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 | |
---|---|
回族 |
目錄
來源和歷史 [1]
回族,不是中國境內的土著民族,而是基本上由外來伊斯蘭教徒來到中國,與漢等族女子結合、發展而形成的民族。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宗教信仰 [2]
在 回族文化 中一直受傳統伊斯蘭教文化的強烈影響。出於對伊斯蘭教的強烈信任和崇拜,回族人民的精神寄託統一在伊斯蘭教上面。而精神寄託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信仰。可以說回族人民的信仰就是他們對宗教的信仰。
回族的信仰總起來講有內心誠信、誦念表白、身體力行三個部分。具體來講,回族穆斯林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在意識形態方面必須保持五大信仰:一、信安拉(真主)這是六大信仰的核心。認為安拉是獨一無二的,造化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二、信天仙(麥倆伊克)認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還有個妙世,真主用光創造的諸天仙即屬於師的世界範疇。三、信經典回族穆斯林信仰《古蘭經》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穆撒的《討拉台》。回族在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養、社會活動等方面,都以《古蘭經》為準則和指導。四、信聖人回族經常口頭上能叫出名字的主要有:阿丹、怒哈、伊布拉欣彌陀佛、穆撒、穆罕默德等。五、信復生認為整個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終究有一天會全部毀滅,然後安拉使一切生命復活。六、信前定認為人生的壽命長短質富貴賤,善惡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早已定奪好。回族不崇拜圖騰,更不崇拜植物、動物和自然、靈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什麼財神、火神、風神等鬼神。
回族群眾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實際行動中,履行五功,即念、禮、齋、課、朝。
念:就是回族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學會念清真言,阿拉伯語叫「舍哈德」(作證詞),即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差使。
禮:禮拜。阿拉伯語叫「撤拉特」,波斯語為「乃瑪孜」。禮拜時須身體潔淨,並用一定的姿勢完成一系列的動作。
齋:就是齋戒,阿語「素姆」的譯音,回族統稱「封齋、閉齋、把齋」。
課:也叫天課,阿語「則卡提」的譯音,是一種天課制度,也叫「濟貧稅」。現在有些地方的回民雖然履行這一課,但都是自願的,沒有按比例交納。
朝:朝覲,阿語「罕吉」的譯音,即朝覲沙特阿拉伯王國的「克爾白」聖殿,回族一般叫朝罕志。規定凡是身體健康的,經濟條件許可,在旅途平安的情況下,不論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覲一次。
回族除了五功以外,還要求子女要孝順父母,夫妻要相互敬愛,回族同胞間互相寬忍,朋友間要真誠相待等等,認為這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服飾特點[3]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女子則是會根據季節、年齡的分類穿戴不同的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銹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建築特色 [4]
房子的造型有土木結構平房、前後兩坡磚瓦房、前坡磚瓦房、二層樓房等。北方多住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平房;南方和一些雨水較多的陰濕地區多住前坡磚瓦房和前後兩坡磚瓦房、樓房等。
一、建築工藝的中阿結合性。即將伊斯蘭的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手法相融匯,通常採用白、藍、綠等冷色布置大殿,體現了穆斯林喜歡的審美心態。在重點裝飾的天棚聖龕飾以彩畫和金色花卉等圖案,還嵌磚雕、掛金匾。在大殿以外的地方,或精雕細刻、或雕樑畫棟、或置以香爐、屏風,使寺院充滿富麗堂皇的氣氛。還採用博古圖案、梅竹圖案、吉祥動物圖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裝飾,使寺院既富麗堂皇,又具有莊嚴神聖的宗教氣氛。
二、布局的完整性。即多採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築以一定的中軸線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間。其間每一院都有獨特的功能和藝術特色,又井然有序,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風格。
三、堅持伊斯蘭教的基本原則,突出表現了清真寺的宗教特點。如寺內的聖翁皆背向正西的麥加克爾白、大殿內不設偶像、不搞偶像崇拜、寺內皆設禮拜大殿、沐浴室等。明顯區別於其它宗教建築。
傳統節日[5]
開齋節
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的穆斯林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曆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曆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古爾邦節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麵、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
飲食文化 [6]
回族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清真飲食文化。回族飲食中,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
回族喜歡飲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國茶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以甜味為特色的飲茶習慣。飲茶之風興起於中國晉代,盛於唐以後,隨之而出現了茶具,其中以包括茶托、茶碗、碗蓋的「三坯胎」蓋碗美觀實用。回族繼承發展了這種茶文化,形成了以「三炮台」為茶具的「八寶蓋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