110號)批覆同意吉首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排綢鄉、丹青鎮成建制合併設立丹青鎮;排吼鄉、太平鄉成建制合併設立太平鎮;雙塘鎮、社塘坡鄉、乾州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乾州街道;撤銷寨陽鄉、白岩鄉、馬頸坳鎮,新設立馬頸坳鎮。調整後,全市轄4個街道、5個鎮、1個鄉:峒河街道、乾州街道、鎮溪街道、吉鳳街道、矮寨鎮、馬頸坳鎮、河溪鎮、丹青鎮、太平鎮、已略鄉。[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吉首市位於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319、209國道與枝柳鐵路交匯處。市境東南部與瀘溪縣、西北部與花垣縣、西南部與鳳凰縣、北部與保靖和古丈縣毗鄰。地理坐標:北緯28°08′~28°29′、東經109°30′~110°04′。東西跨度55.9千米,南北跨度37.3千米。以吉首城區為起點,鐵路旅程:東至長沙602千米,南至懷化103千米、至廣州1317千米、至湛江1420千米,北至張家界152千米、至北京1748千米;公路旅程:東至常德310千米、至長沙460千米,西至湖北來鳳263千米、至貴州松桃113千米、至重慶秀山137千米、至重慶863千米,至重慶黔江345千米,南至麻陽88千米、至懷化147千米、至貴州銅仁116千米,北至張家界152千米。吉首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和市政府駐地、湘鄂黔渝四省市邊區重鎮、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集散中心。

地質地貌

市境出露地層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和奧陶系、中生界白堊系、新生界第四系,以寒武系和白堊系分布最廣,震旦系、奧陶系和第四系僅有小面積出露。

市境地質構造處於全國東部新華夏系構造第三個一級隆起帶的南西段,西部為武陵山二級隆起帶的南段,東南部為沅麻盆地二級沉降帶的西緣,呈北北東——北東向展布,由一系列皺褶和斷層組成。

市境地貌以中低山和低山地貌為主,面積占全市面積的80%,西北高,東南低,呈中山、中低山和低山三級梯降,西北部和東南部地勢高差824米。山脈呈帶狀平行排列,西部、西北部為中山,高峰重巒,山大坡陡,懸崖峭壁,山脈北東、北北東走向。西南部為低山,山脈北東、北北東走向。東部、東南部為紅岩低山,山峰叢叢,嶺峪交錯。中部為較開闊的盆地,平、丘、崗地貌發育。吉首城區地貌屬於低山、丘、崗、平地區,地勢較平坦,四周山坡平緩。乾州地勢較開闊平坦,呈盆地狀,四周為低山、崗、丘。市境岩溶地貌發育,溶溝、漏斗、落水洞等岩洞形態典型,發現的較大溶洞有69個,其中查明基本情況的有56個,總長18578米、平均寬11.5米、平均高9.5米,總面積18.58萬平方米,可利用面積13.92萬平方米。

氣候環境

吉首市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兼具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涼,春秋溫和,冬長秋短,夏季40℃以上的氣溫極少出現。年最高氣溫36.9℃,年最低氣溫-3.8℃,年平均溫度16.7℃。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5℃;2月最冷,月平均氣溫5.4℃。年降水日157天,降水量2209.5毫米。年日照時數946.0小時,無霜期301天。[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1078.33平方公里,市城區面積30.81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大,地形複雜,武陵山脈南支伸入市境西部。西北部峰巒起伏,嶺谷縱橫,地勢較高;東南部是沅麻盆地的一部分,山勢較低;中部岩溶丘陵蜿埏起伏,地勢較為平緩。地形呈三級階梯從西向東降低。農用地97976.1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0.86%,其中耕地11007.71公頃,園地10409.31公頃,林地73986.53公頃,其他農用地2572.59公頃;建設用地6167.2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72%,其中城市用地3081.06公頃,建制鎮用地413.87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1593.63公頃,採礦用地與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254.26公頃,交通用地661.89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62.58公頃。未利用地面積3689.72公頃,占3.42%。

水資源

市境溪河縱橫,有大小溪河81條,總長550千米,較大的河流6條,其中4條流入峒河(武水上游),2條流入武水。主要河流有峒河、沱江、萬溶江、司馬河、丹青河、洽比河,其中峒河是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花垣縣南部,長69千米,市境段長60千米。

