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末農民戰爭

唐末農民戰爭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 唐末農民戰爭

結束時間: 公元884年

開始時間: 公元859年

後果: 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唐末農民起義戰爭從公元859年的浙東裘甫起義開始,到公元884年黃巢起義的失敗結束,前後歷時25年,起義軍席捲了現在的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兩廣、兩湖、陝西等12省,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唐朝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1]

目錄

戰爭背景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沉迷酒色娛樂,不理朝政,苛捐雜稅嚴重,致使政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興起,與朝廷長期爭權鬥爭,整個社會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東地區領導的農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龐勛在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領導駐軍起義,史稱"龐勛起義"。這兩次變亂雖然很快被唐王朝鎮壓下去了,但是開啟更大規模起事的先聲。宋祁《新唐書》總結教訓:"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階級矛盾不斷惡化,唐朝末期。皇帝和官員荒淫縱侈腐朽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統治階級及地主階級的手中。

農民負擔沉重,統治階級的腐朽制度的改變,加之戰爭連年不斷,大多數農民的居住地變成一片廢墟,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即使戰火沒有危急的地方,由於統治階級為了支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地方官員和地主階級聯合對農民的壓榨,更加加深了農民的各種負擔。

農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有紛紛起來反抗。

戰爭意義

唐末農民大起義歷時9年,轉戰10餘省,瓦解了唐王朝的黑暗統治,進一步摧垮了魏晉以來的腐朽的門閥士族勢力。起義中,第一次以"平均"為口號,表明農民起義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戰爭經過

王仙芝黃巢為首的反抗唐朝腐朽統治的農民大起義。

唐僖宗初年,政治腐敗,科斂繁重,災荒連年,黃河以南尤為嚴重,勞動人民無以為生,被迫揭竿而起。

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率數千人起義,自號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

次年,攻克曹州(今山東定陶西)、濮州(今山東甄城北),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黃巢聚眾數千人響應起義,與王仙芝會合,數月之間發展為數萬。

王、黃二人從事過販賣私鹽,對交通路線及唐軍虛實較為熟悉。乾符三年,王、黃聯軍出山東,活躍於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

唐朝鎮壓無效,轉而誘降,王仙芝動搖,黃巢反對未遂,於是分道揚鑣,黃返回山東。乾符五年(878),轉戰於南方的王仙芝為唐軍所敗,被殺。

尚讓率餘部與黃巢會合,推黃巢為黃王,號沖天大將軍,勢力又見壯大。黃巢義軍再度北上,然後轉而強渡淮河、長江,突入江西,又經浙西進抵浙東,開山路700里進入福建,攻克福州。

又沿海岸南進,六年九月,攻占廣州,並發布文告,痛斥宦官專權,綱紀敗壞;下令禁止官吏殖財貪贓,並宣布即將北上攻打長安。

他的主張深受人民擁護,義軍發展為數十萬。黃巢率眾取道桂林,乘大筏沿湘江進入湖南,又下江陵(今湖北江陵)。荊門受阻後,轉而東向。

廣明六年(880)重創唐軍高駢部,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飛渡長江,以破竹之勢又渡淮河,於十一月攻克東都洛陽。

沿途義軍紀律嚴整,收眾至數百萬。於是義旗西指,攻破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天險。十二月,進占長安,僖宗出逃成都。十二月十三日,黃巢於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

宣布罷免唐三品以上高官,處死一批皇族、公卿和高官顯貴,沒收富豪財產。起義軍由於長期大規模的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進入長安後,又沒有全力追殲殘敵,使唐廷獲得喘息之機,逐漸積蓄起反擊力量,圍困長安,並對大齊政權採取堅壁清野政策,使其陷入嚴重的缺糧困境。

義軍將領朱溫降唐,沙陀族李克用率軍援唐,大大增強了唐反擊的實力。黃巢被迫於中和三年(883)東撤,攻下蔡州(今河南汝南),又攻陳州(今河南淮陽),然300餘日不下,義軍損失嚴重。面對唐軍增援,黃巢只好解圍。中和四年(884),黃巢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兵敗自殺(一說被殺),起義失敗。

主要戰役

汝州之戰

廣州之戰

潭州之戰

洛陽之戰

長安之戰

萊蕪之戰

點評

唐末農民起義戰爭先後持續25年之久。特別是黃巢起義,歷時十年,攻破長安建立大齊,是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戰爭。黃巢義軍利用人民支持,地形熟悉的優勢,運用避實擊虛,即打即離的戰術,實行流動作戰,疲憊、消耗官軍;攻戰與攻心兼施,爭取藩鎮武裝、孤立唐軍主力;南征北戰,給唐政權以致命打擊,是有許多成功經驗可總結。但在奪取長安之後,除惡不盡,軍事停滯,孤城失援,內部分裂,在撤退中又膠着于堅城拚消耗,招致全軍覆滅,教訓亦是深刻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