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商船會館,是上海現存最悠久的會館戲樓舊址[1],也是上海早期沙船業同業組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小東門街道中山南路會館街38號(原南市老城廂馬家廠)。1987年11月17日,該建築舊址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定為第四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沿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澎湖海戰之後,沿海抗清勢力被鎮壓。次年,康熙帝頒布海禁開放後,各地沙船紛紛來上海經商,並形成崇明、南通、廣東、福建等沙船幫派。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調解糾紛,平衡同業利益,崇明、南通和上海沙船業主和沙船商行合資建造商船會館,占地近20畝,作為沙船業協調機構;它也是上海現存最老的會館戲樓。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大殿(祭祀媽祖)、戲樓,並增建了北廳(祀福山太尉褚大神)的和南廳(祀成山驃騎將軍滕大神),添建酬神戲戲台。嘉慶十九年(1814年)又建兩側看樓、戲台前鑄大鐘和大鼎,以後不斷增建和修葺。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軍隊逼近上海,會館被用洋槍隊作駐營房,之後太平軍被擊退後。同治二年,會館被江南機器製造局占用。同治七年(1868年),江南製造局撤出,由上海幫沙船業集資重建會館。同治十一年,船商再次集資修建,會館事務交由眾船商輪流管理。最初請石琢堂擔任董事,其後由張蘭亭、陸春暉、沈雒宜、吳沐莊、金侍香、周心宇、金梅岑、沈曉滄、江馨山、沈慶甫、郁正卿、朱佩韓、潘子樓先後擔任董事,主持館務。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築又遭颱風襲擊,戲台、頭亭遭受損壞。同年,會館再集資修理大殿、南北兩廳、鐘鼓樓、南北看樓及後牆等。光緒十八年(1892年),又換戲台大梁。光緒三十三年,設附屬商船小學校。中華民國時期,商船會館被改組成沙船號業同業公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商船會館還留存門樓、戲台、雙合式大殿、北看樓等建築。1954年後停止活動,房屋移作他用,大殿為街道辦託兒所、幼兒園,一部分作為海運局職工宿舍。1987年11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會館定為第四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2010年,因上海世博會,上海市政府在董家渡一帶民房拆遷,對其進行了保護措施,現保留了正門、戲台以及戲台面對的正殿。

視頻

商船會館相關視頻

300年商船會館修繕落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