動植物資源

陸生脊椎野生動物42科108種,其中鳥類16科48種、獸類15科30種、爬行類6科16種、兩棲類5科1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雕、白頸長尾雉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獼猴、穿山甲、大鯢、小靈貓、錦雞、虎紋蛙及猛禽類共28種;屬省三級保護的有銀星竹鼠、豬獾、掃尾豪豬、鼬獾、黃鼬、青鼠、小麂、環頸雉、紅嘴相思鳥、野豬、灰鼯鼠、尖吻蝮、銀環蛇、眼鏡蛇、五錦蛇、滑鼠蛇、中華大蟾蜍、棘胸蛙、畫眉、啄木鳥、華南兔等41種。獼猴、小靈貓主要分布在社塘坡、寨陽、矮寨等鄉鎮,金雕主要分布在社塘坡鄉齊心村,其餘種類分布較廣泛。

野生植物有木本植物73科336種。主要優勢樹種有樟、殼斗、木蘭、金縷梅、桃金娘等28科20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珙桐、銀杏、蘇鐵、紅豆杉、柏櫟樹5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有櫸木、翠柏、金錢松、紅毛椿、青檀、樟樹、閩楠、楠木、傘花木、厚朴、篦子三尖杉11種。

礦藏資源

已發現的礦藏有26個礦種,即水泥灰岩、水泥粘土、建築材料用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石煤、釩、含鉀頁岩、汞、重晶石、磷、礦泉水、鉛、鋅、鎢、鎳、鈷、金、銀、銣、煤、石墨、方解石、黃鐵礦、陶土和岩肥,其中前12種為主要礦種,水泥灰岩、白雲岩、大理石、釩、磷和含鉀頁岩為優勢礦種。

全市探明礦床地117處,其中保有儲量達中型礦床2處,即雙塘鎮周家寨水泥灰岩礦床和建築材料用灰岩礦床;大型遠景礦床2處,即社塘坡鄉三岔坪村和雙塘鎮雙塘村含鉀頁岩礦床;小型遠景礦床6處;礦點14處。

區域人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廳署編戶,全廳2557戶,其中苗族1900戶。乾隆二十九年(1764),戶籍增至7704戶(其中苗族2594戶),共38660人。由於土地兼併加劇,乾隆四十六年(1781)減至32717人。乾嘉苗民起義期間,苗漢居民部分死於亂戰,部分流離他鄉,戶口減少。嘉慶十六年(1811),廳署諱避戶口總數,只公布出生1870人。二十一年,全廳7190戶,25900人。道光至同治年間(1821一1874年),廳境常有水、旱、蟲災和瘟疫,且衛生醫療落後,人口發展緩慢,戶數增加而戶平人口減少。道光元年,全廳7290戶,26010人;十六年(1836),8190戶,27860元;二十七年(1847),3500戶,28345人。咸豐二年(1852),11054戶,21130人;四年(1854),11426戶,26684人。同治五年(1866),13683戶,34230人;八年(1869),13713戶,34445人。

民國10~20年,連年災荒,人口發展緩慢。民國24年,縣政府清查戶口,全縣84235人。民國27年,為澄清兵源,縣政府整理保甲,複查、登記戶口,全縣19503戶,83623人。民國28年,縣政府「抓丁」,同時難民湧入,城鄉出現「增戶減人」現象,全縣20204戶,82369人;次年,20344戶,81516人。民國30年2月,縣政府奉第六戰區長官令,完成戶口清查任務,全縣21860戶,86263人,次年,21126戶,86721人。抗日戰爭結束後,難民和內遷的機關、學校返回原籍,住戶和人口減少。民國35年,全縣82863人;38年,增至20257戶,9250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生產發展,社會安定,衛生條件逐步改善,人口逐年增加。1953年7月1日,全國首次人口普查登記,吉首縣總人口10.3806萬人,比1949年增加11306人。1958年,11.9564萬人,比1954年增加15758人。1959—1962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人口減少,1962年為10.4225萬人,比1958年少14339人。1964年7月1日,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記,全縣11.0981萬人,年末11.3352萬人。此後,由於生活好轉,人口逐年增加。1976年,增至16.0954萬人,比1964年末增加47602人。1982年7月1日,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記時,全縣17.978萬人,年末18.0159萬人,比1976年多19205人。1988年達21.3854萬人,比1949年多12.1354萬人,比1982年增加33695人。

