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王鎮位於大悟縣境東部。東與紅安縣華河鎮交界,西與彭店鄉接壤,南部分別與河口鎮,紅安縣上新集鎮相連,北與黃站鎮為鄰,鎮政府駐呂王,人口27779人,面積110.2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呂王、劉垸、錢垸、花橋、龍田、楊山、付山、胡沖、韓田、施畈、黃樓、董灣、八一、錢灣、肖崗、徐灣、大崗、江田、硯盤。[1]

中文名: 呂王鎮

行政區類別: 鎮

面 積: 110.2 km²

下轄地區: 19個村委會

電話區號: 0712

人口數量: 27779人

車牌代碼: 鄂K

地形地貌

境內東、西部山巒起伏,中間狹窄平坦,為半山半畈。總耕地面積20336.64畝。其中,水田15050.64畝,旱地5286畝。山林面積45916.43畝。

呂王城,曾稱呂旺城、禹王城。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朗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

行政區劃

呂王鎮呂王城,1933年前屬黃安縣。禮山縣建置時,劃屬三區;1935年改屬一區;1941年設呂黃鄉。解放初劃屬一區,1950年底從一區析出,設七區。1956年春,七區撤銷,復歸一區。1958年又從一區析出,設蘇紅人民公社。此後一直屬呂王區(公社)。1987年9月,設呂王鎮。轄呂王、八一、江田、徐灣、錢灣、大崗、董灣、劉烷、花橋、硯盤、韓田、施畈、黃樓、龍田、錢灣、楊山、傅山、胡沖、肖崗等l9個村,155個村民小組。共5651戶,24855人。其中,農業4907戶,23455人。

鎮內有大理石加工廠、修造廠、泥爐廠、鋁製廠、塑料廠等11家小型企業。有中學1所,小學18所,另有電影院、文化站、衛生院、幸福院等。S108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鎮政府駐呂王城,西距縣城50公里。

呂王鎮為革命老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爆發過農民運動。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部分農民參加過「黃麻起義」,紅安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後,於黃家樓成立仙居區蘇維埃(又稱紅安五區)。

農業

種植業

呂王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宜於發展農業。該鎮總耕地面積12271畝,其中水田9832畝,旱地2439畝,主要種植稻穀、小麥、及紅苕、花生,油菜、大豆、烤煙、芝麻等眾多農副產品;總水面4308畝,其中可養水面3067畝;

林業

山場資源豐富,達5萬畝,有以松、杉、楓為主的用材林和烏桕、板栗、銀杏、油桐、青油茶為主的經濟林,建有大型經濟林基地5個(1500畝),其次還有獼猴桃、美國布朗李、黃花湘蘭梨等名優果樹;此外還盛產香椿、蕨菜、白花菜、馬齒莧、薺菜等山野綠色食品。

養殖業

農戶主要養殖牛、羊、豬、雞、鴨、鵝、魚、兔、龜、蛇類等,有養殖大戶80餘戶。

豐富資源

呂王鎮呂王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採選條件好易於開採的特點。其中:(1)蛇紋岩儲量達4000萬立方米以上,其主要成份鎂、硅、鈣含量分別為39%、40%、0.5%,完全滿足鈣、鎂、磷肥和冶金材料、耐火材料的工業生產要求,開發前景良好;(2)花崗岩、大理岩儲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原料質地細膩、色調高雅、紋理優美、抗燒抗壓耐酸耐鹼性強,機械加工性能良好,可適用於各類建設物的裝飾和街道美化,並可加工成浮雕、墓碑等工藝品。金鳳石材公司正在加工生產石材工藝品,產品暢銷國內外,開採並加工榴輝岩,市場前景廣闊。(3)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立方米,鈣、鎂、硅含量分別為52%、1.2%、3.8%,鉀、鈉含量在0.03%以下,是生產水泥和石灰產品的優質原料;(4)具有豐富的氧化鎂礦、鎳礦資源,有儲量大、質地好、分布集中、易於開採的特點。其中:氧化鎂儲量達1.2億噸,含量為37-43%,伴生豐富的鎳礦,含量為0.3-0.37%,據初步統計,僅銀山寨開發利用,可得純利1000多億元。(5)風力資源豐富。中國電力投資總公司經過3年的觀察測試,準備於2007年10月投資5個億在仙居頂開發風力發電項目。

呂王鎮呂王人民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呂王是塊舉足輕重的革命根據地,先後有萬餘人參加革命,為民族的解放而犧牲的革命烈士達2000餘名,中原突圍時,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張體學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張體學將軍更是親率鄂東軍區部隊,駐紮呂王,牽制國民黨,其司令部就設在呂王錢家樓錢氏祠(至令保存完好,電視劇《中原突圍》中的有這段光榮歷史),名垂中國革命歷史的還有黃家樓紅色政權、錢氏祠指揮部、《呂王城協議》、張大包戰鬥。

