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善獲的寶(趙欣)

善獲的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善獲的寶》中國當代作家趙欣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善獲的寶

晉城有古鎮,名為「高都」。高都歷史悠久,史上可追溯到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高都產美玉,「垂棘之璧」傳世玉石,曾作為晉國國禮,用於政治外交活動。然而,知高都者眾,知善獲的人未必多,知善獲有二寶者,更是寥寥。

善獲如遠古上蒼之手灑落於澤州大地上的一顆珍珠,鑲嵌在高都的錦袍之上,安居丹河東岸,村名如村風,務勤尚儉,良善之地,瞻望西城,獲得通靈。

通靈之一是尚存珍貴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澤州善獲秧歌戲。秧歌在善獲的歷史淵源已無從考究,只知道最早名曰「干板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曾經有過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與發達的時期,千百年來,高都作為古國都、郡、州、直隸州、澤州府駐所、駐地,是華夏祖先發祥地之一,善獲因勢利導輕鬆融入當時的國都重鎮中心發展圈,產生髮達繁榮的古代文化便是非常正常之事,為後來的善獲秧歌盛行,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一代一代村民口口相傳,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長期以來,農人口中、農舍田頭,時時傳來這種鄉音調子,人們在吃飯的時候要聽它,勞動時要哼它,男人們手把鋤頭犁鏵也能即興飆它幾句,婦女們守着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叮咚砰響低吟幾聲更是不成問題。少男少女到了懷春之年紀,不知不覺也要鍾情於它浪漫的風情與溫存,幾句秧歌的對唱,一段甜蜜姻緣便系住了一根紅繩的兩端。鄉間農閒耍會,還要由當地秧歌戲名角們載歌載舞登台表演,每每此時,台前幕後,無不前擁後擠,台上台下,人頭攢動,大人小孩喜氣洋洋,節日的歡樂兼因有善獲秧歌戲。

曾幾何時,這種依附於善獲的傳統鄉間文化現象,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給後人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色彩。村里七、八十歲的老人們,每每憶及自己兒時看秧歌戲的情景,無不扼腕嘆息。他們至今清楚地記得善獲村曾經把《梁山伯與祝英台》唱到了晉城縣城,名噪一時,曾有「趕走回山,氣跑犁川」的美譽,從村里走出去的秧歌名角兒的聲譽,不亞於當今的上黨梆子名家張愛珍、吳國華。在城裡「搖擺場」的演出(老體育場舊址,今大華商廈背後)轟動了整個縣城,十里八鄉、鄰縣的戲迷也紛紛趕來,不管不顧地擁擠入場,人山人海,非親眼目睹善獲秧歌名家風采方能盡興。散戲後,僅從戲場旮旯里清理出來的被觀眾擠掉的鞋子就裝滿了七個籮頭筐,等人前來認領,可見盛況空前之勢。善獲秧歌突然失傳,是有歷史因緣的,暫且不提那些傷心往事。可喜的是,有智慧者在千鈞一髮之際,將心愛的善獲秧歌劇本藏於自家糧缸之下,免遭了這一戲種的毀滅性破壞,直到國家又開始對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並進行大力保護之時,才使之重見天日,城區三晉文化研究會出版了《澤州秧歌劇本》――善獲村專輯,在晉城大地上曾引起不小轟動。善獲秧歌這一民間瑰寶正在得到搶救與保護。

上古時期,高都屬「京畿之地」,中華人文始祖堯、舜、禹、湯,均活動於晉東南這一地帶,由此晉城產生了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播谷、堯封丹朱、蚩尤冶鐵等一系列高端大氣的神話文化。善獲依附於高都,神話故事必也是出神入化、活靈活現。那麼,脫俗大氣的善獲牡丹便簇簇擁擁地競放在人們的眼瞼里了。

如果說上蒼把所有的恩賜都給了善獲的牡丹,那也不為過分。在經歷過大浪淘沙的歲月淘洗之後,許多東西逐漸像善獲的神龍眼睛(指村中的東西泊池和新泊池)似的逐漸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那麼,善獲的牡丹恰恰相反,時光格外眷顧於她,不但讓她保持了千百年來的旺盛嬌美和國色天香,還賦予了她神靈般的象徵意義。也許是善獲人對她的極度崇拜和喜愛,凡有外來參觀者,必定會反覆得到一句「只敢看,不敢摸」的忠言相告。

說是在三十年前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鄰村人將一池牡丹偷偷挖走賣給一河南人。誰知偷者無意,牡丹有心,競把偷盜者整治折磨的重病纏身,最後那人不得已只得敲鑼打鼓把牡丹送還回來,身上的病魔才得以消除。村人們從此對牡丹更為敬仰,視若神靈,還有村民主動出來當起了護花使者,每天晨鐘暮鼓,陪着牡丹一起生活,灌溉殷護,一晃三十年如一日,光陰似箭,牡丹未老人面衰,當年的護花使者大姑娘俊媳婦們,現在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但個個精神矍鑠,語音朗朗,沒病沒災,逢人便說是神奇的牡丹仙子給予了她們一生的平安和健康。

不過,善獲的牡丹確實為善獲古村增添了鮮活之色,淺粉淺白的牡丹花,每一朵足有碗口大,花瓣兒鮮嫩肥厚,花蕊花芯等細節處均與眾不同,花多葉少,株株競相開放,爭奇且不鬥艷,而是散發出一股優雅之氣。都說牡丹富貴、國色天香,這裡的牡丹既富貴,又國色天香,還少了幾分世俗的艷麗,多了幾許曠世的清爽,連北京來的植物專家都說她是花中珍品,屬實罕見。

牡丹見證了善獲的千年歷史,她是善獲的活文物,她和澤州秧歌同樣堪稱是善獲的「垂棘之璧」美玉,是善獲人的精神寄託,是承前啟後給人以追求和力量靈魂,碩大的牡丹花,花枝招展地迎接着八方來賓,或許這些牡丹就是善獲村的每一個村民,又或許是每一位正在積極推動善獲鄉村民間傳統文化的熱心人。

2017年5月22日寫於晉城紫溦堂[1]

作者簡介

趙欣,女,號紫溦堂主,筆名趙湘君,山西晉城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