1989年末,吉首市人口21.95 萬人。1990~1995年末,全市人口由22.47萬人增至25.25萬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88‰。1996~2000年末,人口總量由25.61萬人增至27.39萬人,年均人口增長0.8%,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6.6‰。2005年末,全市人口由2001年的27.85萬人增至28.6萬人。

2012年末,全市總人口29.57萬人,常住人口30.66萬人。全市城鎮人口21.59萬人,城鎮化率72.21%。全市人口出生率11.77‰,死亡率6.23 ‰,人口自然增長率5.54 ‰。

2013年末,全市總人口29.81萬人,常住人口30.76萬人。全市城鎮人口22.23萬人,城鎮化率72.27%。全市人口出生率12‰,死亡率6.44 ‰,人口自然增長率5.56‰。

2014年末全市總人口30.09萬人,常住人口31.13萬人。全市城鎮人口22.80萬人,城鎮化率73.24%。全市人口出生率11.91‰,死亡率6.37‰,人口自然增長率5.54‰[4]。

2015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0.37萬人,比上年增長0.93%,常住人口31.26萬人,增長0.41%。全市城鎮人口22.9萬人,城鎮化率為73.26%,提高0.02個百分點。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3.53‰,增長1.62個千分點;死亡率為3.67‰,下降2.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9.86‰,增長4.32個千分點。[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26108萬元,比上年增長10.9%。第一產業增加值66168萬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68730萬元,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791210萬元,增長8.6%。

工業增加值298062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1936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第一、二、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46.8%和51.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39305元,比上年增加3390元,增長10.0%。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77245萬元,增長9.0%,占生產總值的63.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在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5:29.6:64.9調整為5.4:30.1:64.5。

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8%,單位GDP能耗下降7.7%。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59.25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0.53噸標準煤/萬元。

全市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104548萬元,比上年增長15.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7306萬元,增長17.2%。其中,稅收收入46851萬元(不含上劃),增長8.4%;非稅收入30455萬元,增長34.1%。財政總支出294917萬元,增長16.9%。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支農惠農等重點民生建設財政資金投入125435萬元,增長18.7%,占支出總量的42.5%。

第一產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0583萬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83096萬元,增長3.4%;林業產值2547萬元,增長4.7%;牧業產值21500萬元,增長3.8%;漁業產值2690萬元,增長8.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50萬元,增長8.8%。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9770公頃,較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作物種植面積5560公頃,增長0.2%;蔬菜種植面積7330公頃,增長0.4%。

全年糧食總產量48861噸,比上年增長1.1%;油料7807噸,增長1.1%;煙葉462噸,增長0.2%;蔬菜115085噸,增長3.0%;瓜果32816噸,增長16.4%;藥材4884噸,增長1.0%;茶葉60噸,增長6.4%。

全市生豬、牛、羊、家禽飼養量分別達7.55萬頭、0.52萬頭、3.68萬頭和103.50萬羽,肉類總產量8308萬噸,增長0.2%,禽蛋比上年減少2.5%。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4個,牛羊規模養殖大戶5戶。全年水產品產量3266噸,淡水養殖面積15600畝,分別增長6.0%和13.0%。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財政農林水事務支28737萬元,增長12.4%。年末農業總機械擁有量2.09萬台(套),農機總動力18.85萬千瓦,增長5.9%。補貼機具782台(套),執行使用補貼資金107萬元;完成機耕面積7.64萬畝。全市共完成林業工程2.9萬畝,共投入資金1881萬元。全年「五小水利」完成投資4793萬元,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503萬元。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計劃建設20處人飲工程,解決1.3萬人飲水問題,已完成總投資650萬元。農村亮化工程完成太陽能路燈216盞。全年新發展合作社49家,全市累計達到230家,註冊資金3.49億元。其中合作社成員7699人,合作組織擁有註冊商標10個,QS認證2個。

