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回報,只為了遠方的母親(曾劍青)

回報,只為了遠方的母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回報,只為了遠方的母親》中國當代作家曾劍青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回報,只為了遠方的母親

「花兒依戀着陽光,小溪呼喚着海洋,我在思念遠方,遠方的故鄉,雄鷹盤旋在天空,駿馬奔馳在邊疆,我在思念着遠方......」每當唱起這首歌,我就會想起太嬤和她的孩子們。

太嬤出生於1881年,19歲那年嫁給了太祖父。她個子高大,性格溫和,是個與世無爭和藹可親的好太嬤,從沒見她罵過人,也沒聽她抱怨過什麼。太嬤共生育了七男二女,在那物質睏乏的年代,人們生活非常艱苦,對於一個這樣大的家庭來說,要養活九個孩子並不容易,但是太嬤憑着堅強的意志和她的聰明伶俐,也把家整得有條不紊,當孩子們長大的時候,正碰上兵荒馬亂的時代,處處抓壯丁。

太嬤是很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被抓去當壯丁的,可是,抓壯丁成了大勢所趨,就是多少有錢人家也難免會被抓去。不過,有錢人家可以出錢買通官兵,讓窮苦人、讓那些沒有活路的人替他們去當壯丁。開始,抓壯丁是奉行「三丁抽一」的,那意思是說,不管貧富貴賤,只要是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男子,誰要是一家有三個這樣的人,就必須抽出一個人去當壯丁。後來乾脆不分青紅皂白地抓人,抓來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統統用繩子給捆住,他們是怕抓來的人跑掉,完成不了充實軍隊人員的任務。

太嬤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們躲避戰亂和饑荒,送孩子們登上到「過番」、「南洋」去做勞工的帆船,「過番」、「南洋」是指從廣東福建這些地方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南海國家。在離別的岸上,我似乎看到了積勞成疾的太嬤頭髮已經全白了,深褐色的臉上滿是皺紋,她張開乾癟的嘴囑咐着孩子們:「孩子們,我永遠愛你們,記得來信!」三伯公、五伯公、七叔公回頭看着瑟縮在寒風中發抖的母親,含着眼淚拼着最後的力氣,沙啞地朝着母親站立的方向異口同聲地喊到:「我們永遠愛您!我的母親!」望着滾滾的浪花,波濤洶湧的海水,茫茫的天空,太嬤心裡充滿着心酸,不禁潸然淚下,這一去也不知是對還是錯,是生還是死,但作為母親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從她堅毅的眼裡,更看出她的希望和祝福,太嬤站在高高的岸上,瘦弱的身軀,就像一枝高高擎起的蒲公英莖稈,用盡所有的力氣把自己的孩子推向遠方,推向海洋的彼岸,推向異國他鄉.......

多少母親希望孩子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身邊,享受天倫之樂啊!多少母親希望孩子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身邊,體驗融融泄泄的美好啊!多少母親希望孩子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身邊,感受親情的溫暖啊!即使遭遇困頓艱難,即使遭遇淒風厲雨,即使遭遇兵荒馬亂,作為母親所能做的這一切都是無奈之舉,要不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啊!我的太嬤,你給遠去討生活的孩子們一方晴暖的天空,給遠行的孩子們活的希望,給遠行的孩子們以信心和力量。

萬里迢迢,經歷幾個月海上顛簸,三伯公、五伯公、七叔公到達現在的馬來西亞檳城,秉承太嬤般淳樸、堅毅的性格,從事最艱苦的建築工作。他仨終生勞累,雖然生命那樣卑微,如同螻蟻和牲口,但他們以團體的力量,傳統家族的力量,以自己的勤勞智慧,維繫並發展着家庭的生存。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被迫離開故土的親人們,一旦在外發跡,總是忘不了故鄉,於是想為老家捐資建校修路。在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每年春節前,都會收到從檳城寄來的錢款和信件,信件中遠在海外的親人們總惦記着故鄉,慷慨捐款修公路、建學校、裝電燈、助孤寡......他們為家鄉做了許許多多的慈善事業。對於漂泊的遊子來說,故鄉,永遠是一幀珍貴的水墨丹青畫,永遠是心靈依靠的溫馨港灣;母親,永遠是夢中燦爛的陽光,永遠是心中剛毅的蒲公英。走過千山萬水,走過流年歲月,遊子的跫音無論落在何處,那一縷心頭縈繞的鄉思從不曾有一分的消減。故鄉,是一根無形的線,不管遊子走多遠,終究離不開它的牽絆,躲不掉它的牽引。

回報,只為了遠方的母親生活得更加幸福,洋溢無限溫馨與歡愉。

前不久,接到我的同輩、三伯公、五伯公、七叔公的孫子、孫女們自馬來西亞檳城打來的電話得知:自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親人們以前受鄙視、受壓制的命運也得到了改變,生活也越來越好,幸福和諧。大陸這邊的所有人也深感慶幸,當我加入檳城親人的微信時,群里顯示258人時,我不禁欣喜萬分,在這一群人中,有的經營着建築公司,有的從事着商業貿易,有的服務於政府公務,有的奔向美英澳等發達國家......原來,這些漂洋過海的親人們頑強地在異國他鄉開枝散葉,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忽然掠過腦海,祝福地球村的人們年年平安,生活幸福。[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