在呂王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後走出了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極富傳奇色彩的原南京軍區司令員聶鳳智中將;原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副政委、中紀委委員黃立清少將;原鐵道兵副司令員何輝燕少將;原公安部後勤學院院務部政委吳傑少將及現廣州軍區聯勤部政委劉長艮少將、現任中共中央委員、黑龍江省省委書記錢運錄等一大批黨政軍高級領導人。

在1955年中央軍委授銜的開國將軍中,有6名將軍是呂王人。呂王老區處處留下革命者的足跡,記載着革命者的壯麗篇章,銘記着呂王人民的革命功勳。

目錄

基礎設施=

呂王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呂王鎮依託人文、政治、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狠抓招商引進,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該鎮經濟社會呈現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現有青茶4000畝,板栗1萬畝,雙低油菜8000畝,地膜花生3000畝。城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車呂引水工程的竣工,解決了城區及周邊近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了近50公里通村公路建設任務,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裝機數量達3000餘部;17個村全部開通了有線電視光纖網絡,用戶達2200餘戶;建成移動通訊基站六座,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呂王全境。鎮境內建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基本完成了農村農網改造任務,實現了電力調度自動控制,可完全滿足全鎮安全用電;已建成移動通訊基站三座,實現了移動通信信號覆蓋我鎮全境,開通了國際長途電信業務,移動通訊電話以及數據多媒體通信,構成了光纜、微波、無線、程控等多種現代化通信網絡;郵政實現了匯兌、函件、包裹、集郵等業務微機化,電子郵政已初具規模。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小城鎮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健康發展。

歷史傳承

千年歷史

呂王文化發展較早,有數千年的文明史,現已發現大型文化遺址4處、古墓群3處。其中呂王城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文化層厚達4米,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朝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多年來,文物工作者對古城遺址進行了挖掘,先後發現了屈家嶺時期文物彩陶片、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時期文物鼎、石斧、石鐮、砂灰陶等;西周時期文物鼎足、器皿等;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罐、瓮、板瓦等和漢代文物砂灰陶。這些文物無不展示着呂王絢麗多彩的古文化氣息,但呂王城源於何朝何代仍是歷史之迷。

西漢

呂王鎮相傳西漢初,呂后封呂氏子弟為王。呂王死後,呂氏諸王企圖搶奪劉氏江山,被太尉周勃等鎮壓。其中有一呂氏後裔脫逃,率數千人馬潛至鳳凰山(今仙居頂)時,見此山鍾靈毓秀,便上山祈祀天地山嶽,以求卜建一都之地,永享榮華富貴。當他行至山西北坳時,見一寬闊長崗,形如巨龍,西、北均為絕地,走勢由南轉東,崗上有一天然生成的清水池;再上至山頂時,又見頂峰有一巨石,形似鳳凰,石尖高抬向東,如同鳳凰振翅。於是,他便意會到其中的含意為「龍躍於淵、鳳振於東」,是上蒼神靈對建都於鳳凰山東臨水之處的暗示。因此,他們便選定山東部與山相連、三面臨水的船形崗地建立都城,自封為「呂王」,其都城稱「呂王城」。據說,呂王城建成後,一直風調雨順,十分興盛。到明朝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保江山永固,見呂王城龍、鳳二脈相連,有王侯之氣,要破呂王城風水,必須斬斷二脈銜接處,遂強令當地百姓,將崗地與山體相連處斷為一池塘,後人稱此池塘為「腰塘」(此塘今猶在)。自此,崗地兩邊河流水患不斷,房倒地毀,百姓流離失所。呂王城逐漸衰敗。

現代

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呂王城人民群眾移河造田,大興水利,把昔日窮山惡水之地,改造成為美麗、富饒的現代城鎮。有當地民謠為證:「千古一謎呂王城,水患災荒未有窮;古船難渡民間苦,龍鳳怎鎮惡人凶?!掃盡妖魔終有日,拯救人民五洲同;撫今追昔莫忘本,萬古流芳毛澤東!」呂王人民群眾至今仍一代一代的流傳着這個美好的傳說。呂王民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至今仍保留着傳統的文化藝術,如:龍燈、彩蓮船、鼓書、剪紙、皮影戲等,極富地方特色,頗受各地群眾歡迎。

迷人景

呂王鎮呂王有秀麗的山水風光,純樸的民情風俗,濃郁的趣聞軼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市縣「十五」規劃中的風景旅遊區呂王車筒溝水庫占地面積9.8平方公里,境內山巒起伏,丘陵密布,水庫、河流、溪澗穿插其間,低山、丘陵、平畈兼而有之。由於地理環境特殊,並受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短的影響,車筒溝水庫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珍惜動植物

