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龍珠果
哥倫比亞龍珠果 |
中文名;酸漿 拉丁學名;Physalis alkekengi 別稱;哥倫比亞龍珠果,菇蔦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茄目 科;茄科 族;茄族 屬;酸漿屬 種;酸漿 分布區域;雲南(南部)、廣西、廣東、 海南、香港、台灣、福建 |
酸漿(Physalis alkekengi)俗稱哥倫比亞龍珠果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土層疏鬆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廣西、廣東、海南、香港、台灣、福建(南部)和東北三省。[1]
目錄
簡介
哥倫比亞龍珠果學名酸漿,俗稱菇蔦(niǎo)、燈籠草等,北方稱為菇蔫兒、姑娘兒,以果實供食用。原產於中國,南北均有野生資源分布。在東北地區種植較廣泛。其他地區種植較少,仍屬稀特蔬菜。
酸漿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適應性很強,耐寒、耐熱,喜涼爽、濕潤氣候。喜陽光。不擇土壤,尤其是原產亞洲的酸漿在3℃~42℃的溫度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在我國北方嚴寒地區露地栽培,冬季地上部雖然枯萎,但翌春又萌發生長,一次種植,多年收穫。但原產南美洲的酸漿,在嚴寒地區越冬能力較差,多作一年生栽培。酸漿品種較多,常見栽培的有引自日本的紅果酸漿,別名紅姑娘,果型較小,栽培容易,多作為觀賞栽培;還有一種是黃果酸漿,學名金燈果,別名洋姑娘,果型較大,口感風味較紅姑娘要好一些,現在東北市面上常見此種。
酸漿多植於林間,路緣,可增添山林野趣,也可盆栽觀賞,果枝又可製作乾花。果可鮮食,還可製成沙拉或果醬。全株可入藥,有清熱解毒功效。
形態特徵
酸漿為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厘米,基部略帶木質,分枝稀疏或不分枝,莖節不甚膨大,常被有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較密。葉長5-15厘米,寬2-8厘米, 長卵形至闊卵形、有時菱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不對稱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而波狀或者有粗牙齒、有時每邊具少數不等大的三角形大牙齒,兩面被有柔毛,沿葉脈較密,上面的毛常不脫落,沿葉脈亦有短硬毛;葉柄長約1-3厘米。
酸漿花梗長6-16毫米,開花時直立,後來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花萼闊鍾狀,長約6毫米,密生柔毛,萼齒三角形,邊緣有硬毛;花冠輻狀,白色,直徑15-20毫米, 裂片開展,闊而短,頂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外面有短柔毛,邊緣有緣毛;雄蕊及花柱均較花冠為短。果梗長約2-3厘米,多少被宿存柔毛;果萼卵狀,長2.5-4厘米, 直徑2-3.5厘米,薄革質,網脈顯著,有10縱肋, 橙色或火紅色,被宿存的柔毛,頂端閉合,基部凹陷;漿果球狀,橙紅色,直徑10-15毫米,柔軟多汁。種子腎臟形,淡黃色,長約2毫米。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土層疏鬆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分布範圍
危害
1861年在香港被報道。常攀附其他植物生長,形成大面積的單優群落,危害甘蔗等農作物,破壞當地動植物相,造成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的減少。
主要價值
龍珠果是食蟲植物,花托分泌帶有特殊香味的粘液,吸引逗號大的小昆蟲來吸食,結果小昆蟲被粘液黏住,一段時間後被龍珠果吸收滋養果實長大。
龍珠果的果實生的時候綠色,熟的時候黃色,果實完成成熟時,果實的甜味反而會下降,甜度降低,在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花托還沒有凋謝,這個時候果實很甜,而且味道奇香。小昆蟲往往聞到這些香味,不斷前來,結果大量小昆蟲被粘到花托上,最後被龍珠果消化掉。
龍珠果粘液呈油性,遇水反應,起泡,變得滑滑的,預測這種粘液可用用於去除角質,用於化妝品行業。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秋初將採回的成熟果實,去掉果皮,用清水洗去果肉,把種子晾乾或曬乾,置通風處貯藏。翌年春季3月播種。大面積的生產一般採用直播法,按35cm左右開行條播,將種子均勻地播入溝里,覆土2cm,澆水保濕。7-10d出苗。
田間管理:苗高5cm左右時,按株距10cm定苗,並沒支柱,用竹枝或樹枝插在行間,莖蔓纏繞其上,在定苗時、生長期、始花期各追肥1次,第1次氮肥,第1次麩肥或人糞尿,第3次除施氮肥外,增施過磷酸鈣。在每次追肥前,進行中耕除草,施肥後結合進行培土。
採收和儲藏:夏末秋初採收全株,洗淨,鮮用或曬乾。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紗,曬乾。4-5月採收果實。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哥倫比亞龍珠果的功效與作用,果蔬百科 , 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