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
商州區是陝西省商洛市轄區的建制。其前身是商州市、商縣、商州、洛州、上洛候國、上洛縣、上雒、上鄀、鄀方。 其政府、治所所在地分別在今州城和商州古上洛(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
地處陝西省東南部的秦嶺南坡,西鄰西安,東通鄂豫,全區轄30個鄉鎮辦事處,總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是商洛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7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西周為若方國,春秋時為上鄀、上雒(晉、魏)。秦、漢、隋唐宋均有上洛建制。
全區宜林地500萬畝,林木覆蓋面積200萬畝,草坡可利用面積61萬畝,以核桃、柿子、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樹160多種,"商州核桃"、"孝義柿餅"在中國久負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區野生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黃芪、二花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全區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銀、鉛、鋅、鉬等21種,產地65處;水資源蘊藏量646萬千瓦;野生動物50餘種,其中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12種。[1]
目錄
商州概況
商州地處陝西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西鄰西安,東通鄂豫,全區轄30個鄉鎮辦事處,總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是商洛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商州歷史悠久,古有商鞅封邑、四皓隱居、闖王屯兵,是革命戰爭年代鄂豫陝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商州交通便捷,是西北與東南的交通要道,312國道、銀武、西合兩條高速公路和西合鐵路貫通全境;商州生態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實,森林覆蓋率58.7%,是一片山綠水清的土地;商州文化底蘊深厚,既有北方之粗獷,又兼南國之靈秀,商於古道自古到今曾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不朽詩篇。
商州區地處陝西東南部,秦嶺南麓,丹江源頭。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人,轄30個鄉鎮、辦事處,409個行政村,是商洛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是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試點示範區,又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
商州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生態環境優美,境內350餘處自然、人文景觀多姿多彩。全區宜林地500萬畝,其中有林地200多萬畝。有核桃、柿子、板栗等經濟樹種160多種,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居全省前列。中藥材多達140餘種,是陝西省天麻、桔梗、二花、黃芪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2]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以中藥材、桃核、板栗、蔬菜、烤煙、食用菌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以醫藥化工、礦產開發、建築建材、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工業體系,以生態旅遊、餐飲服務、勞務開發為主的第三產業,以道路交通、流域治理、扶貧開發、城鎮建設等為主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十五」末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7.01億元,年均增長10.9%,順利實現了翻一番經濟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積極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產業富區、科技興區、開放活區」五大戰略,強力推進「穩定農業調結構、主攻工業上項目、強化基礎抓三產、改善環境爭投入」四項工作重點,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突破發展,力爭全區生產總值達到43億元,實現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四個翻一番的目標,為建設小康商州、和諧商州奠定堅實基礎。[3]