第二產業

201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98062萬元,比上年增長18.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076萬元,增長21.6%。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42508萬元,增長16.9%;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90581萬元,增長21.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增加值5404萬元,增長121.1%;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1583萬元,增長17.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147229萬元,增長14.5%;輕工業增加值92847萬元,增長35.3%。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10.9%,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4.5%,比上年下降7.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比上年增長的有11種,占產品總數的比重為47.8%。大米28461噸,增長67.1%;白酒4845千升,增長37.9%;軟飲料15903噸,增長6.0%;水泥1235801噸,下降12.7%;紙製品4491.0噸,增長105.4%;鋼化玻璃1193703平方米,增長52.1%;電解錳80147噸,下降2.8%;小型拖拉機5361台,增長34.1%。

支柱產業對工業經濟的貢獻作用明顯。以黑色金屬冶煉、食品加工製造業與醫藥製造業為主的三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94277萬元,占全部規模工業的39.3%;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煙草飲料製造業、紡織業、醫藥製造業、電力生產供應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實現增加值108873萬元,占全部規模工業的45.3%,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增長15.5%;煙草製品業增長34.2%;飲料酒製造業增長79.8%;醫藥製造業增長3.1%;紡織業增長16.3%;電力生產和供應增長18.7%。

全年地區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4523萬元,比上年增長6.2%,利潤總額為41791萬元,增長66.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773萬元,增長4.6%;股份制企業利潤總額39843萬元,增長6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利潤總額1155萬元,增長176.7%。規模以上工業大類行業中,利潤總額居前五位的是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煙草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利潤總額分別為10679萬元、9818萬元、6491萬元、4043萬元和3289萬元。

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71601萬元,比上年增長3.0%,占生產總值的2.6%。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建築業總產值270862萬元,增長1.3%;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6274萬元,下降42.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9.71萬平方米,下降0.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2.94萬平方米,下降25.8%。

第三產業

2015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66575萬元,比上年增長33.3%。其中,住宅投資275391萬元,增長26.9%;辦公樓投資1637萬元,增長30.2%;商業營業用房89547萬元,增長46.7%。累計實現房屋銷售面積109.3萬平方米,增長44.2%,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平均銷售價格為2853元/平方米,增長8.7%。商業營業用房平均銷售價格為7698元/平方米,增長18.9%。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6026萬元,比上年增長8.0%。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4186萬元,增長18.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653517萬元,增長6.2%;住宿業實現零售額6403萬元,增長12.4%;餐飲業實現零售額81921萬元,增長17.7%。

全年共接待遊客98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3億元,分別增長12.1%和24.0%。

年末公路通車裡程9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國道70公里,省道92公里,縣鄉道390公里,村道246公里。全社會貨運周轉量176841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8.65%。貨運量1180萬噸,增長38.01%。旅客周轉量112860萬人公里,增長27.22% 。客運量1726萬人,增長26.63%。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4477萬元,比上年增長24.0%。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599萬元,下降0.3%;電信業務總量80878萬元,增長25.3%。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30萬件,快遞業務量21.7萬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0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6.53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10.7萬戶,4G移動電話用戶15.74萬戶。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9.77萬戶。[5]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隨吉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加速,民俗文化活動的興起,吉首市已基本形成了「東歌、西鼓、南戲、北獅、中春」的特色民族文化格局。

「東歌」,東部鄉鎮以山歌為主:位于吉首市東部的丹青、排綢、排吼鄉鎮是一個仡佬苗區,生活着兩萬多民族同胞。「正月調年,清明趕秋,五月望龍,六月數紗,七月鵲橋會,八月稻花黃,重陽斟美酒,山歌飛過崗」——這裡唱歌對歌已成習俗,無論是婚嫁,表葬,走親訪友,喜慶哀樂都喜歡用山歌表達出來。因此,流傳很多的歌謠,如「攔門歌」、「哭嫁歌」等。

「西鼓」,西部鄉鎮以苗族鼓舞為主:苗族鼓舞,粗獷、豪放、剛勁有力,表演形式有單人鼓、雙人鼓、三人鼓、群鼓、男女單打、男女雙打、男女混合打等形式多樣,節奏上,分慢板和快板之分。主要代表作有《苗族花鼓》、《豐必鼓》、《迎賓鼓》等。 目前,在吉首市西部的寨陽、矮寨、已略、社塘坡等鄉鎮的苗族同胞對苗族鼓舞是情有獨鍾,逢年過節,擊鼓、敲鼓,跳鼓早都成一種習俗。尤其是矮寨鎮德夯苗寨,「天下鼓鄉」苗鼓大賽活動已舉辦多屆,產生五代苗族女鼓王。

