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文名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成立;2012年6月13日 工作;组织实施全国水下文化遗产调查 发展;技术设备力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
2012年6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等工作。水下中心积极参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西沙工作站的建设工作。目前,南海基地已经完成立项工作,正在进行基地选址;西沙工作站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即将进入建造施工阶段。水下中心积极组织、参与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与科学保护,先后进行了"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南海Ⅰ号"宋代沉船、浙江省宁波"小白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发掘,以及湖北省丹江口库区水下考古调查、江西省鄱阳湖老爷庙水下文物调查、天津散花锚地沉船残存甲板调查、山东省青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辽宁省丹东大鹿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等项目。
目录
中心简介
2012年6月13日,根据中央编办复字[2012]119号的批复,同意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等工作。新成立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在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础上,人员、机构进一步得到扩大、多学科综合保护特色进一步得到突显、技术设备力量进一步得到提升,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决心,是国家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重要载体,也将是实现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力量。
水下中心下设综合研究部、水下考古部、设备与技术保障部、出水文物科学保护实验室等部门,共有科研人员数十人,并先后在宁波、青岛、武汉、福建等地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其中宁波基地已进入建造阶段,预计将于2013年建设完毕,2014年投入使用。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水下中心组织编写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作为未来五年的行业纲领性文件,逐步形成国家主导、地方参与,以沿海海域为主、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组织编写了《水下考古操作规程》,总结订制可行的操作规程,较详细的规定了水下考古作业各个环节的作业标准,促进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与了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结合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形势与新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提供了若干修订意见。
中心年会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3年年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国家博物馆以及各相关省市的领导、专家50余人出席会议。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发表重要讲话。
童明康首先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2012年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法制和规章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部委合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项目成绩显著,社会各界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机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成绩斐然。他就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了几点意见:第一,服从大局,形成合力,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思路;第二,依靠科技,突出学术,不断提升水下考古工作质量;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稳扎稳打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水下中心、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就"南澳1号"沉船发掘等项目进行了重点汇报。与会代表围绕2012年我国水下考古的新进展和2013年全国水下考古工作计划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若干共识。
北海基地
2018年11月6日,位于青岛市即墨区"蓝色硅谷"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正式启用。北海基地将作为集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展示、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于一体,统筹黄渤海海域,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将引领与推动黄渤海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同时,探索完善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模式,促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1]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刚刚!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揭牌 , 百度 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