商州文化
商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秦時為商鞅封地,漢為四皓隱居之處。美麗的商山水曾養育過劉蛻、張海、郭邈山、王煥猷等一代名流;白居易留下了「我有商州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的千古名句;秦頭楚尾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創造了商州大地豐富獨特、深厚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觀。
新中國成立以後,商州的文化藝術取得了矚目的發展。50年代創作演出的商洛花鼓戲《夫妻觀燈》走進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五十年代初,由商州推出的《一文錢》轟動了陝西文化界,影響到全國,獲得了省和國家級大獎,並被搬上銀幕,使山區文藝走出了大山,深受全國人民喜愛。
商洛花鼓戲《屠夫狀元》在文藝重新振興的80年代初,一炮打響,紅遍三秦大地,從而使「商洛花鼓」這一山區劇種成為陝西文藝界一顆耀眼的名星。該劇被全國各地的地方戲移植達20多個,創下「一個劇本救活了一個劇團」的奇蹟。《劉海戲金蟬》、《闖王寨》、《山鄉小店》、《泉水清》、《月亮光光》等劇在中國也得到各種獎項。商州贏得了「戲劇之鄉」的美譽。
作為三秦文化重地的商州,文藝創作名作名人不斷,文壇空前活躍,京夫的短篇小說《手杖》、《娘》、報告文學《人的正名》、《在治安辦公室里》相繼在全國獲獎,李高信的《魯迅筆名探索》填補了魯研方面的空白,魚在洋的兒童文學在全國獲獎,南河的散文集引起讀者關注,李克昌、李志賢、崔來雋、崔學民等人為代表的書畫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商州目前已有作協、書協、美協、攝協和戲曲研究等專業機構,各類作品在省上和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並有相當數量的作品獲獎。[4]
民間傳說
倉頡在洛南洛河北陽虛山造字之後,因嫌不足,來到丹江源頭,自西而東訪問鄉老。一日,他走到距丹江源頭近百公里的地方,被一座錦鄉峰巒吸引,即走近狩獵捕魚人群。當人們知道倉頡造字少而煩惱時,便勸慰道:「一個人識見有限,字要造得多,得造眾人商量。」倉頡從而受到啟發,隨即當眾造出「商」字。這「商」字不是一個口,而是三個口。《古尚書》等篆字中的商字就是三個口,表示眾人商量之意。由於商字是在山前商量造出的,所以三口之後以起伏的山巒為背景合成商字。為紀念商字的問世,人們便將倉頡留步造字的那座秀麗山巒取名商山(坐落在今丹鳳縣商鎮丹江之南)。其山形頗似商字,特別是大雪初晴,活像一個銀鑲玉嵌的巨大商字,即《商州八景》之「商山雪霽」。
中國教育鼻祖契,封商後使商國的經濟、文化都發達起來,契傳位給兒子昭明,昭明又傳位給了契的孫子相土。相土具乃祖風,不僅是位英明國君,而且發明了中國第一輛馬拉車。商國人本來就善做買賣,有了馬拉車,提高了運載量,生意更是越做越紅火,人們遂將商國人熟操之業,稱作商業。因為商品交換,是以「貝」作為貨幣流通的,所以商字便由「眾口」商變為「貝」心商。《說文》貝部,即保留了「貝」字心的商字。
由於世風變化,一些商人信口要價,單憑一張口字買空賣求,龍駒寨的一位讀書人寫對聯時,首次將商字由「貝」字心變為「單口」心。此後因一些奸商見錢心黑,盡做此沒心肝買賣,這位讀書人又在過年寫對聯時,故意寫個無心商字。商人們不察其意,反因此字用起來方便,便日益流行開來。
大禹治水時,曾「導洛至熊耳」。然歷來對「熊耳」之實指尚存爭議。一指河南省盧氏縣之熊耳山,一禹應是陝西省商州市(古稱上洛縣)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學家邵雍(字堯夫,號康節),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達八年,即持後一種意見,並為此題寫了一首《辯熊耳山》的「五律」:
昔禹別九州,導洛自熊耳,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熊耳自有兩,未知孰為是?書傳稱上洛,斯言得之矣。
「書傳稱上洛」,即是禹《尚書》《左傳》所說的「導洛自熊耳」,系指上洛縣(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強調了一句「期言得之矣」,就是說這話說對了。