「南戲」,南部鄉鎮以戲劇為主:南部是吉首市戲劇的最早發源地,包括乾州、河溪、雙塘、馬頸坳、白岩、排綢、排吼等鄉鎮,陽戲、花燈戲、折子戲、辰河高腔、彈戲、儺堂戲等多個劇種異彩紛呈。雙塘鎮全鎮14個村就有九支業餘劇團,逢年過節,他們到處搭台唱戲,特別是春節期間,更是從初一唱到十五。他們演出的陽戲劇目短小精焊,傳統特色濃郁,很受群眾的喜愛。1996年被湖南省文化廳授於「陽戲藝術之鄉」。

「北獅」,北部的鄉鎮以獅舞為主:在吉首市的矮寨、寨陽等北部苗族鄉鎮,歷來就有舞獅搶獅的習俗。在苗鄉,人們普遍認為,獅子不僅驅鬼降魔,為人們帶來福音,同時也代表男子的剛強,不畏邪惡的正義感。 每年的大年初四至初十,在矮寨鎮鎮政府所在地、大興村、德夯苗寨都要舉行規模較大的「百獅會」活動,來自吉首、花垣、保靖、鳳凰等周邊縣市鄉鎮的數十支舞獅隊登台獻藝。

「中春」,吉首的中部以春為主:從古至今,每逢立春日,吉首乾州都要舉行「扎春」、「迎春」活動。「乾州春」作為是遊春活動的壓軸戲,吸引了數萬市民觀賞。目前,乾州因「乾州春會」頗具民族文化特色,成為苗族春節文化特色地區,被確定為湖南省「春節文化特色地區」。[6]

民族美食

湘西的地域文化神秘如山嵐,使武陵山脈起伏連綿的山峰隱約於古老的巫儺中。論及湘西飲食文化這一文化印象,就恰如秋天山寨木樓檐前懸掛的一串串紅辣椒,它火樣的鮮艷是那麼醒目,深深誘惑起人們對湘西飲食大快朵頤的欲望。走進湘西,無論在吉首,邊城鳳凰,還是秦漢古城王村,賓館飯店中的菜餚無不讓人感受到湘西飲食文化中主要的內核,那就是湘西的正宗味道「酸辣」。湘西飲食的味道,立足於武陵山區的物產、氣候,多取材本地豐富的資源,藉助特有氣候條件,形成酸、辣、鮮、臘的特色,自成一家。

特色菜餚:吉首酸肉、板栗燒雞、酸菜煮豆腐、隔年熏臘肉、包穀酸辣子、土家三下鍋、血粑鴨、吉首酸魚、乾州板鴨、湘西土匪鴨、鬆脆蜂蛹、野生樅菌、包穀酸。

特色小吃:桃花蟲、特色米粉、炒梭螺、涼拌魚腥草、血粑、烤玉米、米豆腐、酸蘿蔔、炒板栗、椿木牙。

傳統建築

吊腳樓——湘西的特色民居「小背簍,圓溜溜,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當這首淳美質樸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兒唱響大江南北時,湘西的吊腳樓也伴着甜美的歌聲深深映進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們的腦海里。吊腳樓是湘西民居中頗為流行的一種傳統建築形式,土家、苗、漢等民族都有建吊腳樓的習俗,以土家山寨中最為常見。吊腳樓的形成,既有氣候環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歷史成因。湘西雨水多,雲霧多,空氣潮濕,加之山中野獸、毒蛇出沒,為適應山區環境,古時即有干闌式建築。後逐漸演變而成吊腳樓。歷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統治時代,開徵「火坑稅」,多一個火坑就要多一份稅。貧窮的山民難以承擔這些額外負擔,因此,兄弟之間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區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選在溪邊坎上,加蓋「偏廈」,屋場地不夠,只能懸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腳建屋而居。久而久之,傳承至今,便成了如今的特色民居——吊腳樓。

