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國山碑位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鎮國山西麓,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國山碑全文見於楊慎《譚苑醍醐卷九》。

國山原稱離墨山,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此處地震後突現十餘丈長的石室,並有大石自立,孫皓以為瑞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來此封禪,並刻石立碑以為記。國山碑大致呈圓柱形,高2.35米,四周環刻文字,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篆書,由中書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將蘇建所書。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縣唐仲冕在此築碑亭,民國儲強南改建石亭,現已擴建為國山碑園。

目錄

歷史

國山,原名離墨山,相傳仙人鍾離墨於此修煉得道,故名。據史料記載,276年,陽羨(今宜興)發生強烈地震,離墨山有大石自立,並出現十餘丈長的石室,東吳末帝孫皓以為祥瑞,乃命司徒董朝來陽羨封禪為中嶽,改名國山,並刻石以記,是為國山碑。

國山碑是三國時,吳天璽元年(276年),因在離墨山中發現石洞,即現在的善卷洞,當地官僚和朝臣們知道後,當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獻媚,皇帝孫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禪,改離墨山為國山,刻國山碑,或稱禪國碑。碑圓鼓形,高2.34米,圍寬3.3米。碑文從東面讀起,再轉向北、西、南各面,計43行,每行25字,共約1000字。碑為篆書,為吳國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將蘇建書寫,碑末還有刻工殷政、何赦姓名。其內容為立碑起緣、瑞應祥兆、歌功頌德。此碑是江蘇現存最古老的封禪碑之一,碑文書法亦具有重要價值。1988年前後,宜興市有關部門對國山碑亭和附近環境作了整理修葺,供人們參觀。此碑已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

國山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封禪碑之一,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碑文記載陽羨(宜興市)276年的一次地震是有關江南地區最早的地震文獻記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國家文物局

該碑由於長期處于山頂露天環境中,至宋代已有許多字跡剝蝕難辨。南宋周必大《泛舟録》載其「南北西三面文字可辨,惟東面皆剝裂模糊」。目前僅碑體西北面下半截字跡可辨,其餘均已漫滅[2]。為了保護碑石,清乾隆十九年(1764)荊溪(今宜興)知縣唐仲冕始建護碑亭以蔽之。民國年間,儲南強先生又擴建為六角石亭。1990年重建護碑亭,並建國山碑院對其加以保護。

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國山碑 相關視頻

1105宜興歷代著名碑文(一)國山碑
1106國山碑(二)《平西將軍周府君碑》

參考文獻