熊耳水患治理之後,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陝西省丹鳳縣城西南7.5公里處,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霽」,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隱居此山而名噪書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難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當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貞行子)的奇人,為指點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門饋贈給大禹兩部「寶書」:《九疇書》及《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讀了這兩部書才將神州劃為「九州」,分區疏導,不僅降服了丹江「妖龍」,而且治住了全國洪水之災。這便是「月兒彎彎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
後來,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音薛)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於商,賜姓子氏」。商地古稱商國,即契之封國。
商洛人,為祭祀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內多處修築「禹王宮」、「契廟」。
四皓,是戰國時秦國傳授《詩經》的四位博士,即,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角里先生周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四人因見秦政暴虐,懷着「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的情志,相繼隱於終南深山,後同隱商山(以稱地肺山,在今丹鳳縣城西南,秦時屬商縣),過着「岩居穴處」,采草木這英以充飢的清貧隱逸生活。角里先生初隱在秦嶺深山的商南縣城北雙峰山,本地人民看到角里先生辭官不做,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十分敬佩,遂將先生隱居之「雙峰」改稱「角山」,稱謂至今。
相傳,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六月的一天,商南縣知縣羅文思信步東門上了東崗(東門外一小山丘),突然發現面前站着一位老翁,紅顏白須,神采奕奕。羅問:「老翁貴姓高名?」老翁笑呵呵地答道「角里」。羅又問「家住哪裡?」老翁用手指向城北雙峰山,轉眼間,老翁不見了。羅知縣請工匠在見到老翁的地方豎一石碑。碑文橫額「北望雙峰」,中間為「角里先生隱處」6個大字。右邊刻注「先生秦時人姓周名術字元道隱城北雙峰今角山。」左邊注「大清乾隆十三年六月上浣商南縣西蜀羅文思立」(石碑現存商南縣文化館),以示尊崇。此傳說雖有點奇妙,但與碑文對照,確是該縣知縣羅文思所立。
后角里先生與其三人聯繫考察,認為商山地處丹江南岸,山高而不顯陡,地闊而易隱身,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風景迷人,且盛產商芝等草木本食物,是適宜隱居之地。他們同隱商山後,借山穴建茅舍,日間在彎彎曲曲的深山幽谷中採摘商芝、野果充飢,吟詩作歌(即《采芝歌》,每人一句,上對下聯: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樹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處,以為幄茵。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四人合言]唐虞往矣,吾當安歸?」)倒也無憂無慮,安閒自得。
漢高祖劉邦聞此,曾派使臣進山請四皓出山輔佐,他們認為劉邦「輕士善罵」,拒而不受。四皓先生不貪官祿,高風亮節,博得了世代人們的敬仰。
商州市城東35公里的孝義灣,原名「孝爺灣」,其來歷故事為同其產「孝義柿餅」一樣,聞名遐邇。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居住着一戶由父親、兒子、孫子三代人組成的人家。兒子不孝敬父親,認為老人年老多病,是個累贅。這些孫子看在眼裡,氣在心頭,總想找機會說服父親。一天,兒子自製了一副擔架,讓孫子幫忙,言說抬着爺爺去醫院看病。兒、孫倆抬着爺爺,來到丫環崖畔歇息時,兒子對孫子悄悄耳語,要將爺爺同擔架一起從陡崖上撂下去,落個零干。這時孫子以為機會已到,便不慌不忙地說:「不,爹爹。這副擔架是些作的,不能撂,等將來你也走不動時,我還要它抬你呢。兒子聽了孫子的話,大為震驚和羞愧,便說:「快將你爺爺抬回,不能撂了!」就這樣兒子又抬回了爺爺,從此萬分孝敬,被方圓群眾傳為佳話。孝爺灣就由此而得名。
羅漢洞前香火旺
距洛南縣城25公里的柏峪寺街對面的洛水北岸,有一懸崖,名叫洞兒崖。洞兒崖的山腰峭壁上,古柏蒼松間密布着36處大小不同、縱橫交錯的石洞,在祥雲飛渡中時隱時現,十分可觀,人們稱它「羅漢洞」。登羅漢洞,可遠眺白雲、蘭天和連綿起伏的山戀,近看田園、村舍和洛水蜿蜒,魚游淺底,鴨浮水面。在通往羅漢洞的石門下邊,豎立着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漢唐古蹟」四個大字。
