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儉
基本信息
姓名 呂祖儉
|
字號 字子約,號大愚
|
官職 縉雲縣主簿
|
民族 漢族
|
追贈 朝奉郎、直秘閣
|
諡號 忠
|
出生地 金華
|
出生日期 1146年
|
逝世日期 1200年
|
所處時代 南宋
|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大愚集》
|
人物生平
呂祖儉從兄呂祖謙學,心領神會,勤奮不懈,日就月將,所學甚宏。並協助講學麗澤書堂。淳熙初(1174),以父蔭補迪功郎,官縉雲縣主簿。
淳熙八年(1181),奉派監明州倉,適遇祖謙卒,服兄喪一年而不赴任。當時規定,半年以上不上任者為違法,但祖儉堅持欲服完一整年喪服。朝廷居然特例同意,並因此而頒令今後以一年為限。呂祖儉任明州倉監,常在月湖聚徒講學,把呂祖謙的史學觀點以及在講學中取得的經驗,不遺餘力地擴大傳播。當地楊簡、袁燮、沈煥都非常尊重他,稱他為「甬上四先生」。呂祖儉又在史忠定竹洲書院講學,他與沈煥、沈炳又合稱為「竹洲三先生」。克紹呂氏「中原文獻之學」,並與當世名儒朱熹、陸九淵、陳傅良往復論辯,使得金華呂學能夠與朱、陸相始終,成為影響南宋後期思想的重要學術流派之一。全祖望評說:「明招學者自成公(呂祖謙)下世,忠公(呂祖儉)繼之。由是遞傳不替,其興嶽麓之澤,並稱克世……明招諸生,曆元至明未絕,四百年文獻之所寄也……為有明開一代學者之盛。」後歷任衢州法曹、籍田令、司農簿。
紹熙四年(1193)六月,通判台州,辦浙東賑務。十一月,除太府寺丞。慶元元年(1195),宋寧宗趙擴即位,宰相趙汝愚與韓侂胄爭權,被罷免貶謫福州,後謫永州。韓侂胄執朝廷大權,指理學為「偽學」,理學家被貶逐的有59人。呂祖儉上書,反對斥逐忠良老成之臣,說「恐自是天下有當言之事,必稱相視以為戒。鉗口結舌之風,一成而不易反,是豈國家之利耶?」寧宗認為目無君主,「朋比罔上」極諫,被貶謫廣東韶州,後改送江西吉州。後遇大赦,量移,即酌量改移近處江西高安。遇赦,移置高安,居大愚山真如寺。自號大愚叟。 呂祖儉在流放期間仍堅持讀書窮理,經常穿着草鞋到山野中採藥,以賣藥苦度生活。
慶元四年(1198)六年卒,諡「忠公」,歸葬武義明招山祖塋,為明招山呂氏墓群十三墓之一。著作有《大愚集》。嘉熙二年(1238),追贈朝奉郎、直秘閣,諡忠。呂祖謙逝世後,他編輯《呂祖謙年譜》《東萊呂太史文集》39卷及《壙記》。遺著有《大愚集》,散見《永樂大典》。[2]
史籍記載
《宋史·呂祖儉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