早期吊腳樓,柱大枋粗,與正屋成一字形。其構架是加長各層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腳下去,樓面鋪上木板,即成。這樣的「樓陽台」,屋檐處理採用單檐懸挑、屋面反翹的結構,「飛檐」懸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講究天然取材,彎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飾,以天然生成為上等;基礎採用木柱吊腳,建造簡易,省工省料。整個吊樓懸空而建,離地較高,通風向陽,空氣清新,乾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戶一棟,或避風向陽,或臨溪谷,或傍山腰,隨山就勢,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樓,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別有意趣。

近代以來的吊腳樓,既求堅實,又逐漸講究工藝,重視裝飾,且形式上也與早期吊腳樓有所不同。布局往往與正屋成90度直角;結構上,轉角處常以三、四塊挑枋交叉穿過兩柱,托起翹檐;屋頂多為歇山頂,製作精緻。屋架自成一組,因作廂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於正屋房脊。吊腳樓外設懸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稱「轉角樓」,三面走廊稱「走馬樓」。走廊欄杆雕「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懸柱(也稱「吊瓜」)或為八棱、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繡球、金瓜狀,塗彩漆,着五彩,山野氣息十分濃郁[6]。

城市精神

信若山、懷若谷、氣若桂、品若蘭

信若山—信,信念、誠信。山:仁者樂山。吉首,四面環山,四水瀠繞,南有炮台竿子之雄,北有呂洞喜鵲之峻,東據清江鎮溪之奇,西倚天門高岩之險。這裡孕育了羅榮光、楊岳斌一代代民族英雄。「信若山」象徵吉首人信念堅定、一諾千金、忠義血性、誠信樸實之秉性。

懷若谷—懷:胸懷、情懷。谷:虛懷若谷。吉首,生態因谷而奇,文化因谷而蘊,城市依谷而建,特色因谷而顯。這裡多民族文化和諧共處、交融並蓄。「懷若谷」象徵吉首人民團結、和諧、包容、理解之博大情懷。

氣若桂—氣,氣節、氣質。桂,丹桂,吉首市樹。丹桂花香濃烈,香遠益清,抗逆性強,生命力旺,既耐高溫,也較耐寒。自古以來丹桂即被視為「君子的節操」。「氣若桂」象徵吉首人民不卑不亢、寵辱不驚之氣節,質樸剛健、頑強進取之精神。

品若蘭—品,品德、品位。蘭,蘭花,吉首市花。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風姿素雅,花容端莊,飄逸俊芳,神韻兼備,幽香清遠,沁人肺腑,歷來作為高尚人格、高雅品位的象徵。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品若蘭」象徵吉首人民親山崇文、高雅賢德之品質。

「信若山,懷若谷,氣若桂,品若蘭」吉首精神表述語把吉首城市於「山、谷、桂、蘭」等方面代表的地理生態特徵與吉首人民在誠信、胸懷、氣節、品質等方面體現的精神特質高度契合,渾然一體,與「谷韻吉首」城市品牌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城市品牌

2012年8月16日,吉首市舉辦城市品牌建設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通過開展城市標識系統徵集評選活動,最終決定將丹桂定為市樹、蘭花定為市花、白鷺定為市鳥;確定了吉首市市徽、「吉首吉」為城市文化標誌、「吉娃」為城市吉祥物。

風景名勝

乾州古城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夏商時期這裡就有土著先民繁銜生息,以後來了棘人,又以後來了猺人,再以後來了苗人,秦漢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商埠碼頭,南來北往的驛站、驛道在此交會,水上交通發達,是當時經濟較為發達的地方。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代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里耶、茶洞)。乾州,屬十里盆地、周圍環山,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其山如九龜尋母。有萬溶江、天星河二水繞洲,形成三陸橫陳,狀如乾卦,謂之乾州。早在沈從文著作《湘西》中是這樣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雖不大,小小石頭城卻整齊乾淨,且出了近三十年來歷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個古老神秘、繁榮昌盛地方。

乾州古城人傑地靈。在這塊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後養育了明正德年間致力家鄉教育事業的苗族知識分子吳鶴;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吳八月;光緒年間,不顧年邁,在家鄉募兵到閩、台抗法的陝甘總督楊岳斌;率兵抗擊八國聯軍、保衛大沽口、以身殉職的天津總兵羅榮光;民國期間,湧現了民國陸軍次助長傅良佐上將和熱心苗區教育,潛心研究苗族問題的苗族學者石啟貴;中國當代畫馬四傑之一的張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湘西矮寨大橋奇觀旅遊區