相傳,在漢唐時期,柏峪寺附近有18個乞丐。白天,他們分頭沿門乞討,夜晚腹中無食,加之身上衣單,飢餓難耐,便常常圍坐在一起,生火取暖。一天,他們從山上取來了檀香樹的枝葉,燃起了熊熊大炎。傾刻,香氣四溢,香煙裊裊,飄上雲天。此時,玉皇大帝正在天宮休息,聞到濃濃香氣,十分驚奇。心想:人間什麼人破費,香火這樣旺盛?他撥開雲頭,往下細看,原來是18個衣衫破爛、蓬頭垢面的乞丐在燃燒檀香。玉皇大帝誤以為他們在焚香拜佛、乞求上蒼,便生也一片憐憫之心,傳令土地,封他們為「十八羅漢」,令其在石洞裡長期安身,享受人間香火供品。石洞也因此而得名「羅漢洞」。後人為紀念這18個羅漢,特鑄造了18個體高5尺、面貌不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鐵羅漢,現石洞裡1110個小羅漢為伴。
農業藥業
近年來,商州區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載體,依託種植、畜牧、旅遊等重點生態產業開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着力打造國道沿線百里「綠色長廊」。至2003年,全區建立了劉灣中藥材示範園、楊峪河丹參、張村桔梗等18個無公害藥源基地,劉灣大蒜、沙河子胡蘿蔔、楊峪河雙孢菇等6個無公害蔬菜、食用菌基地,孝義、沙河子、牧護關、大荊等9個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全區發展中藥材10萬畝,總產值達1億元;蔬菜6.5萬畝,總產值達7875萬元;食用菌袋料栽培550萬袋,天麻200萬平方米,總產值達5300萬元;高農業,健康發展肉、蛋、奶類產量分別達到17800噸、5000噸、900噸,畜牧總產值達1.1億元。同時,以牧護關避暑山莊等生態旅遊項目為龍頭,促進當地紫豆角、水雜果等天然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目前,「商山桔梗」「孝義黃芩」「商州天麻」、「孝義柿餅」、「黑龍口白條肉」、「黑龍口豆腐」、「大荊畜禽」等農產品已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藥業
商州地處秦嶺腹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中草藥最佳適生地。境內現有野生中藥材800餘種,掛牌出售140餘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是陝西天麻、桔梗、二花、黃芪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
近年來,商州大力實施「產業強區」戰略,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中藥材生產,全區中藥材產業初具規模。2003年,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產量3.5萬噸,產值1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25%、13倍和16%。建成了劉灣百畝中藥材示範園,楊峪河丹參基地,大趙峪梁鋪、白楊店唐寨子、於塬3個千畝黃姜基地,大荊硯川千畝丹參基地,孝義千畝黃芪、千畝板蘭根基地,張村千畝桔梗基地等18個有一定規模的藥源基地。黃姜、丹參、天麻、桔梗、黃芪、柴胡、板蘭根、黃芩、丹皮、白朮、二花、五味子、山茱萸等13個骨幹品種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丹參已於2003年通過國家級GAP認證,柴胡、桔梗、黃芩GAP項目開發正在爭取國家認證。全區成立了10個中藥材產業協會,在藥農培訓、中藥材推銷等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
自然資源
境內木本植物共有259種。草本植物發現的有820種,採集鑑定標本249種,分屬58科。由于山地的影響,氣候條件沿垂直方向變化。隨着高度的增加,植被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形成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帶。商州的植被分帶(區),可分為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區,(海拔1200米以下),低中山針闊葉混交林帶(海拔1200-1800米),中(高)山樺木林帶(海拔1800米以上)。
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區
此植被區主要分布于丹江、南秦河、板橋河、大荊河河谷川道及其兩側坡塬和山地,海拔1200米以下,山勢較低,地形開闊平緩,水熱條件較好,是境內主要的農作物、果樹、用材樹栽培區。本區的木本植物主要是落葉用材樹、經濟樹。針葉樹有天然的側柏林,人工撫育的小片油松林。草本植物主要是各種農作物以及雜草。本區植被突出的特點是受人工影響大。
糧食作物3大類,20種,234個品種。
禾穀類玉米、小麥、水稻、大麥、穀子、糜子、高梁、蕎麥、洋麥。
蔬菜作物洋蔥、春花白、夏花白、西紅柿、黃瓜、辣椒、梅豆、南瓜、西戎蘆、芹菜、香菜、韭菜、萵筍、菜花、冬瓜、筍瓜、絲瓜、葫蘆、大白菜、白蘿蔔、大蔥、秋花白、蔓青、蓮菜、芥菜、熱蘿蔔、苤藍、茭白、大頭菜、油白菜、胡蘿蔔、大蒜、菠菜、黑油菜、大青菜、刀豆、山藥等。