這裡是植物區系薈萃之地,蘊藏着許多古老、珍稀和特有的植物,境內林木繁茂、古木參天、林海茫茫、綠蔭蔽日,僅蕨類和種子植物就有數百餘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銀杏;有極富觀賞價值的濕地松、山杉、水杉、楓楊;有珍貴稀有的藥材山楂、桔梗、蒼朮、防風;有極富特色的白花菜、板栗、珍珠花、蕨花菜、香椿等,被譽為「百草園」和「天然藥園」。境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據調查野生動物有豹、豺狼、野豬、免、山雞、野羊、小松鼠、豬獾子、果子狸、貓頭鷹、斑鳩。

車筒溝水庫風景區

車筒溝水庫風景區以奇峰崇嶺、摩壁幽谷、原始森林、深山古剎等人文、自然景觀而馳名。景區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早春的奇花異草、山野菜遍布嶺坳,尤其是二月蘭花盛開時節,似精心編織而成藍色地毯;盛夏景區風濃蔭避日,氣候涼爽;金秋的果實異彩紛呈,以盛產板栗而享譽中原,有中原板栗第一鎮之稱;隆冬時節,雪中奇松似銀龍舞動,令人神往;真是一處人間難覓的世外桃源。

呂王鎮境內主要景區景點有「一山一庫一寨四廟六寺」:仙居頂山、車筒溝水庫、一人寨、老寺、元戎寺、關居寺、香爐寺、一天寺、扯塌寺、新廟、尼姑廟、龍王廟、大廟,構成了完整的風景體系,是旅遊、避暑、休閒、考古的好去處。隨着我鎮的旅遊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車筒溝水庫風景旅遊區一定能成為中外遊人觀光休閒的勝地。

仙居頂

仙居頂是該縣四大名山之一,逶迤綿長,氣勢磅礴,素以雄、奇、險、幽聞名於世,主峰海拔680.2米,秀出雲表,聳翠天際,形若鳳凰頭,昂首張望四方,整個山體相似一隻鳳凰展翔欲飛,主峰頂端平坦,面積約30平方米,任憑山中勁風獵獵,這裡卻紋風不動。曾有人燃燭以試,火苗裊裊向上,毫不恍動。此處奇特現象,迄今仍為不解之迷。登上主峰,可見十萬大山擁拜於下,依岩傍壁,沿着曲徑通幽的棧道盤桓漫遊,奇觀勝景目不暇接:蜿蜓在大山深處的潺潺溪流如同琴弦在輕撥低吟,深谷中層山巒疊嶂,綿延起伏,煙霧朦朦;峻峭的崖峰怪石,異狀千奇,巍然羅列;群山中覆蓋着翠微層林,濃蔭蔽日;奇花異草爭相鬥妍,映醉山岸。置身其間,無不為這裡的幽谷、絕壁、古址、茂林的無窮魅力而心旌魄盪,流連忘返,無不為她獨特的幽野、險峻、奇特、原始之美而驚嘆叫絕!相傳這裡有道人「廬此」得道仙居此山而名,據舊《黃安縣誌》記「仙居頂亦接天台山脈,山岩盤曲,雖盛夏涼風襲人」,傳有農諺曰:「九州十三省,尖不過仙居頂」。仙居頂在隋唐時期稱「九連山」。相傳唐中宗年間(公元684年),平遼王薛仁貴之孫、丁山之子薛剛,因全家被奸臣陷害,逃出長安,潛逃至「九連山」避難,與在此占山為王的民女紀蘭英結為夫妻,為除奸佞,薛剛在山上修築寨城,招兵買馬,操練軍隊,故此至今仍留下許多遺蹟。這一傳說與歷史小說《薛剛反唐》中的故事情節十分吻合。如今仙居頂還有紀蘭英為王時的殘存寨牆,城門練兵時的古蹟——「走馬崗」「系馬樁」「豎旗梁」「扯塌寺」「逼風珠」等。其中走馬崗從主峰北下長約1公里,寬約300米,周圍仍保存有石砌城牆。

