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吴任臣(1628年-1689年),志伊,一字尔器,初字征鸣,托园,福建兴化府平海卫(今莆田秀屿区平海镇)人。任臣为吴祭裔孙,聚居平海湾,后来迁居浙江仁和县(今浙江杭州)。

目录

生平简介

随父过著“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生活。诗书继世,家学渊源,其幼即好学,十岁诵读古文。“志行端悫(诚实),博学而思深。”为诸生时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均名列第一(院试第一名为院案首)。

任臣虽为秀才出身,但是书无所不读,赋性耿介,鸿识孤诣,别有一番抱负。

诏举“博学鸿儒”

据《清史稿·选举志》载:“雍正十一年(1733),诏曰:'博学鸿词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康熙十七年(1678)特诏荐举,召试授职,得人极盛。'”原来康熙帝为了选拔硕彦奇才和争取山林隐逸之士,也是为了牢笼明代的遗民,特于一般的科举外,诏举“博学鸿儒”,令京师内外地方官员各举知。一时各地荐举了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在康熙十八年(1679)集于京师,由皇帝亲临监试于体仁阁。任臣以布衣负重名,郡邑有司荐举,即日催其就道,苦无疾不得辞,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勉强赴京应试,朝廷录取了第一等彭孙遹等二十人,第二等李来泰吴任臣等三十人(见[1]),俱授翰林院检讨,令纂修《明史》。

二十载始修成《图书集成》一书,为鸿篇巨制

康熙十九年(1680),上仿照历代开国帝王故事,召集群儒,从事大规模的编纂,由国家主持开馆修《明史》,兼修《三礼义疏》、《性理精义》 、《朱子全书》、《通鉴辑览》、《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四朝诗》、《骈字类编》、 《康熙字典》、《子史精华》、《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数十种,其中尤以历时二十载始修成共一万卷的《图书集成》一书,为鸿篇巨制。据《清史列传》卷六十八记载,《明史·历志》即出于吴任臣之手(按:《律历志》为旧史篇名,记载一代乐律和历法的沿革。《史记》律书、历书各为一篇。班固《汉书》始并律、历为一志。其后《后汉书》、《晋书》、《魏书》、《隋书》、《宋史》均有此志)。

长于天文,术数之学,通晓古文,善于算术,尤擅乐律

他精于“天官奇壬之术,射事多中,时人比之管、郭,亦精乐律。”(见王晫《今世说》)。任臣博学多才,长于天文,术数之学,通晓古文,善于算术,尤擅乐律。能编识汉“大吕”钟。(按:大吕为古代乐名,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顾炎武言“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

任臣居北京之时,与诸多学人交往甚密,如李因笃(字天生),工诗、精音韵,亦擢康熙间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同馆供职。毛奇龄(字大可),亦擢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修纂官,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有《西河合集》四百馀卷存世。更有吴锦雯高鸣九梅鼎九等人。(见《文献征存录》卷二)。清初大学者、诗文家顾亭林,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其卓然独出,不仅以文章著称,而所著之文,渊博崇实,饶有生气,为世所重,与黄宗羲王夫之为三大家,人称“清初三先生”,实乃清代文家开山之祖也,其著述繁富,不下五十种。他在《广师》一文中,曾就其“同学之士”、“辄就所见详之”,其中就有吴任臣,说是“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 (见四部丛书刊本《亭林文集》卷六。)顾炎武在当时号称淹博,而他却对吴任臣的博闻强记至为倾倒。

读者称其“广蒐博引,可称淹贯”

任臣才锋踔厉,学问亦足以副之,读者称其“广蒐博引,可称淹贯”,其著述有《周礼大义补》、《礼通》、《春秋正朔考辨》 、《山海经广注》、《字汇补》、《南北史合注》、《托园诗文集》和《十国春秋》114卷,尤以代表作《十国春秋》最著名。任臣的史才在当时即为人所称道,[2]载:“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朱彝尊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他的史学才能与文学家、学者朱彝尊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人对任臣的推许。

分修《律历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任臣平生勤于著述,又充《明史》纂修官,分修《律历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因费时伤神,操劳过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所修《律历志》已成。[3]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少霞周昂重刊《十国春秋》。穷其平生披阅广蒐所及,随笔札记,得到有关史事三百馀条,因辑为《拾遗》、《备考》两卷,附于其后,作为《十国春秋》一书的第一百一十五卷和一百一十六卷。

《十国春秋》

《十国春秋》共一百一十四卷,计吴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后蜀十卷,南汉九卷,楚十卷,吴越十三卷,闽十卷,荆南四卷,北汉五卷,十国纪元表一卷,十国世系表一卷,十国地理表二卷,十国藩镇表一卷,十国百官表一卷。(按:新编《莆田市志》卷四十四人物,吴任臣条云:“著有《十国春秋》一百四十卷,有误,实为一百一十四卷)。吴任臣的这部巨著,已远远超过宋人的《五国故事》和《九国志》。尽管马令和大诗人陆游的《南唐书》号称详赡,吴任臣所撰的《十国春秋》则充分利用了马、陆两书的材料,但马书与陆书仅是南唐一国之史,吴书的规模浩繁是比马、陆两大家大得多的。《十国春秋》完成于康熙八年(1669),旋即锓板问世。

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在写十国君主之事迹与重大历史事件时,所据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和薛居正、欧阳修二史。《十国春秋》的众多人物传记,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类书、文集等。其撰《十国春秋序》云:“任臣以孤陋之学,思取十国人物事实而章著之,网罗典籍,爰勒一书,名曰《十国春秋》,为本纪二十,世家二十二,列传千二百八十二(如列传中介绍有闽莆阳人物:陈洪进、徐昌嗣、陈峤、黄滔、徐寅、翁承赞、郑良士七人)。人以国分,事以类属。又为《纪元》、《世系》、《地理》、《藩镇》、《百官》五表,总一百一十四卷。虽世远人湮,书册难考,乃鉴观诸邦,略得而论。……书成,聊著纂述之大指如此。康熙八年(1669)己酉孟夏,仁和吴任臣撰。”[4]



七言律诗

序:园在西溪,明洪尚书钟别业,今已易主,惟小丘尚存。

秋宪当年赋《遂初》,槿篱茅屋树枝疏。一溪香雪长携屐,满院萝阴正读书。

乍可山如人影澹,无妨月照夜台虚。荒烟此日迷花坞,十笏模糊指旧庐。 [5]

注释

  1. 《清史稿》文苑列传一彭孙遹
  2. 《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潘耒传》
  3. 光绪杭州府志》:“竭四十昼夜,终卷遇疾骤发,僵仆车中卒。”
  4. 清代史学家吴任臣与《十国春秋》
  5. 诗词库>淸>吴任臣>七律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