經濟樹核桃、柿子、板栗、漆樹、蘋果、梨、桃、杏、葡萄、櫻桃、獼猴桃、花椒、李梅等。
用材樹側柏林是此植被區內唯一的林帶、分布于丹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坡地。一般為幼齡林,總覆蓋度40-50%,平均樹高4-8米,胸徑一般為20厘米以下。林中星散分布的其他喬木有山刺柏、油松、黃連木等。林下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刺槐呈零散分布,也有人工栽植的小片林,分布於谷坡及低山丘陵的坡面上。「四旁「栽植的用材樹主要有紅椿、白椿、中槐、白楊、泡桐等。
灌木藤木類馬桑、酸棗、胡頹子、沙棘、錦雞兒、榛子、黃櫨、苦木、馬皇梢、荊條、忍冬、柴穗槐、五味子、葛藤、南蛇藤、二花、衛茅等。
藥用植物桔梗、白朮、黃芪、紅參、沙參、半夏、當歸、生地、遠志、白芍、瓜蔞、天麻、茵陳、薄公英、地丁、金銀花、白芨等。
草本植物鐵杆蒿、白茅、白羊草、黃菅草、野菊、茵陳等。
行政區劃
商州區轄4個街道、16個鎮、10個鄉: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孝義鎮、夜村鎮、白楊店鎮、張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黑龍口鎮、牧護關鎮、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上官坊鄉、硯池河鄉、麻池河鄉、閻村鄉、三岔河鄉、紅門河鄉、西荊鄉、李廟鄉、蒲峪鄉、龍王廟鄉。[5]
歷史沿革
北周置商州,1913年改縣。據《太平寰宇記》:「取古商於之地為名。」1987年設市。
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94號):撤銷商洛地區和縣級商州市,設立地級商洛市。商洛市設立商州區,以原縣級商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商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大街。
城關鎮、夜村鎮、金陵寺鎮、大荊鎮、黑龍口鎮、楊斜鎮、北寬坪鄉、碾子凹鄉、廣東坪鄉、韓子坪鄉、大河面鄉、黑山鄉、上官坊鄉、閻村鄉、藥王坪鄉、硯池河鄉、松樹嘴鄉、兩岔口鄉、孝義鄉、張墹鄉、兩水寺鄉、白楊店鄉、會峪鄉、鐵爐子鄉、牧護關鄉、火神廟鄉、引龍寺鄉、三岔河鄉、韓峪川鄉、肖塬鄉、紅門河鄉、麻街鄉、三十里舖鄉、土門庵鄉、管家坪鄉、仁治鄉、陳塬鄉、劉灣鄉、楊峪河鄉、硯川鄉、腰市鄉、馬角山鄉、李廟鄉、西荊鄉、東峪鄉、沙河子鄉、張村鄉、梁鋪鄉、三賢鄉、西墹鄉、看山寺鄉、板橋鄉、水道河鄉、龍王廟鄉、郭村鄉、蒲峪鄉、麻池河鄉、林岔河鄉、東嶽廟鄉、牛槽鄉。
2000年,商州區轄4個街道、13個鎮、1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30883人,其中:城關街道79055人、大趙峪街道18096人、陳塬街道14421人、劉灣街道17688人、孝義鎮14376人、夜村鎮16699人、白楊店鎮19170人、張村鎮16296人、沙河子鎮16495人、揚斜鎮11626人、麻街鎮16826人、黑龍口鎮20157人、牧護關鎮9789人、大荊鎮27994人、腰市鎮17056人、板橋鎮14332人、北寬坪鎮10675人、西澗鄉10244人、三十里舖鄉5778人、上官坊鄉7007人、硯池河鄉3741人、松樹嘴鄉6714人、麻池河鄉11838人、牛槽鄉6377人、東嶽廟鄉4621人、閻村鄉6321人、三岔河鄉13836人、紅門河鄉8933人、西荊鄉13024人、李廟鄉11916人、馬角山鄉3902人、蒲峪鄉5714人、龍王廟鄉6693人、大河面鄉4447人。
特色旅遊
景區分為四大功能區:一是牧護關避暑度假區,包括湘子苑、文公齋、劉秀閣、牧童樂4中風格的別墅群;二是天屏溝生態旅遊娛樂區,包括滑雪(草)場、攀崖、射擊、射箭、垂釣園、匹特博(彩彈氣槍)、遛馬場、牧羊燒烤和徒步觀光遊覽;三是韓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觀遊覽區,包括韓愈祠森林公園、湘子洞、商州人文歷史民俗博物館、秦巴山區生態博物館;四是綠色農業觀光區,主要包括畜牧小區以及生產一季玉米、洋芋、反季香菇、大棚蔬菜等。一期工程占地39畝,總面積26800平方米,現已建成30棟歐式別墅,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會議中心(餐飲、娛樂)樓一棟,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目前,滑雪(草)場、度假村及會議中心於2005年12月18日正式開業。
為了滿足不同遊客的消費層次,我們還推出了「農家樂」項目,已有20戶掛牌營業,這裡有極富牧護關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飲食品:牧護關洋芋糍粑、秦嶺之巔紅豆稀飯、牧護關豆腐乾、秦嶺腹地酸菜雜麵、牧護關紫豆角乾麵、文公樂大燴菜、湘子笑槓子饃、秦嶺散養雞蛋、家養野味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