呂王鎮仙居頂山頂建有電視轉播台,山中建有國營林場,已真正成為林茂糧豐、百業興旺的「風水寶地」。鳳凰石是位於仙居頂峰上的一巨石、石面直徑8米餘,中呈脊背形,兩側平坦勻稱,其形酷似即將起飛的鳳凰,昂首伸嘴,將石下數間房屋的風雨全部遮擋。若在夏季雨霽天晴時,登上石尖南眺,可望見長江白茫茫的水光。飲馬池是位處仙居頂走馬崗上的一奇特清水池,池水碧綠,水源不知從何而至。池邊花草叢生,水中有大鯢,當地群眾稱之為:「娃娃魚」或「伢魚」,叫聲如同小孩啼哭,大的尺余,小的如蝌蚪。相傳呂王曾在此飲過馬,因而得名。仙人洞位處仙居頂走馬崗西側天然石壁上,石壁上部凸伸,下部凹縮,人在崗上不敢臨邊俯視,到崗下上望時,則只見山崖,不見天日。在絕壁上有一洞,洞的大小無法估測,相傳成仙道人就曾居此洞中,民間則稱其為「仙人洞」。黑龍潭系仙居頂東麓蔣家河溝一瀑布形成的石潭,潭水是從丈余寬的大黑石上流下來的,瀑水衝激石潭發出「嗡嗡」聲,如同龍吟一般,故名「黑龍潭」。此潭有一奇觀,潭中黑石上有兩個石眼,水從石眼中噴出,形成天然噴泉,有如龍鼻噴水。據傳,石眼下通海水,當年修建鳳凰石下寺廟時所用的木料,都是得道老和尚從石眼中抽出來的。

舍塔寺

車筒溝水庫承雨面積8.2平方公里,總庫容658萬立方,正常水位131.8米,大壩海拔高度137.2米,壩高41.3米,是我鎮最大的水庫,也是呂王人民艱苦奮鬥的智慧和結晶。庫區自然風光秀麗,景色奇特,「地氣盡垂於此」,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峰、泉、溪、林」於一地,山水奇中奇,此處可領略到「群峰削玉三千仞,亂石穿空一萬丈,岩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百花香」的詩情畫意,庫尾壩有一盆畈佳地,內外溫差約四度,實為山中小盆地,世外真桃園的寫照,在此發展觀光旅遊業優勢明顯,潛力很大。景區寺廟眾多,一人寨、老寺、元戎寺、關居寺、香爐寺、一天寺、扯塌寺、新廟、尼姑廟、龍王廟、大廟鑲嵌其間,寺廟內仍有神像數座,每逢陽春三月,四周鄉民,赴廟朝會,求神拜佛,香火甚旺,非常熱鬧。扯塌寺位處仙居頂鳳凰石下西側,古時修有一石木結構的廟宇,一排4間,牆壁均為雕花條石所砌,項部均為粗木拱合,造型別致,美麗壯觀,名「舍塔寺」。 每逢陽春三月,數十里內的鄉民赴廟朝拜,香火甚旺。後因出了不守清規的大和尚,要當地百姓用童男童女到廟中祭神,搞得人心惶惶,怨聲載道。當時在此避難的薛氏兄弟為除民憤,趕走了壞和尚,搗毀了「舍塔寺」。自此,人們便笑稱「舍塔寺」為「扯塌寺」。至今,尚殘存有石牆,石碾等遺蹟。元戎寺有一泉眼,從石縫隙中流出,四季常流不息,冬暖夏涼,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據有關部門化驗,此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飲此水能益壽延年,用此水洗浴有美容護膚之功效。傳說世代僧人飲用此水,都壽活百餘歲。

重要景點

呂王鎮呂王城原名禹王城,是以大禹之名來命名的,之所以把禹王城說成是呂王城,主要是因為大悟的方言,大悟的方言把禹字念成呂字的音,後來因為年代久遠,人們忘記原來的「禹」字,索性以字記音,把禹王城錯寫成呂王城,這就是呂王城的由來。

呂王城遺址位於呂王鎮西北,東臨呂王河,西臨仙居河,是1985年國家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它是一處面積大、堆積厚,遺物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文化遺址。呂王城遺址有兩處:一是城崗,一是袁家崗。根據發掘情況,人們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含有屈家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6個時期的文化遺物。屈家嶺遺物:有薄如蛋殼的彩陶片和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遺物:有鼎、豆、罐、壺、盆、器蓋、器座、紡輪和石斧、石鑿、石鏟、石錛、石刀、石鐮等。西周遺物:文物最多,文化堆積最為豐富,出土的文物有獸蹄形鼎足、盆、盂、器蓋、陶壁等,西周時期的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次為夾砂和泥質陶,還有少量夾砂和泥質紅陶、泥質黑陶。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少量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盂、盆、缽、碗、簋形器、瓮、豆和罐等。春秋遺物:有罐、瓮、豆等。戰國遺物:僅見豆、板瓦、簡瓦和瓦當。漢代遺物:遺物不多,僅僅只發掘出夾砂灰陶井圈殘片。

視頻

大悟縣呂王鎮正月鬧元宵龍燈喝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