矮寨特大懸索橋

德夯,苗語中的「美麗的峽谷」,距吉首市區23公里。

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族風情、萬年峽谷風光,薈萃於德夯。

矮寨特大懸索橋,以「世界第一」的偉岸身姿,矗立在峽谷之上歡迎您的到來;德夯苗寨,以濃郁神秘的民族歌舞和震撼靈魂的苗族鼓舞,為您接風洗塵;天問台,以山登絕頂我為峰之勢,令您勃發摘星攬月質問天的豪情;戶外運動,以中國一流的環境條件,讓您體驗滑翔傘空中盤旋,山地自行車穿梭林間的快意;流紗瀑布,中國十大最美瀑布,以輕紗漫捲珠簾的優柔和溫潤,向您訴說這塊神奇土地千年萬年的脈脈婉約……

潕溪書院

潕溪書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吉首城區峒河北岸的鰲魚峰之巔,吉首大學師範學院院內。距市中心1公里。書院建於明代,明代苗族著名宿儒吳鶴先生曾在這裡興學研文至清代,書院曾一度興盛過。1936年,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革命抗日運動」,書院便成為一所師範學校,自古為湘西的文化中心。歷史上,吉首民師人才輩出,桃李滿天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就是該校的學生。書院為一組殿堂式古建築群,中間為正堂,兩側是書屋廂房。院內有一「鰲魚池」,池中有一天然巨石沒於水中,形如巨大鰲魚,每當水波動盪,石鰲則活靈活現,堪稱奇觀。鰲魚池旁還有一棵奇干怪枝的古樹,樹高五六丈,樹圍幾尺粗,樹幹上纏繞着碗口粗的古藤,古藤如巨龍直攀樹頂,遊人見狀,無不驚奇。院內還有16棵古桂花樹,如至金秋,丹桂吐芳,沁人心脾。

湘西自治州博物館

湘西自治州博物館坐落于吉首市風景秀麗的芙蓉崗公園內,距離市中心1.5公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湘西分館、湘西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11月,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級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國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屬於地區級旅遊點,是集博覽、旅遊和休閒的精品旅遊點。館舍按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設計建造,建有湘西民俗風情館、湘西剿匪勝利紀念館和湘西剿匪勝利紀念碑等。館藏文物已達 10餘萬件,尤其擁有大量的土家族、苗族民俗文物,許多民族民俗文物是全省僅有的,甚至有些是全國罕見的,這些珍貴文物是我們湘西文明發展史的真實見證和寫照。

紅楓森林公園

紅楓森林公園,2006年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由乾州景區和深坳景區兩大部分組成,總面積約14平方公里,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項目區位交通條件良好,離乾州新區僅2公里,且緊鄰國道319、國道209及常吉高速。

黃永玉博物館

黃永玉博物館坐落在吉首大學風雨湖畔,博物館結合了湘西民居特點和現代建築手法,以灰色為主色調,大量採用木質結構,古樸典雅。黃永玉博物館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分5個展廳,陳列了黃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一進博物館序廳,就可欣賞展示了黃永玉代表作之一的大型青銅雕:《山鬼》。

太陽島

吉首太陽島,位于吉首市河溪鎮,距市區半個小時車程。

悠然秀美的自然風光地把湘西風情揮灑的淋漓盡致,這裡是野外燒烤的聖地,放鬆心情的好場所,採擷吉首秀麗假日風光的好地方。

在這裡可以領略綠油油的草地,享受午後微醺,可以毫無顧忌在橋上搖晃,可以體會駿馬的奔馳,還可以坐在船上觀看小河的流淌,更可以體會小河流水的清冽……於群山環繞中,度過美好的假日,讓輕鬆在心間流淌,讓愜意連綿不斷……它是吉首假日風情休閒的首選之地。

八月湖

八月湖離吉首市區半個小時車程,山清水秀,它是以躍進水庫為主體,擁有遊玩設施,如空中飛人、自由塔、激流勇進、過山車和快艇等。

八月湖之游,既讓人遊覽了山光水色,讓大家盡情、痛快地在玩樂中自我挑戰,體驗集體活動的精彩,也能爽爽地撒野一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