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簡(1141年-1226年),南宋理學家明州慈谿(今寧波市)人,敬仲,世稱慈湖先生。父親楊挺顯。楊簡的主要哲學貢獻在心學的發展上。

宋孝宗乾道五年進士及第,授富陽主簿。楊簡師從哲學家陸九淵,具體實踐了陸氏「六經注我」的為學方法,主張「毋意」、「無念」、「無思無慮是謂道心」等,為「甬上四先生」之首。由於「朱陸之爭」,朱熹對於楊簡的評騭頗苛,不時以「異端」視之。[1]奸相史彌遠是楊簡的學生,卻大力宣揚朱熹的《四書集注》。宋寧宗嘉定初,出知溫州,為官清廉,「務以德化感人。」[2]為當地民眾所愛戴。官至寶謨閣學士,卒文元

學術思想

楊簡繼承與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倫理思想,剔除了與其心學體系不合的「沿襲之累」,使之徹底化。認為「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為也」(《慈湖遺書·家記一·己易》)。「天地人物盡在吾性命之中,而天地人物之變化,皆吾性之變化」(《周易解序》)。

從這一唯我論的世界觀出發,把「心」看作天地之根、萬物之本,認為「人心自明,人心自靈」(《絕四記》《慈湖遺書》卷二),「人心本善、本正,人心即道,故曰道心」(《將仲子》《慈湖詩傳》卷六)。這是倫理道德的淵源與本質所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道心之中固自有」(《睽》《楊氏易傳》卷十三),並以此釋《易》,認為「易者,己也,非有他也」。「元亨利貞,吾之四德也……人推吾之始,名之曰元,又曰仁;言吾之通,名之曰亨,又曰禮;言吾之利,名之曰利,又曰義;言吾之正,名之曰貞,又曰固」(《慈湖己易》)。

總之,仁、禮、義、固四德之分殊,不過是「吾」的展開與表現。「其覺謂之仁,其宜謂之義,其履謂之禮,其明謂之智,其昏謂之愚,其不實謂之偽,其得謂之吉,其失謂之凶,其補過謂之無咎,其忻然謂之喜,其慘然謂之憂,悔其非謂之悔,嗇而小謂之吝,其不偏不過謂之中,其非邪謂之正,其盡焉謂之聖,其未盡焉謂之賢」(《慈湖遺書·家記一·己易》)。認為人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道德水平和人的完善程度,都是由吾心所決定的。

楊簡重視道德實踐,躬行封建禮教。認為「聖人藏身之道,惟以禮而已矣」(《觀》《楊氏易傳》卷八)。而有「此不敢犯禮之心,即正心,亦道心」(《漢廣》《慈湖詩傳》卷一)。袁蒙齋:《記樂平文元之遺書閣》評價他說:「慈湖先生平生履踐無一瑕玷,處閏門如對大賓,在闇室如臨上帝。年登耄耋,兢兢敬謹,未嘗須臾放逸」(《宋元學案·慈湖學案》)《四庫全書提要》雖然指出其學「入於禪」,但也肯定其行「則不失為正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他的為人處世甚至得到朱熹的稱讚:「子靜之門,如楊簡輩躬行皆有可觀」(《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四)。為官清正廉明,「務以德化感人,民日悅服」(《宋元學案·慈湖學案》)。

後世評價

楊簡與陽明心學的關係,從心學發展的歷程來看,是陸九淵到陽明心學的重要中間環節。作為陸九淵的弟子,楊簡從哲學理論上發展了陸九淵的本心論,又在自己的人生實踐活動中親身實踐了陸九淵「先立乎其大」的道德修養說。

他處於從陸九淵到王陽明心學發展的中間環節,其心學思想與陽明心學思想又存在很多理論要素的相同處和邏輯演化上的必然聯繫,可以說楊簡心學啟迪了陽明心學。[3]

著作

  • 《慈湖詩傳》
  • 《楊氏易傳》
  • 《先聖大訓》
  • 《五誥解》
  • 《慈湖遺書》

注釋

Template:Realist

參考文獻

  1. 朱子語類》卷一二四
  2. 宋元學案·慈湖學案》
  3. 慈湖心舟,不忘先生——憶大儒《楊簡》 搜狐網,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